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甘肃省天水市张家川回族自治县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2022-2023学年甘肃省天水市张家川回族自治县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1. 据考古发现,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的墓葬中,有大墓和小墓的差别。其中一组有七个墓,随葬品比较丰富,最多的达77件,最少的也有19件,都包括陶器、玉石器、猪头等;另一组只有四个墓,随葬品很贫乏,总共只有17件,为陶器、纺轮、獐牙等。由此可知,当时社会( )
A.手工技艺高超
B.文化礼制产生
C.经济发展繁荣
D.阶级分化明显
2. 谈及个人的政治抱负和所心仪的时代,孔子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下列各项中,与孔子“从周”相关的是( )
A.“封建亲戚,以蕃屏周”
B.“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
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
3. 据陈振中先生的《先秦手工业史》的统计,发现和出土春秋时期铁器的地点仅有42个,而发现和出土战国铁器的地点已经涉及我国24个省(区、市)约423个地点,出土的战国铁器总数有6167件以上。由此可推知,春秋战国时期( )
A.冶铁技术不断进步
B.小农经济逐渐形成
C.铁器使用日益普遍
D.农业生产范围拓展
4. 第24届冬奥会在我国举行,中国传统哲学思想——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成为冬奥会形象景观设计团队的灵感源泉。这一哲学思想源于
A.法家
B.墨家
C.道家
D.兵家
5. 柳宗元认为:“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之守宰,据天下之雄图,都六合之上游,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此其所以为得也。”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柳宗元肯定分封制的进步作用
B.柳宗元极力反对郡县制的实施
C.柳宗元肯定了郡县制加强中央集权的意义
D.柳宗元认为秦成功之处在于家天下的实行
6. 2014年1月31日是农历春节,春节就是农历一月初。一月古时本来又叫“政月”,到了秦朝为了避皇帝赢政的讳,就把“政月”改为“正月”,“正”字的读音也为“征”了。这说明皇帝制度的主要特征是( )
A.中央集权
B.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C.独断性和随意性
D.皇权至上,皇帝独尊
7. 西汉时出现了高头大马、葡萄、首蓿、胡桃、蚕豆、石榴等几十种物产;这一时期丝和丝织品在西域各国受到广泛欢迎,西域人学会了耕种、打井和炼铁等技术并用于发展生产。这些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
A.西汉经济发展市场需求扩大
B.中国丝织品在西域备受推崇
C.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
D.中外农业生产水平稳步提升
8. 西汉时,从高祖到景帝,地方长吏主要以军功、事功、中央官外调、酷吏充任;武帝时期开始任用儒生,但以积功而担任地方长吏的仍占多数,酷吏也极为活跃;元帝时期,经学之士已在地方长吏中占据绝对优势。这反映了汉代
A.儒学地位不断上升
B.法家思想不符合统治需要
C.选官方式日趋完善
D.地方官员主要出身于太学
9. 如图是某一时期朝代更迭的示意图。其中①②处应填写的正确朝代是( )
A.前秦隋
B.西晋北魏
C.北魏后赵
D.西晋隋
10. 北魏孝文帝下诏:“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该诏书( )
2022年春节是几月几日日
A.沿袭了鲜卑习俗
B.促进了南北统一
C.推动了民族交融
D.导致了平城迁都
11. 提到唐朝,“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玄奘西游”“鉴真东二渡”等字眼经常映入眼帘,下列描述最能概括以上主题的是
A.国家的繁荣和统一
B.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C.政权分立民族融合
D.近代的前夜与危机
12. 《元和郡县图志》载:“炀……通济渠……自扬、益、湘,南至交、广、闽中等州,公家运漕,私行商旅,舳舻相继。隋氏作之虽劳,后代实受其利焉。”该河道的开通( )
A.缓和了隋朝的社会矛盾
B.导致藩镇割据局面的出现
C.促进了南北经济的发展
D.淡化了社会门第等级观念
13. 下表为东晋至宋朝入仕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变化简表,表中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朝代
东晋
北宋
比例
4%
17.2%
24.5%
46.1%
A.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
B.社会阶层的流动
C.科举制度的创立发展
D.门第观念的淡化
14. 唐朝时期,每一政令的下达,必须经过中书出令、门下审议,尚书执行的程序。然而,由于三省分工不同,观点难免有异,致使政令不能及时下达,贻误事机。为此创设政事堂宰相集议制度,以救其弊。这说明
A.三省职权分工不明确
B.三省六部制不断完善
C.三省制度强化了相权
D.尚书省职权进步扩大
15. “炎建议作▲。先计州县每岁所应费用及上供之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材料中“▲”应为
A.租调制
B.租庸调
C.两税法
D.摊丁入亩
16. 如图是儒学发展示意图,以下符合b~c段说法的是
A.儒学独尊地位得到强化
B.儒学难以满足民众的心理需求
C.理学从此成为官方哲学
D.外儒内法不适应君主专制统治
17. 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提出,种一顷花、植一顷榆或种三十亩葵,比种谷获利多,只要适当配备人力,使用雇佣劳动,即使“单夫只妇”之家,也能从中多获利。这体现了该书
A.提倡种植非粮食作物
B.重视经济效益的思想
C.关注农业的精耕细作
D.注意市场行情的变化
18. 下面为某一朝代的中央权力分配示意图。该朝代是
A.汉代
B.唐代
C.宋代
D.明代
19. 宋代在知州以外设“通判某州军事”一职,简称“通判”。知州的公文命令必须经通判的附署方能生效,通判还可直接向朝廷奏事。这表明通判的作用是( )
A.制约地方长官
B.控制财政大权
C.提高行政效率
D.牵制中书门下
20. 对于王安石变法,与王安石同朝为官的刘擎说:“二三年间,开阖动摇,举天地之内,无一民一物得安其所者……数十百事交举并作,欲以岁月变化天下。”其观点认为变法
A.达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
B.造成统治集团内部分裂
C.操之过急加重百姓负担
D.动摇了北宋的统治基础
21. 下列少数民族政权与其创立的政治制度对应正确的是( )
A.辽——“四等人制”
B.西夏——南、北面官制
C.金朝——猛安谋克制
D.元——四时捺钵
22. 元朝设置宣政院管辖西藏等地;明朝设置都司卫所等机构管理蒙古等地;清朝设置理藩院管辖蒙古、新疆及西藏等地。这些机构的设置( )
A.推动了边疆地区对外开放
B.促成了各民族风俗趋同
C.旨在防御西方列强的侵略
D.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
23. 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生动再现了北宋汴京城商业的繁荣,全图分为“汴京郊外春光、汴河场景、城内街市”三部分,其中“城内市”中茶坊、酒肆、脚店、肉镜、庙宇、公廨等店铺随处可见。这反映出( )
A.商品交易突破时间限制
B.商品交易突破地点限制
C.商业管理出现混乱局面
D.汴京城以经济功能为主
24. 宋代商人的地位,上升,朝廷允许商贾中的“奇才异行”者应举。商人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交游权贵、为婚姻铺路,“不顾门户,直求资财”成为较普遍的社会现象。宋代时常发生榜下择婿之事,富商及高官争相择新科进士为婿,新科进士也愿意成为商人的女婿。由此可知
A.追名逐利成为社会主流
B.士人体的地位急剧下降
C.传统重农抑商观念被抛弃
D.经济发展导致观念的变化
25. 南宋朱熹主张“格物致知”,以明道德之善。明代王阳明主张“内心反省”,以“致良知”。据此可知,两者都
A.否定封建专制制度
B.冲击了儒学正统地位
C.主张“工商皆本”
D.重视道德修养的完善
26. 历史学家吕思勉指出:“天子之于诸侯,诸侯之于大夫,犹大宗之于小宗也。此古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以一以贯之也。”材料表明分封制与宗法制
A.形成了森严的等级制度
B.构建了家国同构的政治体制
C.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建立
D.保证了家与国间的良性互动
27. 汉武帝通过加强中央集权巩固了统治。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西汉初年)以海内初定,子弟少(年少),激秦孤立亡(无)藩辅,故大封同姓,以填(镇)天下。
——班固《汉书·高五王传》
材料二 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
——班固《汉书·主父偃传》
材料三 汉初统治者汲取秦亡教训,采用了道、法结合的黄老思想。黄老之学主张清静无为,正好适应了当时的现实要求。但是,该思想不利于统治者的治理和中央集权制的巩固,因此,汉武帝最终接受了董仲舒的建议,奉儒家思想为正统。
——摘编自成怀洋《中国古代治国经验及启示》
完成下列任务:
(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初“大封同姓”的原因。结合所学,指出西汉初年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此制度的影响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指出汉武帝面对王国问题采取的对策,其作用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分析汉武帝接受董仲舒建议的原因。结合所学,归纳汉武帝奉儒学为正统的措施。综上所述,西汉统治者调整政策的出发点是什么?
28.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宋朝设官之制,名号、品序一切袭用唐旧。然三师、三公不常置,宰相不专用三省长官。中书、门下并列于外,又别置中书于禁中,是谓政事堂,与枢密院对掌大政。天下财赋,内庭诸司,中外菀(管)库,悉隶三司。中书省但掌册文,奏考帐……
——马端临《文献通考》卷47
材料二中书不与知兵,增兵多少不知也;枢密院要兵则添,财用有无不知也;管军将率少兵则请,曾不计较今日兵籍倍多,何故用不足也;三司但知支办农粮,日日增添,不敢论列,
谓兵非职事也。四者各为之谋,以至于此。若通而为一,则可以计较兵积多少,财用有无,不致于。
——《蔡忠惠公文集》卷22
材料三 真宗成平四年,有司言:减天下冗吏十九万五千余人。所减者如此,未减者可知也。
——赵翼《廿二史札记》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宋朝官制有何特点?其目的何在?
(2)从材料二、三中可以看出,宋朝这种官制有什么弊端?
(3)材料二中为消除这种弊端提出了什么建议?能够实现吗?为什么?
2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拓跋鲜卑成“五胡”中最迟进入中原的北方民族,在其他民族已融舍入汉族的情况下,鲜
卑面对的已不是如北方那样与自己语言、习性相似的人,而是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的民族融合体。这个交融体迥异于自己,鲜卑完全成为交融体圈外的人。在这样一种统治压力和环境变化的情况下,北魏政权只有采取道路,才可能赢得汉族地主的支持,也更容易为比鲜卑更早进入中原的北方其他各族接受,民族矛盾也因此暂时会淡化,北魏政权或许可以维持下去。正基于此,北魏孝文帝在进行其他方面改革时,也以积极的态度,对北魏进行调整,促进了拓跋鲜卑的土建化过程,便利了北方各民族的大融合。
——摘编自赵野春《鲜卑——论北魏孝文帝改革对的调整》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