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文学》论文
——关于《活着》电影与小说的对比
《活着》两个不同版本的作品都带给我了震撼、触动思考,就我的分析来看,余华的小说原著与张艺谋改编的电影不同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叙述和表达的不同。
余华在小说中这样写道:“这位老人后来和我一起坐在了那棵茂盛的树下,在那个充满阳光的下午,他向我讲述了自己。”而在电影中,故事由富贵视角的开始:开场就是他在看着皮影赌钱。余华的叙述角度是客观的,而电影的叙述角度是由主观引入;小说中作者在叙述与老人的回忆同时进行,是以双重层次的叙述展开,而电影是以主角来铺展情节,历史阶段与个人经历共时进行。
另外,小说避免了第一人称可能带来的主观因素,不带修饰和评价,只有老富贵偶有的感慨,平和却不失内力,慢慢地揭开痛苦撕开伤口,镇定而节制。电影主观的叙述拉近了观众的距离,直观地将苦难接连地速抛于眼前,让观者承受不及,带来极大的震撼。
二、展现形式、风格的不同。
就小说和电影本身来讲,他们所展现的形式,一个是文学,一个是音像。文学作品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比较高层次的,作品需被人品读过后主旨要义还要经过人们的想象重现,思考总结及提炼后被感知。而影视作品相对大众化,感染力在短时间内很强,将小说中抽象的东西具体化,通俗易懂。文字是最具灵性、感情的东西。它不仅是一张嘴,把你想说的都说出来,更是一架机器,可以和你的心自由沟通的机器。通过文字,我可以感受到平淡无奇中的精彩无限,波澜不惊中的激情暗涌。电影只能给我们直观的感受~而书则可以无限遐想的空间。小说属于文学形式,档次较高,而电影这是社会普遍的接受形式,比小说更加大众化;小说中的思想和主题是需要读者消化思考的,但电影直接将这些化为感知传达给观众,这是直观而强烈的快感。
《活着》小说以文字描写、展示语言、情节,刻画人物性格,用双重叙事的手段给人以“距离感”,自始至终的平静、少有起伏的情绪以及节奏平稳地叙述,让这种极简的表达方式不仅还原了个人命运、家庭命运的真切与曲折,还让故事在读者的想象中重现,给予它发挥的空间。好似“冷眼”的表达,完整地将种种突然和悲欢淋漓地展示出来,但又以冷静控制,不让由情节带来的大起落引出情绪的爆发,在直指人心的同时显示出巨大的张力;电影在原著基础上对小说情节进行了重新构架,让“皮影”和那只箱子加入成为了令影片阶段连贯和丰富情节的主线要素,虽然也是选用以简单的线路,用表情动作语言凸显人物特征,但直接的听觉和视觉的传达,将细小情节放大,给人强大的感官与情感冲击,直接将人物的心理反映给观众,从而引发广泛的共鸣。
除此之外,小说作者和电影导演的个人风格也影响着作品。《活着》是余华由早期关注“人性恶”到关注“人性善”的转变,包含着“生命的存在”。“一个人和他的命运之间的友情,这是最为感人的友情,因为它们互相感激,同时也互相仇恨;他们谁也无法抛弃对方,同时也没有理由抱怨对方。他们活着是一起走在尘土飞扬的道路上,死去时有一起化作雨水和泥土。”冷峻的笔锋保留,却给予了巨大的温情;而张艺谋,这位第五代导演,用了一种平实的方式去拍电影,起伏的情节到最终归于平和,而不是一贯的结尾高潮,无形中给人们一种“未完成”感觉。《活着》小说实际是很荒诞的,而且戏剧性很强,导演用最朴实的手法,以平常人的心态去拍平常人的故事,让人们在这样平凡的生活感受命运的无常,又从在时代背景下个人与家庭命运的相似处经历苦难,以此感激。他在采访中说:“不去造势,不用造型、意念的方法去营造氛围,不搞民俗、不猎奇,老老实实地讲故事,这就是一种进步。”
多年以后我还能不能活着是什么歌三、内容和情节设置的不同。
进入电影的感觉后马上就会感觉到同阅读小说的鲜明差异。
1、小说中有庆由于给县长夫人输血致死;电影中是被县长开车撞墙砸死。
电影弱化了有庆的死,连富贵看有庆遗体是都显得极其仓促,若是直接将原著呈现,我想很多人都会无法接受。输血这种温暖人心的事被酿成惨剧,小说将人的无知和残忍直指社会。电影中二喜在小兵面前和在私人面前对王教授的态度也显示出个人迫于现实社会的无奈。
2、凤霞的死是由于不可制止的产后出血;电影中曾加了王教授。
导演把对当时社会和政治的讽刺,放到了凤霞身上。通过一场分娩与革命小将争权的闹剧,原本可以救凤霞的反动学术权威王大夫却因吃了如指掌个包子被撑着了。这一段“黑幽默”是我认为中胜过原著的地方。
3、老全的死被流弹打死,事出偶然;电影则是被人直接打死。
4、春生由于中的折磨得自尽了。电影中则几次上福贵家致歉。
春生是“杀人凶手”,却也是社会的牺牲品。电影将的因素淡化,用痛失妻子来解释春生的死,让人接受。
5、家珍死于疾病。
6、二喜死于事故。
7、苦根(电影中是“馒头”)是被豆子撑死的。
8、小说中只有福贵活了下来。
相对于余华的小说,张艺谋将整个故事讲得更地道,更圆润了,显得不那么残酷。我所看到的,每一个角都是丰满的,真实的生活,我们不可能是主角,但我们都可以在你其中看到自己,哪怕只有一点点。
电影中的对白也有改动,我印象极深的是小说中队长炼钢时说:”这钢铁能造三颗炮弹,全部打到台湾去,一颗打在蒋介石床上,一颗打在蒋介石吃饭的桌上,一颗打在蒋介石的羊棚里。”到此为止了。电影中镇长说:“这钢铁能造三颗炮弹,全部打到台湾去,一颗打在蒋介石床上,一颗打在蒋介石吃饭的桌上,一颗打在蒋介石的茅坑里,叫他睡不着觉,吃不上饭,拉不了屎,台湾就解放了!”这有幽默乐观而又盲目,也饱含着辛酸,却如实地反映了当时人们的普遍认识,而这种认识是由社会主导的。类似的地方还有皮影戏的铁丝可以做成解放台湾的最后两颗子弹,当福贵好不容易想办法把皮影保住了之后,“小告密者”有庆大叫,“不解放台湾了?”镇长乐呵呵地只是说,“台湾是要解放的,要解放的。”走掉了,大家都明白,用铁锅炼的废铁来解放台湾实在是太过离谱,可是这并不妨碍大家为祖国效力,心中始终有着那种将渺小的力量大化到夸张境地的憧憬。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也是新中国时民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电影中,文化大革命开始的时候,镇长到福贵家要福贵烧掉四旧(皮影),福贵为了保住这些“帝王将相、才子佳人”想出了主意——他竟然要用这些皮影成立一个“思想皮影宣传队”。这是典型的革命逻辑和老百姓逻辑的冲突,结果呢?皮影被烧掉了,反四旧成功,“革命胜利”;在凤霞和二喜结婚的时
候,大家齐唱革命歌曲,手捧在“东方红”号上照全家福,福贵和家珍收到几十本选集……最有趣的是二喜在把凤霞接走的时候,对着墙上的主席像说了一句话(极其郑重其事):“他老人家,我把徐凤霞同志接走了。”然后对着福贵和家珍(双方笑意盈盈)说:“爸、妈、我把凤霞接走了。”两位老人连声说:“好、好”;婚礼后春生带来礼物祝贺,家珍还没有原谅春生,嘱咐福贵将春生的礼物退回去,福贵一脸愕然地举起了一幅主席像……;最后,当春生被打成走资派,二喜将这个消息告诉福贵时,说到:“咱们跟他可要划清界限呀。”福贵一愣,马上说道:“有界限,有界限,一直都有界限。”就是在这天的晚上,想要自杀的春生彻底得到了家珍的原谅。他们告诉春生,要活着,“在怎么着你也得忍着,熬着,受着,活着。”
这是对小说的一次成功的再创造。含有黑幽默的反讽意味,许多情节是喜剧的,但是笑声中是含着眼泪和辛酸的。这种矛盾体现了社会意志和时代的不协调,人们免=面对命运的悲苦欢愉,却无法反击抗争,只能接受、妥协、再接受。电影比小说的基调温暖,并写出了经历种种苦难的人们,心中的善良时时闪现。对命运无常苦痛的的隐忍,转化成对生命的宽容与谅解。“一定要好好活”在小说中出现了三次,在电影中也适时出现,生活的艰辛,亲人的逐一离去,换来的是“活”的意志,纯粹地活,为活着本身而活。
在小说中,一切惨烈的结果在他叙述的话里显得是那样的波澜不惊,大有风暴过后港湾的宁静。“老人黝黑的脸在阳光里笑得十分生动,脸上的皱纹欢乐地游动着,礼貌镶满了泥土,就如布满田间的小道。”在
福贵的脸上没有留下悲伤的痕迹,而是一种厚重的平静,在他爽朗的笑声中流露出的是温厚的情怀。“轮到自己死亡时,安安心心死就是”福贵的生命没有因为苦难和凄凉的晚景而崩溃,“我在枕头底下压了十元钱。这十元钱我饿死也不会去动它的……给替我收尸的那个人。”他向人展示了活着的最高人生姿态,“这辈子想起来也是很快就过去,我还活着。”
在电影中,20世纪40年代到70年代揭示人活在世上和命运抗争却有无能为力的境况,展现了中国不曾消除的那种——宿命论的人生观。皮影被富贵操纵,从村里的小巷到战场再到时娱乐大众,最后成为“四旧”被烧毁。而富贵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导演将小说中的终极意义转化为一家人的团圆场面,温和而富有延伸的力量。把小说中可以看尽的故事,变成一副有着很多种可能的场面,结局不是我们来定的。这团聚带来对美好希望的同时也给我们未知,也许之后的故事像小说一样悲恸,也许就这样一直平谈幸福地走下去……谁知道呢?就像我们彼此的命运,无法预知。
四、《活着》带给我的思考。
当生活在80年代的我们还在为物质上的需求挑三捡四时,我们从来不知道上一代人为了生存而挣扎的情形,透过富贵的一生折射出的中国几代人的苦难史,只有曾经经历过的或着被哪个时代深深触及过的人体会最深。作为我无法体会之中的全部深意,但并不影响这部作品对我的感染力,小说带给我的是比较深沉的郁结,久而不散。电影则让我觉得畅快一些,多了份暖意。
余华在小说中写道:“他是那种能够看到自己过去模样的人,他可以准确地看到自己年轻时走路的姿态,甚至可以看到自己是如何衰老的。这样的老人在乡间实在难以遇上,也许是困苦的生活损坏了他们的记忆,面对往事他们通常显得木讷,常常以不知所措的微笑搪塞过去。他们对自己的经历缺乏热情,仿佛是道听途说般地只记得零星几点,即便是这零星几点也都是自身之外的记忆,用一、两句话表达了他们所认为的一切。”故事是残酷的,但是人物却是鲜活的。在这里面有一个很坚强的,很有耐力的人——富贵。不能不说,富贵的一个万分坚强的人,我相信在经历那么多的悲惨以后还会那么坦然自若的人是万里挑一的。这部电影也许要让我们看到的不是在这里,但是它也确确实实的告诉我们了一个这样的道理——人活在世不容易,要珍惜唯一的一次。
在现实生活中,无论是亲人的离世还是病痛,我们都是难过的,有的时候甚至是难以接受的。在这时候有的人会走向极端,但是有的人却挺了过来,这里要的就是一种勇气,一种生存意识,一种坚持不放弃的勇气。电影或小说里,富贵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一定要活着,一定要活下去!以我自己的二十年经历,我只能试着去感受,从中获得。王小波在《黄金时代》中说:“天空应当是蓝的,但实际上是红的;正如我们的生活不应该是我写的这样,但实际上,它正是我写的这个样子”我们可能认为小说和电影的经历都太过残酷,但也许其实就是这样,悲欢本来不是理所应当,但是为了活着,便不自觉地去承担。就像余华写的:“活着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叫喊,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失去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人们的责任去感悟生命的延续和存在,去理解活的本身。”种种不平凡的经历浓缩在一个平凡的生命,这大概是最平凡的事情,正如活着。
说了这么多不同,我个人认为小说和电影最统一的地方是——不乏希望。也许和普遍理解有些偏差,但我确实感受到了这种希望的强大“生命力”。电影中的温暖昭示着对未来生活的希望与憧憬,小说虽然只是平和讲述老富贵穿过岁月的面容波澜不惊,虽然孤身一人,只有垂暮老牛相伴,但是他“活”着,在绝望后逢生。你能说这本身不是一种希望,一种对未来的预示么?
富贵是清醒的,我也相信我们之中的一个如果成为了另一个“富贵”,只有足够坚强,那么活着的我们也会变得清醒。经历的苦难,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理解,就像我们在生命的过程中提炼出自己的观点,形成不同的“人生哲学”一样。我并不像作者认为的那样——活着是为了它的本身。活着也许只是一种坚持下来的状态,但支持着“活着”的必然是某种信念。富贵败家时盼着家珍和有庆,在军营盼着回家,在回家时盼着过好日子,种种死亡的冲击让他告诉自己要“好好活”,这都成为了他坚持活着的理由和信念。
我们也许都有信念和梦想,但让我们仔细想想,有没有那种时候?“梦想成为了我们活着的坚持”。
——“从来没有。”
我们的生命和富贵的生命并没有区别,可是我们不如他明白。他让自己在窘境发挥了极大的生命力,活得单一而纯粹。而我们往往在这平静、安稳的生活环境中,各种欲望和所求让生命变得做作而复杂,但是却比富贵的生命显得单薄而容易脆折。
然而,活着有着巨大力量,并不是因为活着的状态令人感到幸运,而是活着连接着过去和未来。让每个人看清自己的过去一步步走来,又抱着期待与忐忑迎接这未知的未来,再创造生活。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