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集释---逍遥游
莊子序
河南郭象子玄撰
夫莊子者,可謂知本矣,故未始藏其狂言,言雖無會而獨應者也。夫應而非會,則雖當無用;言非物事,則雖高不行;與夫寂然不動,不得已而後起者,固有間矣,斯可謂知無心者也。夫心無為,則隨感而應,應隨其時,言唯謹爾。故與化為體,流萬代而冥物,豈曾設對獨遘而游談乎方外哉!此其所以不經而為百家之冠也。
然莊生雖未體之,言則至矣。通天地之統,序萬物之性,達死生之變,而明內聖外王之道,上知造物無物,下知有物之自造也。其言宏綽,其旨玄妙。至至之道,融微旨雅;泰然遣放,放而不敖。故曰不知義之所適,猖狂妄行而蹈其大方;含哺而熙乎澹泊,鼓腹而游乎混芒(一)。至(人)〔仁〕(二)極乎無親,孝慈終於兼忘,禮樂復乎已能,忠信發乎天光。用其光則其朴自成,是以神器獨化於玄冥之境而源流深長(三)也。
故其長波之所蕩,高風之所扇,暢乎物宜,適乎民願。弘其鄙,解其懸,灑(洒)落之功未加,
而矜夸所以散。故觀其書,超然自以為已當,經崑崙,涉太虛,而游惚怳之庭矣。雖復貪婪之人,進躁之士,暫而攬其餘芳,味其溢流,彷彿其音影,猶足曠然有忘形自得之懷,況探其遠情而玩永年者乎!遂綿邈清遐,去離塵埃而返冥極者也。
唐陸德明撰
莊 子
莊子者,姓莊,名周,(太史公云:字子休。)梁國蒙縣人也。六國時,為漆園吏,與魏惠王、齊宣王、楚威王同時,(李頤云:與齊愍王同時。)齊楚嘗聘以為相,不應。時人皆尚遊說,莊生獨高尚其事,優遊自得,依老氏之旨,著書十餘萬言,以逍遙自然無為齊物而已;大抵皆寓言,歸之於理,不可案文責也。
然莊生弘才命世,辭趣華深,正言若反,故莫能暢其弘致;後人增足,漸失其真。故郭子玄云:「一曲之才,妄竄奇說,若閼弈、意脩之首,危言、游鳧、子胥之篇,凡諸巧雜,十分有三。」漢書藝文志「莊子五十二篇」,即司馬彪、孟氏所注是也。言多詭誕,或似山海經,或類占夢書,故注者以意去取。其內篇眾家並同,自餘或有外而無雜。惟子玄所注,特會莊生之旨,故為世所貴。徐仙民、李弘範作音,皆依郭本。今以郭為主。
崔譔注十卷,二十七篇。(清河人,晉議郎。內篇七,外篇二十。)
向秀注二十卷,二十六篇。(一作二十七篇,一作二十八篇,亦無雜篇。為音三卷。)
司馬彪注二十一卷,五十二篇。(字紹統,河內人,晉祕書監。內篇七,外篇二十八,雜篇十四,解說三。為音三卷。)蓬荜
郭象注三十三卷,三十三篇。(字子玄,河內人,晉太傅主簿。內篇七,外篇十五,雜篇十一。為音三卷。)
李頤集解三十卷,三十篇。(字景真,潁川襄城人,晉丞相參軍,自號玄道子。一作三十五篇,為音一卷。)
孟氏注十八卷,五十二篇。(不詳何人。)
王叔之義疏三卷。(字穆囗,琅邪人,宋處士。亦作注。)
李軌音一卷。
徐邈音三卷。
莊子序
唐西華法師成玄英撰
夫莊子者,所以申道德之深根,述重玄之妙旨,暢無為之恬淡,明獨化之窅冥,鉗揵九流,括囊百氏,諒區中之至教,實象外之微言者也。
其人姓莊,名周,字子休,生宋國睢陽蒙縣,師長桑公子,受號南華仙人。當戰國之初,降(襄)〔衰〕周之末,歎蒼生之業薄,傷道德之陵夷,乃慷慨發憤,爰著斯論。其言大而博,其旨深而遠,非下士之所聞,豈淺識之能究!
所言子者,是有德之嘉號,古人稱師曰子。亦言子是書名,非但三篇之總名,亦是百家之通題。所言內篇者,內以待外立名,篇以編簡為義。古者殺青為簡,以韋為編;編簡成篇,猶今連紙成卷也。故元愷云:「大事書之於策,小事簡牘而已。」內則談於理本,外則語其事跡。事雖彰著,非理不通;理既幽微,非事莫顯;欲先明妙理,故前標內篇。內篇理深,故每於文外別立篇目,郭象仍於題下即注解之,逍遙、齊物之類是也。自外篇以去,則取篇首二字為其題目,駢拇、馬蹄之類是也。
所言逍遙遊者,古今解釋不同。今汎舉紘綱,略為三釋。所言三者:
第一,顧桐柏云:「逍者,銷也;遙者,遠也。銷盡有為累,遠見無為理。以斯而遊,故曰逍遙。」
第二,支道林云:「物物而不物於物,故逍然不我待;玄感不疾而速,故遙然靡所不為。以斯而遊天下,故曰逍遙遊。」
第三,穆夜云:「逍遙者,蓋是放狂自得之名也。至德內充,無時不適;忘懷應物,何往不通!以斯而遊天下,故曰逍遙遊。」
內篇明於理本,外篇語其事跡,雜篇雜明於理事。內篇雖明理本,不無事跡;外篇雖明事跡,甚有妙理;但立教分篇,據多論耳。
所以逍遙建初者,言達道之士,智德明敏,所造皆適,遇物逍遙,故以逍遙命物。夫無待聖人,照機若鏡,既明權實之二智,故能大齊於萬境,故以齊物次之。既指馬(蹄)(一)天地,混同庶物,心靈凝澹,可以攝衛養生,故以養生主次之。既善惡兩忘,境智俱妙,隨變任化,可以處涉人間,故以人間世次之。內德圓滿,故能支離其德,外以接物,既而隨物昇
降,內外冥契,故以德充符次之。止水流鑑,接物無心,忘德忘形,契外會內之極,可以匠成庶品,故以大宗師次之。古之真聖,知天知人,與造化同功,即寂即應,既而驅馭品,故以應帝王次之。駢拇以下,皆以篇首二字為題,既無別義,今不復次篇也。
而自古高士,晉漢逸人,皆莫不躭翫玩,為之義訓;雖注述無可間然,並有美辭,咸能索隱。玄英不揆庸昧,少而習焉,研精覃思三十矣。依子玄所注三十篇,輒為疏解,總三十卷。雖復詞情疏拙,亦頗有心跡指歸;不敢貽厥後人,聊自記其遺忘耳。
【疏】天地者,万物之总名。万物者,自然之别称。六气者,李颐云:平旦朝霞,日午正阳,日入飞泉,夜半沆瀣hàng xiè,并天地二气为六气也。又杜预云:六气者,阴阳风雨晦明也。又支道林云:六气,天地四时也。辩者,变也。恶乎,犹于何也。言无待圣人,虚怀体道,故能乘两仪之正理,顺万物之自然,御六气以逍遥,混灵以变化。苟无物而不顺,亦何往而不通哉!明彻于无穷,将于何而有待者也!
【释文】《六气》司马云:阴阳风雨晦明也。李云:平旦为朝霞,日中为正阳,日入为飞泉,夜半为沆瀣,天玄地黄为六气。王逸注楚辞云:陵阳子明经言,春食朝霞,朝霞者,日欲出时黄气也。秋食沦阴,沦阴者,日没已后赤黄气也。冬食沆瀣,沆瀣者,北方夜半气也。
夏食正阳,正阳者,南方日中气也。并天玄地黄之气,是为六气。沆,音户党反。瀣,音下界反。支云:天地四时之气。◎庆藩案释文引诸家训六气,各有不同。司马以阴阳风雨晦(冥)〔明〕为六气,其说最古。李氏以平旦日中日入夜半并天玄地黄为六气,颇近牵强。王逸支遁以天地四时为六气。夫天地之气,大莫与京,四时皆承天地之气以为气,似不得以四时与天地并列为六。王应麟云:六气,少阴君火,太阴湿土,少阳相火,阳明燥金,太阳寒水,厥阴风木,而火独有二。天以六为节,故气以六期为一备。左传述医和之言,天有六气,(注云:阴阳风雨晦(冥)〔明〕也。)降生五味。即素问五六之数。(全祖望云:天五地(五)〔六〕(四),见于大易,天六地五,见于国语。〔故(五)汉志云,五六天地之中合。然左氏之说,又与素问不同。)沉括笔谈:六气,方家以配六神,所谓青龙者,东方厥阴之气也;其它取象皆如是。唯北方有二:曰玄武,太阳寒水之气也;曰螣蛇,少阳相火之气也,其在人为肾,肾有二:左太阳寒水,右少阳相火,此坎离之交也。中央太(阳)阴〕(六)土为句陈,配脾也。六气之说,聚讼棼如,莫衷一是。愚谓有二说焉:一,洪范 雨 旸yáng 燠yù 寒 风 时 为六气也。雨,木也;旸,金也;燠,火也;寒,水也;风,土也;是为五气。五气得时,是为五行之和气,合之则为六气。气有和有乖,乖则变也,变则宜有以御之,故曰御六气之变。一,六气即六情也。汉书翼奉传奉又引师说六情云:北方之
情,好也,好行贪狼,申子主之;东方之情,怒也,怒行阴(饿)〔贼〕(七),亥卯主之;南方之情,恶也,恶行廉贞,寅午主之;西方之情,喜也,喜行宽大,己酉主之;上方之情,乐也,乐行奸邪,辰未主之;下方之情,哀也,哀行公正,戌丑主之。此二说似亦可备参证。《之辩》如字。变也。崔本作和。◎庆藩案辩与正对文,辩读为变。广雅:辩,变也。易坤文言(犹)〔由〕辩之不早辩也,荀本作变。辩变古通用。崔训和,失之。《恶乎》音乌。注同。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