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课人的本质与利己利他
第一课时正确处理利己与利他的关系
【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主要教学目标是帮助学生明确义利关系,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教材从义利标准、个人和集体的关系出发,落脚在情感价值目标“反对拜金主义”、树立正确的义利观上。
【学情简要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面临着实习就业,心态容易浮躁迷茫。社会各种不良现象对学生身心也有一定的负面影响。本课教学对于修正学生的认识,为学生走入社会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础具有重要作用。
【教学目标】
1.认知:
(1)自然属性是人存在的基础,社会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2)利己和利他的关系,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2.情感态度观念:
(1)把握人的本质,积极融入社会。
(2)正确处理利己与利他的关系,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3.运用:
(1)能运用所学知识在生活中正确处理好利己与利他的关系,个人、集体与社会的关系。
(2)在服务社会、关爱他人中实现人生的发展。
【教学重点】
1.正确处理利己和利他的关系。
2.个人和社会、集体的关系问题。
【教学难点】
1.利己与利他是统一的。
2.在服务社会、关爱他人中实现人生的发展。
【教学方法】
情境讨论法、案例教学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教学。
【课时安排】
1学时。
【教学过程】
案例导入新课
第一步,介绍案例:
小李是一位软件工程师,刚从一家软件公司离职,来到另一家公司面试。他非常想得到这份工作,做
2016河南高考了非常充分的准备,对面试官的提问对答如流。他看出面试官对他的表现非常满意,但他知道这个职位有很多人在争取。为了坚定面试官对自己的意向,他提出可以拿出自己在原公司时开发的应用程序,相信对新的公司会有价值。(课件显示)
第二步,提出问题:假如你是面试官你会录用小李吗?为什么?(课件显示)第三步,引导学生讨论,人生发展始终伴随着利益关系,人不能不利己。但是,自己利益的实现不能脱离社会,脱离他人,更不能以损害他人利益为前提。(课件显示)
当利益发生冲突时,我们怎么正确处理利己和利他的关系呢?这就是本节课所要回答的问题。
新课讲授
一、正确处理利己与利他的关系(课件显示)
1.人生发展不能损害他人的利益(课件显示)上海经济适用房条件
损人利己的生活事例(课件显示)
学生对这些现象比较熟悉,容易产生共鸣,在此基础上老师介绍案例:
学生听到这个案例会很义愤填膺,老师在此基础上适时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得出结论:
人生活在世界上,不能没有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基本生活资料,不能没有自己的利益追求,但是不能以损害他人利益为前提。(课件显示)“盲人点灯”案例(课件显示)
有一个盲人走夜路时,手里总是提着一个灯笼。别人看了很好奇,就问他:“你眼睛看不见,为什么还要提灯笼呢?”盲人说:“我提灯笼不是为自己照路,而是让别人看到我、不会碰到我。”为别人照路,也照亮自己。
孟子云: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帮助别人,实际上就是帮助自己。这绝不仅仅是简单的因果报应,而是做人的根本。(课件显示)
学生通过案例总结出:利己与利他是统一的。(课件显示)
动车学生票教师分析:人生的利益是在社会关系中实现的,事实上,社会生活中每个人的利益的实现都离不开他人,利己与利他是统一的。把个人利益和他人利益割裂的观点是不正确的。一个人要想得到发展,就要为他人和社会做贡献、谋福利。
(课件显示)
在此基础上展示案例:
小于,某中专学校建筑装饰专业毕业, 22岁开始创办建筑装饰公司,短短几年在业内就已小有名气。他说自己成功的秘诀就是一心为客户着想。拿到一个工程项目,如果选择廉价材料和报酬低的工人,短时间自己可能获利,但结果是失去更多的机会;反之,多为客户着想,严抓质量,客户满意了,就会口口相传,带来更多的客户,自己的利益也就得以实现,达到企业与客户的“双赢”。(课件显示)
师生共同分析,得出结论:现代竞争,不再是“你死我活”,而是更高层次的竞争与合作,现代企业追求的不再是“单赢”,而是“双赢”和“多赢”。(课件显示)
由此案例让学生理解“互利双赢”的现代理念。
2.人的本质是社会的人
人每天都需要要喝水、吃饭,需要阳光、空气。(课件显示)
师生通过图片对人的自然属性进行小结:
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的生存离不开自然界。(课件显示)
与其他生命一样,人类也有生老病死,人总要受自然规律的制约。(课件显示)
师生通过图片对人的自然属性进行小结:
人的自然属性是人类得以生存和延续的前提条件,是人与其他动物的相似或相通之处。(课件显示)
狼孩的故事(课件显示)邢台市中考成绩查询
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的阿拉斯加州,护林员发现了一个吃狼奶长大的女孩劳拉。这个8岁女孩用四肢爬行,用狼的语言在狼里尽情“交谈”。
鲁查努的故事(课件显示)
巴西也曾有一个名叫鲁查努的三岁的孩子,出生后一直被关在一个竹笼子里,每天和三只狗做伴。这个孩子脸苍白,不能睁眼,不会站立,不会讲话,只会爬,发出汪汪的狗叫声,还像狗一样耷拉着舌头。
让学生对比狼孩的故事和鲁查努的故事回答问题:
(1)劳拉8岁时的生活习惯如何?鲁查努的生活习惯如何? (课件显示)(2)劳拉和鲁查努都是人,为什么不能像人一样生活呢? (课件显示)(3)劳拉和鲁查努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怎样的道理?(课件显示)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总结:
(1)8岁的劳拉用四肢爬行,用狼的语言在狼里尽情“交谈”。
鲁查努脸苍白,不能睁眼,不会站立,不会讲话,只会爬,发出汪汪的狗叫声,还像狗一样耷拉着舌头
(2)人只有在人类社会中才能学会穿衣、吃饭等劳动技能和语言交往的能力,离开了社会,人就无法进行这些正常的社会活动。(课件显示)(3)人是社会的产物。人离不开社会。人一旦离开社会就无法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课件显示)
结论:人是自然存在物,具有自然属性,人更是社会的存在物,具有社会属性,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是人类特有的属性,它揭示了人区别于动物的特殊本质。人不能脱离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孤立地存在。人只能在社会中生存,任何人都不能孤立地生活在世界上,个人只有在与他人的结合中才能保证自己的存在,只有在与他人结成的各种关系中,才能证明自己的存在。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归根到底是个人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的关系。个人与社会都有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在社会主义社会,个人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在根本上
是一致的,个人利益的满足离不开社会利益的实现,社会利益也不能脱离个人利益的需要而独立存在。
个人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的关系(课件显示)
3.在服务社会关爱他人中实现利己与利他的统一
关爱他人服务社会的图片。(课件显示)
分析:每个人都是社会中的人,个人的生存与发展都离不开他人与社会,他人与社会是实现利己的重要手段,要获得人与社会的全面发展,就要坚持利己与利他的统一。
面试英文自我介绍案例一:丛飞的感人事迹(课件显示)
他是深圳著名的歌手,是著名歌唱家郭颂的关门弟子,每场演出费高达万元,家里却一贫如洗,他只有一个女儿,却是178名贫困孩子的“代理爸爸”。他在10年的时间里,参加了400多场义演,捐赠钱物近300万元,300万在那些大碗明星的眼里也许只是九牛一毛,但那是丛飞的全部家当,为了那些孩子他竟然还欠了17万的外债。
为此,丛飞有了三个名字:“疯子”“傻子”“精神病”,他的第一个妻子也因此跟他离了婚。
丛飞,一个歌者,一个好人,他的精神感染着我们,他的故事感动着我们!
教师分析:作为社会的人,仅仅维护自己的正当利益是不够的,还要发扬助人为乐的精神,热情地关心、帮助他人,积极地服务社会,这不只是个人应尽的社会责任,也是个人自身发展所必须。
案例二:两个钓鱼高手(课件显示)鑫的字义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