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自然保护区建设中几个问题的分析和探讨
生物多样性 1996,4(3):175~182
CHIN ESE BIODIV ERSIT Y
我国自然保护区建设中几个问题的
分析和探讨Ξ
朱建国 何远辉 季维智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保护生物学中心, 昆明 650223)
1  我国的自然保护系统和建立自然保护区的意义
111 我国的自然保护体系[1]
自然保护区(Nature reserve)、森林公园(Forest park)和风景名胜区(Scenic area)是我国现存的三种自然保护地(Protected area)系统组成部分。它们三者之间各有优势,相辅相成。自然保护区以绝对保护为主,而森林公园(也可以是地质公园、海洋公园、草原公园等)和风景名胜区以保护和开发旅游并重;自然保护区的科学意义较大,景观的自然性最强,而森林公园和风景名胜区则融自然、社会和人文景观于一体。
    图1 我国建立自然保护区数目的年代分布
    Fig.1 Distribution of Chinese nature reserves by years
我国的自然保护区已建立了自然类型丰富的自然保护区,是我国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的主体。森林公园建设始于1982年,因森林旅游的开发而发展很快;到1994年,全国森林公园已发展到600余处(其中国家级220处),保护和经营面积达2189万km2,占国土面积013%。
Ξ收稿日期:1995-04-02;接受日期:1995-07-18
Ξ本文为美国MacArthur基金资助项目“中国西南野生动物保护生物学研究”的部分内容
风景名胜区的历史较久,大规模建设是在1982年国家公布第一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之
后;到1994年初,全国已建风景名胜区512处,面积达9160万km 2,占国土面积的1%,其中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119处。112 建立自然保护区的意义[2—4]
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人类为了保护自然资源所做出的重要努力之一。自然保护区已经并将继续发挥其不可替代的综合性保护功能。在现代自然保护理论和实践中,建设自然保护区的主要意义和作用有:1)永久保护各种重要自然生态系统典型类型的“本底”;2)保护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态过程和生命支持系统的完整、稳定和连续性,减少旱涝灾害的强度和极端气候的出现,防止水土流失;3)保护生物和自然的多样性,保持生态系统的生产能力,确保水源和动植物产品的持续可得,保护利用生命物质的产业的安全,
这是实现自然资源持续利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3)保护和储存遗传多样性,为人类改良作物或家畜的育种工程等提供更多机会;4)为研究和调节野生物种和生态系统以及它们与人类的关系、为科学水平的提高和技术改进提供机会;5)为公众保护意识教育和政策制订提供机会;6)为生态系统的恢复重建,以及旅游等提供场所。
2  我国保护区建设的发展阶段
我国自然保护区建设的发展过程可以划分为三个基本阶段(见前页图1,图2)
:
    图2 我国自然保护区的面积累计增长情况    Fig.2 Area accumulation of the nature reserves in China
211 起步和缓慢发展阶段(1956~1977年) 我国第一个自然保护区是1956年建立的广东
鼎湖山自然保护区;国务院在1963年颁布了《森林保护条例》。我国自然保护区建设在“”前期受到严重干扰,部分已建保护区遭到破坏;到后期又有缓慢发展。此阶段共建立保护区30多个。212 蓬勃发展阶段(1978~1993年) 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加快,国家对自然保护事业给予了应有的重视。1978年3月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明确规定“国家保护环境和自然资源,防治污染和公害”,其后又相继颁布实施了《海洋环境保护法》、《森林法》、《草原法》、《渔业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环境保护法》等。此期间我国的自然保护区建设在数量、分布、类型等方面的建设都出现了高速增长。
671生 物 多 样 性                    4卷 
213 稳定发展和巩固提高阶段(1994~) 新建保护区数量有所减少,更注重于提高管理水
平、本底资源调查和管理人员培养等工作。在此基础上提高了一批保护区的管理级别,代表国家水平的
国家级或省级自然保护区在数量和面积上大幅度增长。国务院于1994年发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
在国务院1994年3月发布的《中国21世纪议程》[5]
中提出:“建立和完善全国自然保护区
网络。到2000年,初步建成类型齐全、不同级别、布局合理和面积适宜的自然保护区网络。自然保护区的总数将达1000处,加上森林公园,总面积达100万平方公里左右。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50个,占保护区总数的15%,使60%以上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和有代表性、典型的生态系统得到就地保护”。
3  我国自然保护区的现状与问题
311 积极加入和推动国际或区域自然保护活动和合作
施行改革开放后,我国加入或积极推动的国际或区域自然保护活动和合作主要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人与生物圈”研究,鼎湖山、长白山、卧龙、梵净山、武夷山、锡林郭勒、博格达峰、神农架、盐城、西双版纳等自然保护区已列入世界生物圈保护区;“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关于特别是水禽生境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扎龙、向海、东洞庭湖、鄱阳湖、青海湖鸟岛和东寨港等自然保护区被列
入此“公约”中的国际重要湿地名录;“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我国泰山、长城、故宫、莫高窟、秦始皇陵、黄山、周口店、武当山、布达拉宫、孔庙和避暑山庄等14处被列入了该“公约”的世界遗产地;我国还签署了“生物多样性公约”、“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国际捕鲸管制公约”和“南极条约”等有关环境与资源保护的二十多项国际公约。争取了许多国际自然保护和/或研究合作项目,对我国的自然保护事业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表1 我国自然保护区类型划分及各类型现有保护数量
Table 1 The Chinese categories of nature reserves and its number
类别Categories 类型Sub 2categories
现有数量Number
自然生态系统类Natural ecosystem
森林生态系统类型
Forest ecosystem
草原与草甸生态系统类型
Grassland and meadow ecosystem 荒漠生态系统类型Desert ecosystem
内陆湿地和水域生态系统类型Inland wetland and waters ecosytem 海洋和海岸生态系统类型Marine and seacoast ecosystem 381   
15    7    20    29    野生生物类Wildlife
野生动物类型Wild animals 野生植物类型Wild plants
227    69    自然遗迹类
Historical remains
地质遗迹类型
Historical remains of geology 古生物遗迹类型
Historial remians of paleontology
48    2   
我国的地理环境、生物资源现状和悠久的多民族历史文化决定了我国在世界生物多样性保护中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通过加入国际公约和对外交流合作是提高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平的途径之一。过去,由于各种原因,几乎无跨国界环境资源保护和研究的国家合作,但物
7
71 3期            朱建国等:我国自然保护区建设中几个问题的分析和探讨
种的联系或活动(如迁徙物种)是不受边界制约的,边界地区还是非法活动(砍伐、偷猎等)最活跃的地方。
此问题已经引起国际上和有关国家政府的重视。1994年11月,在美国麦克阿瑟基金会和中国科学院支持下,昆明动物研究所主持召开的“喜马拉雅东部地区跨国界生物多样性保护国际研讨会”就对跨国界地区建立对应自然保护区或施行共同管理等问题进行了探讨[6]。应抓住有利时机,尽快推动深入的实质性合作。此外,还应继续争取有更多的保护区或遗迹地加入到世界生物圈保护区或国际重要历史遗迹地网络中。
表2 中国自然保护区分省概况(按保护区数目多少排列)a
Table2 Nature reserves of China by Province
省(区) Province
国内级别Category of China b
1234总数Tot
MAB c面积
area
(km2)
土地比
land
(%)
云南Yunnan
海南Hainan
广西Guangxi
黑龙江Heilongjiang 湖南Hunan
广东Guangdong
我国有多少个省级行政区
辽宁Liaoning
山东Sandong
吉林Jilin
贵州Guizhou
甘肃G ansu
四川Sichuan
江西Jiangxi
河南Henan
青海Qinghai
新疆Xinjiang
内蒙Neimeng
湖北Hubei
江苏Jiangsu
福建Fujian
安徽Anhui
浙江Zhejiang
西藏Xizang
陕西Shanxi
宁夏Ningxia
山西Shanxi
河北Hebei
北京Beijing
天津Tianjing
上海Shanghai 6
5
5
5
4
5
5
3
3
4
4
6
1
1
1
3
4
3
1
3
3
4
2
4
3
2
2
1
2
36
24
55
14
19
18
7
5
10
1
24
13
9
12
2
17
4
8
7
11
7
4
11
3
2
9
1
1
2
1
35
5
2
4
10
5
13
2
1
6
1
1
2
1
2
2
1
1
19
39
8
43
22
9
20
9
7
22
3
8
15
3
1
4
10
10
4
5
4
2
2
1
96
73
68
64
45
36
42
22
33
29
32
33
26
17
5
21
13
23
18
20
10
13
13
11
11
13
5
5
4
1
1
1
1
1
1
1
1
1
1
1
19543
27149
18633
25176
5524
5251
9913
3944
18117
3131
47784
6435
1685
1690
7354
103137
18499
4485
4990
1239
1193
742
325838
2079
2530
1115
730
64
304
40
4.9
9.3
7.8
5.6
2.6
2.4
6.9
2.4
10.0
1.8
10.5
1.1
1.6
0.7
1.1
6.5
1.5
2.4
4.8
1.0
0.8
0.8
26.5
1.1
3.8
0.7
0.4
0.4
2.3
0.6
总计Total953379427079610668315710注:a本表数字由作者整理,并已建立数据库。除表中数据外,我国台湾有自然保护区57处(面积约4700km2),香港有1处(面积3km2)
Besides these,there are57nature reserves in Taiwan and1in Hongkong districts
b国内自然保护区等级(The Chinese category):1 国家级(national),2 省级(provincial),3 地区(州)级(municipal),4 县级(county)
c MAB: 人与生物圈自然保护区
312 我国自然保护区的类型和级别划分
国际自然与自然资源保护联盟将自然保护区划分为:Ⅰ.科研自然保护区,Ⅱ.国家公园,Ⅲ.自然纪念地保护区,Ⅳ.生境和野生生物管理区,Ⅴ.受保护的景观区等五种类型;其中第Ⅰ~Ⅲ三种又称绝对保护区,它们以自然景观为主,无外源种、耕作和人类居住,应保持其871生 物 多 样 性                    4卷 
自然状态,禁止作耗取资源的使用;第Ⅳ~Ⅴ两种又称资源收获保护区,在保护的前提下,由政府控制允许有限的资源使用。此外,“世界文化和自然历史遗产保护公约”、“关于特别是水禽生境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还分别定义了世界历史遗产地、国际重要湿地和生物圈保护区等类型的自然保护区。但此划分方式有定义不够明确、原则重复等不足。
我国的保护区类型十分丰富,为了有利于保护区的目标管理和多功能作用的发挥。我国在总结了众多学者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于1994年发布了我国《自然保护区类型与级别划分
标准》[7]
。标准中公布的我国自然保护区类型以及各类型的现有保护区数量见表1(见前页)。标准中将我国的自然保护区管理级别划分为国家级、省级、地(市)级、县级四级。313 我国自然保护区的数量和质量分析
目前,我国所有省(区)都有了自然保护区(表2,见前页)。已建立的自然保护区基本包括了我国的各种生
态系统类型,保护着许多特有的生态系统、生境和物种,成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研究不可分割的部分;特别是我国的95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具有极高的保护价值。
我国自然保护区管理和监督体系尚不完善。自然保护区数量的迅速增加和保护区自身建设发展之间不平衡,1994年“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对全国159个自然保护区进行的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全国自然保护区最多有1/3具有较健全的管理机构,1/3虽建立了机构但不健全,还有1/3则无管理机构,处于建而无管理的状态;大多数保护区只有土地管理权而无使用权,有1/3的保护区连核心区的土地使用权都不掌握,几乎所有保护区都处于人口与资源利用过度的重压之下。314 我国自然保护区的面积分析
我国自然保护区的总面积已有近67万km 2,约占国土面积的7%(表2),达到了世界平均水平。但保护区分布不均,只有少数省(3个)的保护面积比达到10%以上,而另一些省(7个)还不到1%。西藏羌塘自然保护区是我国目前面积最大的自然保护区,面积为2417万km 2,约占全国保护总面积的37%。
我国自然保护区面积大小的分布统计见图3。在我国已经建立的自然保护区中,55%
    图3 我国自然生态系统和野生生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的面积分布    Fig.3 Distribution of Chinese natural ecosystem and wildlife nature reserves by area
自然生态系统类和野生生物类保护区面积在60km 2以下,300km 2以上的占18%;国家级自然生态系统类
和野生生物类保护区中面积在60km 2以下的有16%,300km 2以上的有45%(图4)。就是说我国相当数量的自然生态系统类和野生生物类保护区面积都较小,但国家级
9
71 3期            朱建国等:我国自然保护区建设中几个问题的分析和探讨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