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东夏季习俗
如东夏季习俗
    立夏
    如东立夏有诸多习俗,如吃蛋、吃烧饼、吃甜菜、称体重等等。
    立夏吃蛋是最普遍的习俗。城镇乡村,无论贫富,立夏这天几乎人人都得吃蛋。家庭主妇一早就煮好了鸡蛋、鸭蛋,让上学的孩子揣上几个熟蛋边走边剥边吃。此时蛋体壮实,空头小,不少小孩还在路上“斗蛋”。  
    立夏还要吃烧饼。集镇上的人一般到烧饼炉子上买热烧饼,而农家则用小麦面、大麦屑做成饼子贴在热锅上熯得焦黄,也唤作烧饼。立夏吃烧饼的习俗传说是为防疰夏,不生疮疖。  立夏的中午,家家除了炖蛋、炒蛋之外,不能少的还有甜菜、红苋菜和面筋。如东人立夏必吃的甜菜是当地产的叶片肥厚的一种蔬菜,学名叫“君达菜”。叶比青菜要淡一些、白一些。此菜耐盐性强,为盐垦地区特有菜种。人们用它煮面筋和豆腐,口感脆嫩,孩子们特爱吃。立夏吃甜菜和面筋的习俗,据说也是为防疰夏。 
    立夏旧俗不光有吃青尝新,也有准备过夏的内容。旧时栟茶、双甸一带就有女儿出嫁后第一
个立夏节,父母要为女儿置办竹凉席、凉枕、阳伞和扇子等夏令日用品,亲自给女儿送上门去,俗称为“送夏”。据说给女儿“送夏”了,女儿家大人小孩就可太平健康度过夏天了。 
如东还有立夏称体重的习俗。旧时街上凡使用大秤的商店,立夏节都会将大秤悬于店堂一侧,秤钩下吊一大篮,任人坐称。  栟茶、丰利一带立夏这一天还不准小孩子坐门槛或靠门框,说这样会令孩子在炎夏中瞌睡连天、无精打彩。人们还会寻摘一些刺槐头儿,将嫩皮青叶扒到尖梢,做成一个个小花饰,给女孩子插在头上,给男孩儿别在胸前,称之为“醒睡”。俗以为孩子立夏佩戴了“醒睡”,白天有精神、夜里不尿床,能快活健康过一夏。 
开秧酒 
开秧酒是农户在请人帮工栽秧时,办的第一顿酒席。菜虽说不上名贵,但都是时令鲜货:刚上市的鳓鱼,满肚子膏黄的梭子蟹,才出土的笋尖,新芦箬裹的赤豆黑枣粽子,嫩蒿儿做的芝麻红糖糯米团儿。  喝第一杯开秧酒的必是所有莳秧师傅中的高手,大家都尊他为头行师傅。头行师傅莳秧有几个绝招。比如说“直”。头行师傅下田,一不依岸,二不拉绳,只在田的一头半腰下水就莳。莳时脸不看地,眼专望前;只见手动秧立,4棵分明,双脚连连后退,不多时便到田的另一头。这行秧就如直尺划过一般,谁见了谁都叫好。这些高手平时穿
暑伏衣破点、脏点都不讲究。唯有莳秧时节,他们总是穿着整洁的白土布单衣,而整天和泥水打交道,白单衣上难寻半星泥点。这便是他们的又一绝招:“净”。 
大户人家田多,开秧园热闹非凡。那一天,不光请来莳秧的师傅、拔秧的女人、撒秧的壮汉,还有一些亲戚和看热闹的人。莳秧时,众多师傅一字排开,你追我赶,顷刻之间白花花的水田一路绿去;田岸上站满了围观的人们,平日宁静的田园一片欢腾。吃饭时,有厨师忙菜,有敞棚摆桌。早餐简单,中餐快捷,晚餐持久而热烈。傍晚,莳秧收工,待莳秧师傅坐定,其他人相继入席。席间笑语飞扬,酒香横溢,犹如操办喜事一般。 
端午 
如东的端午节民间活动丰富多彩。如东地区没有闹龙舟的习俗,但吃粽子、饮雄黄酒、挂菖蒲艾草、佩戴香袋和百索儿、躲午、踱午以及演“白蛇传”等习俗,则长期流传。
端午节的早餐家家都吃粽子。当地人裹粽子,多以芦叶包糯米,其形类似长三棱椎,也有正四方体和楔形(斧头形)的。有一些巧妇能不用线绳,裹出尖而长的“插粽”,乃为当地一绝。粽子内还经常拌以赤豆、红枣、青蚕豆瓣、花生仁、鲜肉、火腿等,其风味各不相同。
但农家以白米粽和赤豆粽为大宗。因其时天气偏暖,便于贮藏。农家裹粽一般裹得比较多,一方面作为端午节给城里人的馈赠礼品,常和糕一起,取“高中”之意。又因时值夏忙季节,农民在田间劳作,带几个粽子下地,也可免主妇送饭之劳。 
旧俗认为五月为毒月,而五月初五为毒上加毒。传说这天起,“蛇虫百脚”等纷纷出洞,鬼怪也借机伤人作祟。端午节的许多习俗都由此而来。端午一般不敬神祭祖,但不少人家挂“钟馗捉鬼图”,也有挂刻印的老虎,或者干脆画一张符咒贴在门上,以避邪、驱祟和镇宅。还有一些人家用五彩纸剪成葫芦,倒挂门前,以泄秽毒之气。由于自端午始,毒虫鬼魅猖獗,其首犯对象便是孩童,因而端午节这天家长们都要集中精力为小孩消灾防毒。端午当日,家长都要给婴幼儿戴用红布或黄布制成的中间印一老虎,足踩蛇、蜈蚣、壁虎、毒蜘蛛和蝎子(也有的是癞蛤蟆)“五毒”的“老虎肚兜”。据说可保小孩不受毒虫侵害。而凡是在庙宇里“寄”过名的小孩,佛寺或道观都主动送肚兜到户上给其佩用。 
端午这天,家家门楣上还插菖蒲和艾草。菖蒲形似宝剑,亦称“菖蒲剑”,鬼魅望而生畏。而艾草则有特殊清香气息,蚊蝇毒虫避之甚远,故能驱秽。有人家在门口挂大蒜头,也是同样的道理。端午节有用艾草煎汤给小孩洗头、洗澡,可防疖疮、痱子。旧俗,人们还于端午当
日饮雄黄酒,谓能驱邪。小孩则用雄黄在额上涂抹“王”字,穿虎头鞋,戴虎头帽,意为雄黄虎,以吓阻鬼魅。 
在避邪驱秽方面,还有挂香袋和百锁儿之习俗。香袋内装各种香料和中草药,一方面能清新驱秽,同时又由于制作玲珑,形态各异,小孩和妇女佩戴,成端午一大景观。百锁儿只有小孩佩戴,采用五丝线编织,串以“避邪铜钱”或“长命百岁”锁片,或者干脆配上香袋,形似项链。戴百锁儿意在祈求小孩健康成长,因而也叫“长命链”。  如东端午节的午餐一般比较丰盛。除常规节日菜肴外,有两样菜必不可少,一是鳓鱼,二是“和菜”(亦称“拌菜”)。鳓鱼鲜美,其时正当上市。新女婿送端午节礼也以鳓鱼为最佳。端午节的大蒜头红烧鳓鱼,其鲜美程度为他鱼莫及。和菜则是用黄瓜、红萝卜、绿豆芽、片粉、蛋皮以及硝肉、鸡丝、河虾、咸鸭蛋等拌和,加精盐、味精、麻油、蒜泥、虾籽等调味,泽悦目,清爽可口。
端午习俗中,还有“躲午”和“踱午”之说。端午既是“毒日”,一般民众尽量不在户外活动,待在屋内,名曰“躲端午”。也有人家把小孩寄到外婆家“躲午”。正午时分,则为最毒时间。一切商业活动停止,人们躲在家中喝酒。至于“踱午”(俗说“踱端午”),则是正午过后,人们走出家门外出悠闲踱步。而戏园子则演唱《白蛇传》应景。其时,庙宇景点,碧霞山上,三元池畔,红男绿女,游人如织,十分引人注目。 
暴伏 
大暑天(俗称大伏天),气温升高,空气干燥,人们把收藏于衣橱与箱子内的衣服、被絮统统搬到阳光下暴晒。这便是一年一度的暴伏。暴伏大多是女人的事。她们要选一个晴朗干爽无风的天气,待太阳升至竿头时,搁一张竹帘或芦席,将衣服捧出摊晒在上面。衣服多,竹帘芦席晒不下,便在树干之间纵横牵拉几根绳索,把衣被晾在绳索上。男女老幼的棉袄、单衣,长长短短,花花绿绿,全都披挂晾晒在天井或场院内,颜鲜丽一点的还要罩上薄布或单衣,以防褪。中午时分,主妇们头戴草帽,脖系湿巾,将暴晒的衣服全部翻动一遍继续晾晒。太阳西斜,要把所晾衣服移至阴凉处,平摊在竹榻、藤椅上,让其出尽暑气。凉透之后,便一件件折叠平整,重新装箱入橱。若发现有霉斑污迹的,则用软毛刷刷净。实在难以除净的,便洗净晒干重新收藏。最后,在每个箱底、橱角放入裹着纸片的卫生丸(樟脑丸),以防虫蛀。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