我们的歌
作者:郭厚法 侯夫强
来源:《作文周刊(初二版)》2009年第12期
作者:郭厚法 侯夫强
来源:《作文周刊(初二版)》2009年第12期
【导引】
每一个人活着,本来都是一首歌,这需要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去完成对它的创作。其实,在我们的生命中有许多值得感谢的人,我们可以用歌声来表达对他们的感激之情。你可以唱一首歌给你的家人听,因为他们很疼爱你,照顾你;你可以唱一首歌给你的老师听,因为他们很关心你,鼓励你;你也可以唱一首歌给你的同学听,因为他们很支持你,帮助你……“感恩的心,感谢命运,陪我一生,让我有勇气做我自己。”歌声就像语言一样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歌曲本身也许不足为奇,然而却被我们赋予了重大意义。我们的歌声就是我们的话语,就是从我们心底流露出来的最真挚的情感。在生活中,我们可以用歌声来表达心中的理想与追求,也可以用歌声来表达心中的喜怒与哀乐。我们的歌如同滔滔的长河,绵延不绝。今天让我们乘着歌声的翅膀,伴着或舒缓或激扬的旋律,去沐浴温柔与安详,去憧憬幸福与梦想!
【一号美文厅】
唱给父亲的歌
张洪才
第一次听乡村歌手唱《父亲》,我就被深深地打动。歌词很陌生,又没有字幕,但那凄婉深情的句子还是极为清晰地钻入耳鼓撼人心魄——
父亲是儿那登天的梯/父亲是那拉车的牛/都说养儿能防老/男儿只有清歌一曲……
歌手的嗓音听来有些沙哑,但用来歌唱父亲却恰到好处,配上这些很有洞穿力很有震撼力的语言,一下子就把人击中。一曲未了,许多人早已泪光盈盈。
打小就知道羊羔跪乳、乌鸦反哺一类的故事。但这些故事都是感念母恩的。有一句歌谣
很明白地道出个中原委:爹的恩情还好报,娘的恩情报不完。也许因为父爱是另一种形式,含蓄,深沉,有时不露声,了无痕迹,所以常常因我们的熟视无睹而被忽略。多少年来,我习惯了听母亲唠叨,听母亲倾诉,却极少与父亲交流。我不是不爱父亲,只是羞于表达。这恐怕是男人普遍的风格。
在我的记忆里,父亲其实什么都比我强,庄稼活犁耧锄耙没有能瞒他的,而我却什么都不会。父亲不让我学,只让我读书。直到如今,父亲依然不让我沾农活。一个父亲不让儿子学农活,除了深爱还能作何解释?这样一个简单问题,我却是20年以后才真正弄明白。对于父亲的苦心和全部的爱,我一直不懂,有时还跟父亲赌气,现在想来,真是不孝之子啊!
父亲今年七十有四,身体一直很好。可现在已大不如从前,住过一次医院,明显见老。春节后回家,看见他苍老的面容和灰白的头发我的心就开始隐隐作痛。父亲的烟瘾大,咳得厉害,给他买条好烟,他舍不得抽,拿到小商店一比几以优换劣。父亲养了几十只羊,每日里便轮流与我七十有六的老母亲赶羊上山。山上风大石头多,我一次次劝他别养羊了,他怎么也不听,就为了每年多收入两千块钱。我陪着他喝酒,想想我们兄弟妹都不在他跟前,寂寞的日子该有多长,心里不免歉疚。我想告诉他,二老双亲的健康长寿才是儿女最大的幸
福,可我依然什么都没说。离开的时候,他站在老屋前送我,一脸慈祥和不舍,我说:“爸,我走了。”父亲就摆摆手,我的眼泪不自觉就流了出来。
让我用什么作为报答,我的父亲?都说养儿能防老,我却连清歌一曲都没有啊!歌曲《父亲》歌词
回到单位,心里总是没有着落,四处《父亲》的歌词,终于在网上到。打开音响,整个房间就充溢了歌唱父亲的声音,我静静地听着,心灵感受到一种从来未有的净化和升华。
(选自《扬子晚报》,有删改)
阅读思考
1.文章第三段中“一下子就把人击中”的意思是什么?
2.文章第四段中说“也许因为父爱是另一种形式”,那么父爱的形式是什么?
3.文章第五段中父亲不让我学农活,只让我读书的原因是什么?我为什么觉得自己是“不孝之子”?
4.文中运用微小的一些生活片段来表现父亲的性格特征,将这些生活片段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一下。
5.文章第六段末“父亲就摆摆手,我的眼泪不自觉就流了出来。”“我”为什么会流泪?其中包含了“我”怎样的感情?
6.引用歌曲《父亲》有哪些作用?试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分析。
【二号美文厅】
青春余梦
孙 犁
我住的大杂院里,有一棵大杨树,树龄至少有七十年了。它有两围粗,枝叶茂密。经过动乱、地震,院里的花草树木,都破坏了,唯独它仍然矗立着。这样高大的树木,在这个繁华的大城市,确实少见了。
我幼年时,我们家的北边,也有一棵这样大的杨树。我的童年,有很多时光是在它的下面、它的周围度过的。我不只在秋风起后,在那里捡过杨叶,用长长的柳枝穿起来,像一条条的大蜈蚣;在春天度荒年的时候,我还吃过杨树飘落的花,那可以说是最苦最难以下咽的野菜了。
现在我已经老了,蛰居在这个大院里,不能再向远的地方走去,高的地方飞去。每年冬季,我要生火炉,劈柴是宝贵的,这棵大杨树帮了我不少忙。霜冻以后,它要脱落很多干枝,这种干枝,稍稍晒干,就可以生火,很有油性,很容易点着。每听到风声,我就到它下面去捡拾这种干枝,堆在门外,然后把它们折断晒干。
在这些干枝的表皮上,还留着绿的颜,在表皮下面,还有水分。我想:它也是有过青春的呀!正像我也有过青春一样。然而它现在干枯了,脱落了,它不是还可以帮助别人生火炉取暖吗?
是为序。
我的青春的最早阶段,是在保定育德中学度过的。保定是一座古老的城市,荒凉的城市,但也是很便于读书的城市。在这个城市,我待了六年的时间。在课堂上,我念英语,演算术。在课外,我在学校的图书馆,领了一个小木牌,把要借的书名写在上面,交给在小窗口等待的管理员,就可以拿到要看的书。图书管理员都是博学之士。星期天,我到天华市场去看书,那里有一家卖文具的小铺子,代卖各种新书。我可以站在那里翻看整整半天,主人不会干涉我。我在他那里看过很多种新书,只买过一本。这本书,我现在还保存着。我不大到商务印书馆去,它的门半掩着,柜台很高,望不见它摆的书籍。
读书的兴趣是多变的,忽然想看古书了;又忽然想看外国文学了;又忽然想研究社会科学了。这都没有关系,尽量去看吧,每一种学科,都多读几本吧。
后来,我又流浪到北平去了。除了买书看书,我还好看电影,好听京戏,迷恋着一些电影明星,一些科班名角。我住在东单牌楼,晚上,一个人走着到西单牌楼去看电影,到鲜鱼口去听京戏。那时长安大街多么荒凉、多么安静啊!一路上,很少遇到行人。
各种艺术都要去接触。饥饿了,就掏出剩下的几个铜板,坐在露天的小饭摊儿上,吃碗适口的杂菜烩饼吧。
有一阵子,我还好歌曲,因为民族的苦难太深重了,我们要呼喊。
无论保定和北平,都曾使我失望过,痛苦过,但也都给过我安慰和鼓舞,留下的印象是深刻的。我在那里得到过朋友们的帮助,也爱过人,同情过人。写过诗,写过小说,都没有成功。我又回到农村来了,又听到杨树叶子,“哗哗”地响着。
后来,我参加了抗日战争,关于这,我写得已经很多了。战争,充实了我的青春,也结束了我的青春。
我的青春,价值何在?是欢乐多,还是痛苦多?是安逸享受多,还是颠沛流离多?是虚度,还是有所作为?都不必去总结了。时代有总的结论,总的评价。个人是一滴水,如果滴落在江河,流向大海,大海是不会枯竭的。正像杨树虽有脱落的枝叶,它的本身是长存的。我祝愿它长存。
(选自《孙犁散文》)
阅读思考
1.作者自己住的大杂院里的老杨树的最主要的特点是什么?
2.写老杨树对全文有什么作用?
3.老杨树与作者本人有什么相似之处呢?
4.作者认为人生的青春如何才会有价值?
5.这篇文章在结构形式上有什么特?
【三号美文厅】
感知母爱
译/邓 笛
我对于她的第一感知就是那双手。我不记得那时我几岁,但我知道我的身体和灵魂与她的双手紧紧地联系在一起。那双手是我母亲的,她是一个盲人。
我记得,有一回,我在餐桌上画一幅画。“妈妈,看,我的画。”我画完后欢叫道。“喔,太好了。”妈妈答道继续忙她手上的活儿。“不,我要你用手‘看’我的画嘛。”我固执地说。她走到我身边,我拉着她的手触摸画的每一部分。她赞美画时发出的惊呼至今还在我耳边回响。
她不是用眼睛看,而是用手摸我的脸,然后摸我想让她看的东西。我从来没有觉得这有什么奇怪的,虽然我知道没有人用手“看”东西。
我记得她给我梳头的方式。她先用左手的拇指按在我的眉心上,用食指搭住我的头顶,
然后用右手握住梳子梳我的头发。她总是把我的头发梳得很整齐。我嬉戏时,跌了跟头,弄破了膝盖,哭着跑回家。她用双手轻柔地洗净我的伤口,然后灵巧地进行包扎。
我曾经低估过她的能力。一天,我看到餐桌上有一盘刚出炉的甜饼,我偷偷地拿起一个。我,只要不用手摸,她是不会知道我在干什么的。可是,我没有意识到,她可以听到我嚼甜饼的声音。当我从她身边走过时,她拽住了我的胳膊。“下次,想吃就跟我说,”她说,“你可以吃掉所有的甜饼,但要跟我说一声。”
我有一个哥哥、一个和一个弟弟。但是,我们都不知道,母亲是如何掌握我们的一举一动的。一天,哥哥带回一条流浪狗,悄悄地把它弄到了楼上的卧室里。不一会儿,母亲就上了楼,走进卧室说,狗窝可以安在院子里,但绝不能安在卧室里。我们面面相觑,不知道她是怎么发觉的。
还有一回。我一个人在起居室一面做作业一面看电视,她走进来问我:“凯丽,不要边看电视边做作业!”我赶紧关掉电视,继续做作业。我始终搞不明白,她怎么知道看电视的是我,而不是我的哥哥、或弟弟。后来,我问她这个问题,“孩子,”她抚摸着我的头说,“即使你不说话,你还要呼吸呀,我听出来的。”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