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寓言》整本书学习活动设计
教学目标
通过多种阅读渠道与文本进行心灵的对话、思维的碰撞、情感的交流,从而初步把握内涵、体会寓意,初步感受寓言叙述手法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教学设计
《中国古代寓言》阅读延续运用结合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生活实际领悟寓意的方法,激发学生阅读寓言故事的兴趣和信心,扩大学生的阅读半径,推动学生进行寓言系列阅读。基于上述分析,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产生阅读的兴趣,尝试运用寓言阅读方法自主阅读寓言集《中国古代寓言》,了解故事内容。
2.体会故事中的道理,联系生活中的人和事深入理解。
3.感受阅读寓言故事的快乐,乐于分享课外阅读的成果。
整本书阅读的目标需要在全学期阅读实践的过程中逐步落实,《中国古代寓言》整本书阅读可以细化为以下学习目标:
(一)导读
1.通过抓住主要信息、图文结合的方法梳理故事情节,学习阅读寓言的策略和方法,读懂故事。
2.借助故事卡片,感受寓言中丰富的寓意、生动的形象和吸引人的情节,激发阅读兴趣。
(二)通读
1.通过阅读计划、阅读活动引领整体通读,培养阅读习惯。
2.运用图文结合、记录想法、预测、联结和比较等阅读方法和策略阅读《中国古代寓言》
3.汇报和小结一段时间的阅读收获,获得阅读成就感。
4.归纳梳理学生的疑问,针对阅读盲点解决问题,推动深度阅读,提升阅读体验。
(三)展示
1.通过我最喜爱的原创寓言推选、故事推介会或剧本招标进行语言实践。
2.通过整本书的全面回顾、总结和提升,联结生活,引发思考。
板块一、激趣导读,方法引领
一、选择版本,走进寓言
1.实物展示人民邮件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古代寓言》。
2.学生观察书籍,说发现(封面信息、故事数量、故事插图、内容排版、阅读指导等信息)
3.学生当天利用课余时间粗略翻看阅读并投票,选出自己想读的版本,并给自己选择版本写推荐语。
4.投票选出最想阅读的书后,教师带领学生初步感受“这是一本什么样的书”,了解书籍的重要信息,翻看目录,产生深入的阅读兴趣。
二、猜测辨识,激发兴趣
在导读阶段进行辨识学习,唤醒学生已读的寓言故事,有效地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提高分析信息、整合信息的能力。
1.教师准备寓言魔袋,里面放置提前制作的故事小卡片,卡片上内容各不相同,卡片上内容为:故事人物、寓意、故事情节关键词,每张卡片自由一方面内容,如:
刻舟求剑的寓意故事人物:商人、小偷、乘船人寓意:做了多余的事情反而把事情弄坏。效仿别人不成,反而丧失了原有的本领。为不必要忧虑的事情而忧虑。故事情节关键词:到邯郸、学走路、不会走老爷爷、大山、阻挡、挖土兔子、撞死、守树桩、嘲笑2.学生从中抽取一张卡片,让同学交流想到的寓言故事。3.学生讲述卡片上涉及的故事。4.引导学生发现可以借助故事卡片,记录故事寓意、生动的形象和吸引人的情节,还可以利用故事卡片讲述故事。从寓意卡片中了解到同一种故事人物,出现在不同的寓言故事中;不同的寓言故事,有时候也会反映相似的道理。三、联结比较,学习方法严文井说:“寓言是一个怪物,当它朝你走来时,分明是一个故事,生动活泼;而当它转身要走开的时候,却突然变成了一个哲理,严肃认真。”寓言的寓意隐藏于故事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寓言情节入手,综合多种方法揭示文本寓意,结合生活经验理解寓意。(一)把握细节,同中见异导读时选取内容、主题相似或类似的寓言故事,引导学生在同中见异,把握细节,具体地里理解寓言寓意。以《打井得一人》、《神鱼》两则寓言为例进行学习。1.细读两个故事,说发现。2.完成故事表格
《打井得一人》《神鱼》
事件起因丁家打了一口井,对别人
说:“我家打了一口井,
得了一个人。”
鱼贩将一条活鱼放在积
满水的树洞里。
事件发展过程有人说丁家打井打出了
一个人,并传开。
有人说它是一条神鱼,并
传开。
事件结果丁家人辟谣打井得一人
的意思是因为打井生了
一个人的劳动力。
鱼贩走过树洞说明真相,
并把鱼捉走。
这两则寓言内容和故事情节类似,都是因为误传信息闹出笑话。但通过列表对比,发现这两则寓言出现谣言的方式不同。《打井得一人》是因为词句理解偏差,《神鱼》是民众受“鬼神思想”影响。通过关注事件的起因、事件的发展过程和结果,梳理提取故事的重要素材,发现差别。因此可以发现,虽然两则寓言都是阐述谣言传播和效应,但有区别,不能用“一个谣言,如果说的人多了,就会被人们当做事实”来简单、笼统概括。(二)整体把握,异中有同选取主人公、故事情节均不相同的寓言故事,通过提取关键信息,更好地理解寓言寓意的一致性。以《刻舟求剑》和《父亲的画像》为例进行学习。
1.细读《父亲的画像》,回忆复现《刻舟求剑》
2.完成故事表格
《刻舟求剑》《父亲的画像》变化的事物船在水中的位置父亲的容貌
不变的事物剑掉落沉下的位
置
父亲的身份
所犯错误以为剑掉落和船
的位置都没有变化。
以为父亲的容貌永远不会变。
这两则寓言主人公的所作所为之所以让人捧腹大笑,是因为他们没有意识到变化的事物和不变的事物,由此犯下错误。通过比较可以发现这两则寓言异中有同,虽然主人公、故事情节不同,但说明的道理是一样的:事物是发展变化的,不能以一成不变的态度去看待时时变化中的事物。小结:每一个故事,都会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这个道理需要在人物对话中、在故事情节中、在故事的结尾处体会并总结。
板块二、多线并发,推进阅读
一、制定计划,有效落实
1.制定阅读活动记录表。学生根据阅读的篇目制作“阅读计划表”或者“阅读地图”,进行阅读打卡。
2.鼓励有相同兴趣爱好的学生组建阅读小组,共同制订阅读时间、阅读进度,小组交流时间、地点、方式等。
3.教师不定期了解学生的阅读情况,检查学生阅读计划的完成情况。表扬能按照计划阅读的学生,通过同学互助、家长参与共读等方式督促激励无法很好坚持的学生。
二、分享展示,持续阅读
1.《中国古代寓言》书中故事众多,一部分故事用成语作题目,成语本身就揭示了故事的主要内容,一目了然。但有的故事并不能通过目录直接了解故事内容。学生完善故事的目录,使读者看到目录就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