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 避免和控制员工的不安全行为
有时候,我们还会遇到这样一个问题:公司投入了很多资金在事故的预防上,安全生产管理制度也做了不少,每个生产岗位都有详细安全作业指导书,可是事故却似乎总在时不时的发生,而且常常是因为一些十分简单的事故原因造成员工的受伤。
记得有一次做公开课,下课休息期间某位单位安全管理负责人向我讲诉了一起奇怪的生产事故,他说在他们单位生产车间里,两位年青的技工因为生产任务轻松,闲来无聊便相互开起玩笑来。其中一位指着小型设备上的正在运行的传动皮带轮,对另一位说:
“你看这皮带么点细,我一只手就能将它抓往,让他转不起来”。
另一个说:“你别吹牛,就凭你,绝对不可能!”
这下可好,先说话的那位不乐意了,说:“不信咱俩打个赌,要是我能抓住怎么办?”
另一个说:“要是你抓住了,我晚上请你吃饭”.
赌局敲定,小青年一把抓握住转动的皮带轮,瞬时间他的手指绞入皮带和皮带轮之间,鲜血飞
溅,等大家反映过来,它的右手上已经少了三个手指。
请问大家,这起事故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可能大家会认为是“人的不安全行为”.可是,我们的员工为什么会做出如此“不可想象"甚至“极其愚蠢”的举止,从而引发事故,并造成对自己的伤害呢?其实,这个事故案例说明向安全管理者们传达了另外一个信息,就是:人的心理状态对事故的发生,往往产生重要影响。
大量的事故统计资料表明,绝大多数事故的发生与人的不安全行为有关.据统计:
◆法国电力公司在l990年提出的安全分析最终研究报告中指出,70%~80%的事故与人的不安全行为有关;
◆日本劳动省1983年对制造业伤亡事故原因分析表明,85687起歇工4天以上的事故中,由人的不安全行为导致的占92。4%。
◆美国矿山调查表明,由人的不安全行为导致的事故占矿山事故总数的85%.我国煤矿中的“三违”现象是导致事故多发的重要原因,它是典型的“人的不安全行为”。
由此可见,人对于安全的主导作用,贯穿于企业安全的所有方面.美国心理学家勒温认为,人的行为受人的内在心理、生理因素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影响。研究人的行为,掌握人的行为规律,就可能预测人的行为,控制人的行为,减少不安全行为在生产过程中出现,达到企业的安全生产。
5。1 人的生理特征与事故的关系
首先,让我们再了解一下人的生理特征与事故之间的关系。
生物节律与事故
大家应该都知道“生物钟”现象,这种现象又被称作为“生物节律”,它是一种普遍存在于一切生物体内的自然规律。在自然界中,植物的开花,昆虫的孵化,候鸟的迁徙,都有一定的时间和规律。我们大家也应该能够体会到存在于自己身上“生物钟",比如早上到一定时间会自然醒来,中午到一定时间就会感觉饿,晚上,到了一定时间就会困倦。对于这种发生在一天内的周期循环变化,我们一般称为昼夜生物节律,除此之外,还有诸如:春困、秋乏、夏打盹这种季节生物节律。
20世纪初,德国的一个内科医生和一位奥地利心理学家发现,人的智力水平也存在着一个以33天为周期的波动规律。后来的一些学者经过反复试验,认为每个人从他出生那天起,直至命终止,都存在着周期分别为23天、28天、33天的体力、情绪和智力的变化规律。大家请看(图5-1),这是用正弦曲线绘制出的人的体力、情绪和智力变化周期曲线。
图5—1 生物节律变化曲线
在每一个周期中,上半周期对人的活动起到一个积极、良好的作用,称为高潮期.体力表现为体力充沛,情绪表现为有创造力,心情愉快、乐观,智力表现为思维敏捷,更具有逻辑性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下半周期对人活动有一个消极、抑制的作用,称为低潮期。体力表现为
容易疲劳、做事拖拉,情绪喜怒无常、烦躁、意念沮丧,智力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健忘、判断准确性下降。在所有三个周期中,由高潮期向低潮期或由低潮期转向高潮期的那一天称为临界日。在体力周期和情绪周期临界日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很大;而智力周期临界日在安全方面则认为是不重要的,但如果和其他临界日相重,则产生的综合效果增大。
在情绪周期与体力周期的临界日相重时,发生事故的概率更大,双重临界日一年中大约有六次。在三重临界日一年中有一次,这样看来,前面提到的那起生产事故发生的日期,估计正是受伤小青年生理节律三重临界日。
这项研究对于安全生产管理到底有什么样的帮助呢?请看此研究用于国外的案例:
俄国莫斯科市、瑞士苏黎世市和德国汉诺威市交通部门,为所有的司机绘制了生物节律曲线图表,当司机处于低潮期,就发给红行车证,提醒他们加倍小心;当司机处于体力或情绪临界期,就尽量不让他出车。莫斯科市公交公司某车场运用生物节律来安排轮休,减少了事故42。9%。
有关劳动的名言5.2 易引发事故的心理状态与成因分析
一、易于引发事故的心理状态
在安全生产中,常常存在一些与安全密切相关的心理状态,这些心理状态如果调整不当,往往是诱导事故的重要因素.常见的与安全密切相关的心理状态有:
(一)省能心理
人们几乎都会有一种心理习惯,总是希望以最小付出获得最大收益,在当前的开放的市场经济环境中,作为企业经理人更加懂得如何以最小的投入来获取最大的回报.
这里关键是如何把握“最小"这个尺度,如果在社会、经济、环境等条件许可的范围内,选择“最小"又能获得目标的“较好”,当然应该这样做.但是这个“最小"如果超出了可能范围,目标将发生偏离和变化,就会产生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它在安全生产上常是造成事故的心理因素。有了这种心理,就会产生简化作业的行为。
《泰坦尼克号》那缠绵的爱情故事大家应该都记忆深刻,从这起灾难性事故中来自美国国家技术监督局的几位科学家却得出了让人不可思议的结论:遭遇冰山只是“泰坦尼克”号沉没的原因之一,另外,一个罪魁是,连接船体各部分的固定铆钉,竟然是用掺有矿渣的劣质金属制
成的。这是什么呢?省能!生产方使用劣质金属制作铆钉,其原材料价格低廉,来源广泛,制造出的产品成本也低,易于销售。而采购方,疏于对资材品质的管控,让劣质铆钉使用在了乘载数千人的“泰坦尼克”号上。
(二)侥幸心理
“侥幸心理”是人们生活常用的一个词语,其含义大致是:当某种行为既可以导致有利后果,也可以导致不利后果的情况下,行为人认为不利后果不会发生的主观判断.
可以这么说,凡是知道操作行为有一定危险,但仍然冒险操作的人,都可以认为存在有侥幸心理.在这种心理驱使下的冒险行为所带来的“好处”有多种多样,如:省时省事、收入提高、减少疲劳等等,侥幸心理是企业员工和违章的重要因素。
要想控制员工的侥幸心理,应当考虑如何让其提高的“事故成本”意识,大量的事故案例分析和事故后果图片宣传,往往能够起到很好的效果。
(三)逆反心理
逆反心理往往在年轻人身上比较明显,其表现一般是“你让我这样,我偏要那样”.它实际上是一种情绪化的产物,通常因为在受到处罚或思想上带有某种偏见时产生的,比如有的员工会觉得:
◆“自己干得再好,也得不到领导的赏识";
◆“领导说我工作中不注意安全,其实是他有意想挑我毛病罢了,我就是不好好干,我倒是要看看,有什么样事故会发生?"
因此,安全管理工作必须考虑年青人的这个特点,简单粗暴的管理方式,只能促使他们产生非理性的逆反心理。
(四)凑兴心理
凑兴心理是人在社会体中产生的一种人际关系的心理反映,多见于精力旺盛、能量有余而又缺乏经验的青年人.从凑兴中得到心理上的满足或发泄剩余精力,常易导致不理智行为.如汽车司机争开飞车,争相超车,以致酿成事故的为数不少.开玩笑过程中导致事故纯属凑兴心理造成的危害。
(五)体心理
人是生活在体之中的,这体现了人的社会属性。体内无论大小,都有体自己的标准,也叫规范。这种规范有正式规定的,例如小组安全检查制度等。也有非正式规定的,不成文没有明确规定的标淮,我们可能会将其俗称为“共识约定”、“潜在规则"等。这种“潜在的规则”人们通过模仿、暗示、服从等心理因素互相制约。有人违反这个标准,就受到体的压力和“制裁”。
如果体中的“潜在规则”是好的,是有利于生产安全的,当然,这对于安全生产管理来说有积极的帮助.比如说过去的老国有企业,通常会安排一名有多年工作经验的师傅来带几名年青的徒弟。他们在向自己的徒弟传授工作技能的同时,往往也会将自己多年对安全的体会和安全的操作方法给予传授。这些方法往往是意会、言传而并不记录在安全操作规范上的,这是利于安全生产的方面。
那么不利于的方面呢?
比如说,在一个生产车间里,几位资历很深且受人尊敬的老技工,在多年的工作中养成了一
些不安全的设备操作习惯,这种习惯可能是使用机床时戴手套,也可能是使用手背去测试设备是否带电,这样的行为如果没有及时被管理者发现并制止,很可能被其它的员工所模仿。如果有个别员工不这么做,往往会被自己的同事加以胆小、怕死、反应迟钝等“罪名”.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