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名词解释
2.护理学:是以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理论为基础的研究维护、促进、恢复人类健康的护理理论、知识、技能及其发展规律的综合性应用科学。
3.整体护理:是一种以护理对象为中心,视护理对象为生物、心理、社会多因素构成的开放性有机整体,以满足护理对象身心需要、恢复健康为目标,运用护理程序的理论和方法,实施系统、计划、全面的护理思想和护理实践活动。
4.基本需要:是维持身心平衡并求得生存、成长及发展,在生理和心理上最低限度的需要。
5.压力:指人体对任何加诸于他的需要所作的非特异性反应。
6.压力源:指对个体的适应能力进行挑战,促进个体产生压力反应的因素。
7.适应:指人与其周围环境的关系发生较大变化,致使个人的行为有所改变以维持平衡。
8.护理理念:是引导护理人员及判断护理及其相关方面的价值观及信念。
9.护理程序:是指导护理人员以满足护理对象的身心需要,恢复或增进护理对象的健康为目标,运用系统方法实施计划性、连续性、全面整体护理的一种理论与实践模式。
10.主观资料:护理对象的主观感觉,是护理对象对自己健康问题的体验和认识。
11.客观资料:护理人员通过观察、体验以及借助医疗仪器设备检查所获得的有关护理对象健康状况的资料。
12.护理诊断:是关于个人、家庭或社区对现存的或潜在的健康问题以及生命过程的反应的一种临床判断,是护士为达到预期结果选择护理措施的基础,这些结果是应由护士负责的。
13.护理目标:是针对护理诊断而提出的,期望护理对象在接受护理活动后达到的健康或行为的改变,也是评价护理效果的标准。护理目标可分为短期目标(较短时间7天内可达到的目标)长期目标(需要相对较长时间才能实现的目标)
14.护理质量:是护理服务活动符合符合规定时,满足服务对象明确与隐含需要的效果。
15.继续护理学教育:继规范化专业培训后,以学习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方法为主的一种终生性护理学教育。
16.护理质量缺陷:一切不符合质量标准的现象都属于质量缺陷。护理质量缺陷表现为病人对护理不满意、医疗事故与医疗纠纷。
17.护理心理学:是从事护理情境与个体相互作用的观点出发,研究在护理情境这个特定的生活条件下个体心理活动发生、发展与其变化规律的学科。
18.心理护理:指在护理全过程中,护士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技能,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积极地影响病人的心理状态,已达到较理想的护理目的。
19.个性化心理护理:是一种目标比较明确,针对性比较强,用于解决病人特异性、个性化心理问题的心理问题。
20.共性化心理护理:是一种特异性与针对性不太强,仅从满足病人需要的规律出发,目的在于解决病人中共性问题的心理护理。
21.有意识心理护理:指护士主动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通过设计的言语和行为,实现对病人的心理调节、心理支持或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
22.无意识心理护理:指护士在护理病人的过程中,随时可能对病人心理状态产生影响的一切言谈举止和护理活动,无论护士能否主动意识到,都可以产生心理护理的效果。
23.心境:是具有感染性的,是比较微弱而持久的情绪状态。
24.激情:是一种强烈的、短暂的、爆发性的情绪状态。
25.应激:是由出乎意料的紧急情况所引起的一种情绪状态。
26.应激源:指引起应激的各种内外环境刺激,可分为躯体性应激源、社会性应激源、生理性应激源和文化性应激源。
27.疾病行为:指病人显示其病感的行为。
28.病人角强化:指病人对自己所患疾病出现心理反应过度、过度依赖医护人员帮助、过度要求亲友照顾等。
29.病人角淡化:指病人意识不到自己有病,或对自身疾病的严重程度过于忽略。
组织名词解释30.病人角隐瞒:病人因不能或不愿承担疾病所造成的一系列影响及后果而隐瞒病情,回避就医。
31.病人角牵强:某些人为达到某种目的而采取的一种称病方式,利用病人角的行为特征,获取某些切身利益。
32.恐惧:是一种人们在面对危险情境或对自己预期将要受到伤害而产生的较高强度的负性情绪反应。
33.抑郁:是一种情绪低落状态。主要表现为悲观,郁郁寡欢,不愿与人交往等。
34.愤怒:是一种较强烈的因个体与挫折或威胁抗争而产生的情绪反应。
35.焦虑:是人们对即将来临的,可能会给自己造成危险和祸害或需要自己做出极大努力去应对的情况等所产生的情绪反应,程度严重,可表现为惊恐。
36.心身疾病:亦称心理生理疾病。这类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心理、社会因素的影响,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躯体症状,并伴有病理生理和病理形态学的改变,起疾病过程的诊断、、护理都需要采用心身统一的观点及注意个体与环境的协调。
37.护士职业角化:特指从事护士这个职业的个体所应具有的与职业相适应的角和行为模式。
38.道德:是人们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形成并由经济基础决定的,用善恶作为评论标准,依靠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俗为指导的人格完善及调节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的行为规范总和。
39.职业道德:是人们在履行本职工作中所遵循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
40.伦理:是道德现象的系统化和理论化。
41.护理伦理:是研究护理职业道德的一门学科。
42.道德自律性:指通过自我道德教育、自我道德修养、自我道德评价等方式,将外在的社会性道德原则和规范内化为自己的信念。
43.道德他律性:指通过外部的道德教育或道德影响、客观的道德评价标准,来提高人们素质的过程。
44.不伤害原则:所实施的诊疗、护理手段都应保证不使病人身心受到损伤。
45.病人自主性:病人对有关自己的医护问题,经过深思熟虑所做出的和合理性的决定并据以采取的行为。
46.有利原则:分为狭义(护士履行对病人有利的行为)和广义(不仅对病人有利,而且有利于护理事业和护理科学的发展,有利于促进人和人类的健康)。
47.健康教育:通过信息传播和行为干预,帮助个人和体掌握卫生方法的教育活动和过程。
48.健康促进:是以教育、组织、法律和经济等手段干预那些对健康有害的生活方式、行为和环境,以促进健康。
49.病人教育:以医学为基础,以病人及其家属为对象,通过有计划、有目的、有评价的教育过程,使病人了解增进健康的知识,改变不健康行为,使病人的行为向有利于康复的方向发展。
50.生活质量:是一个人在社会生活和日常生活中机能能力和主观感觉的表现。
51.健康相关行为:指个体或团体与健康和疾病有关的行为。
52.病人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评价的教育活动,护理程序的评估、计划、实施。
53.病人学习目标:是护士根据教育目标的要求和病人的学习需要,与病人共同制定并通过病人学习能够实现的目标。
54.护患关系:是指护理人员与病人为了性的共同目标而建立起来的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
55.护患沟通:是遵循一系列共同规则互通信息的过程。
56.第一印象:是指个体在第一次与他人接触时,根据对方的神态、言谈、行为所得到的综合性判断。
57.营养素:是指来自食物和饮水,用于人类维持生命、促进生长发育、从事劳动活动并保证健康的基本物质。
58.功能性食品:是指除了有适宜的营养作用外,还能对人的一种或几种功能有良好的调节作用,并能改善健康状况和降低疾病危险性的食品。
59.能量代谢:是指机体内糖类、脂肪和蛋白质在代谢中伴随能量的释放、转移和利用的过程。
60.能量平衡:是指能量摄入量与消耗量相对平衡,使成人达到并保持理想体重,使儿童保持正常生长发育。
61.必需氨基酸:是指人体不能合成或合成速度不能满足机体需要、必须从食物中直接获得的氨基酸。
62.半必需氨基酸:指某些临床条件下,有些氨基酸也成为必需氨基酸,需要从膳食中供给。
63.限制氨基酸:是指食物中某一种或几种含量较低,导致其他必需氨基酸在体内不能被充分利用并造成蛋白质营养价值降低的必需氨基酸。
64.蛋白质生物学价值:反映食物蛋白质经消化吸收被机体利用的程度,是评价食物蛋白质营养价值的指标。
65.优质蛋白质:是指那些氨基酸模式与人体接近,必需氨基酸利用率高致营养价值也高的食物蛋白质。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