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舆论对社会各方面的巨大影响是不可否认的。纵观近几年重大的网络事件,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四点来概括网络舆论的特点。
一、平民化
20世纪末21世纪初,随着计算机互联网的迅速普及,网络成为了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一股新生军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影响着社会各个方面。但纵观近几年发生的重大网络事件:虐猫事件(2006-02-26)、死亡博客事件(2008-01-09)、辽宁女事件(2008-05-21)、北大香水女生(2009-03-08)……这些事件中的主人公大多是现实世界的普通人,事件本身在传统媒体眼中所呈现的新闻价值也不高,总的来说,极具“平民化”特征。
1.舆论客体的“平民化”。舆论客体的“平民化”主要是指在发生的众多网络事件中,许多并不关乎国计民生,其新闻价值很难引起传统媒体的重视,甚至无法通过传统媒体的报道模式表达出来。但是在网络世界里,这些事件都是轰动一时的大事。新闻价值一共由五个因素构成:时新性、重要性、接近性、显著性和趣味性。对网络中的大多数事件,网友们更加关注的是“接近性”、“趣味性”要素比较突出的事件。例如,2008年“门事件”后,广州一市民在就该事件接受某电视台采访时说:“关我X事,我是出来打酱油的。”这句十分平常只是回答场合有点不适宜的话语,却立即
红遍网络。“打酱油”一词也以不可思议的速度在网络广泛流传,同时开创了2008年网络新流行语。人们表达不清楚某事或不想谈论某事时,便以“打酱油”一语概之。类似的还有“俯卧撑”、“范跑跑”、“很黄很暴力”等。在多数的事件中,主人公都是现实世界的普通人,与多数网民的身份相似,事件本身也是普通人需要面对的日常问题。
2.舆论主体的“平民化”。往往发生了一件能够引起网络社会广泛关注的事件时,网民们就会通过博客、BBS论坛、聊天室等网络传播途径,以发表日志、留言、发帖、跟帖等形式在网络上发表个人意见。当加入讨论的队伍逐渐壮大,发出的“声音”越来越大时,主流舆论就形成了。在这整个过程里,参与的人可能是忙碌于工作的上班族,可能是老师,可能是学生,可能是来自社会的任何体或阶层。他们未必是大人物,相反,他们也许是我们生活中所熟悉的人,如亲人、朋友、邻居、同事等等。这体现了网络舆论主体的平民化特征。以2008年闹得轰轰烈烈的“家乐福”事件为例。法国站奥运火炬传递结束后,网民们在各个论坛及QQ中积极讨论如何向法国表示抗议。4月10日,在猫扑中的一个“抵制法国货,从家乐福开始”的帖子在网络中广泛流传,甚至发展到手机短信中互相传播;“五一家乐福示威”活动在全国各地相继展开;印有爱国字样的T恤也畅销一时。在这一事件中,主体就是各高校的大学生们。这些舆论所发出的声音,也带有浓厚的“平民化”彩,它们不代表权威,却标榜民间,反映的是人民众的心理诉求。
二、交互性强
“中国最有名的侦探机构中的私家侦探很少睡觉,一直无情地追寻猎物,让国际刑警组织都黯然失。而且它们还是免费的。但在你考虑雇佣之前,有一点比较困难,这些侦探都是网络在线的人,数百万人共同工作。”[1]这里所说的,就是参与“”的网民。
所谓“”,就是通过你问我答的方式,追踪网上人物的真实生活身份,公开其私人信息的网络行为,而且这种行为大多是自发的。在网络世界里,显示出网民们强大的舆论力量。“”体现出网络舆论典型的交互性特征。这一特征是指网络媒体传播是一种传者与受者双向的互动式传播。双方可以实时的接收对方的信息和反馈自己的意见。以下我们便以“”为例,分析网络舆论的交互性特点:
1.行动自发,分工明确。2008年5月21日,国外最大视频网站YouTube上出现一段长达4分40秒的视频,在视频中一名女子身处网吧,用激烈肮脏的字眼辱骂汶川地震和灾区难民,抱怨的理由是哀悼日让她玩不成游戏。随后不到一个小时,该视频被中国网民链接到天涯、猫扑等国内大型论坛上,网民们震怒了,一个“号召13亿人一起动手把她出来”的“搜索令”在网络发起。网民们纷纷加入到搜索的队伍中,在搜索的过程中,网民们主动为自己到了合适的位置,有人推
广宣传,有人提供线索,有人汇总归纳,有人演绎推理,有人摇旗呐喊……没有人为他们规定角,然而他们依据自己的立场、才能、兴趣,自发地形成庞大而严密的分工体系。
2.交流及时,互动性强。在“辽宁女事件”中,“搜索令”发出不久,“辽宁女”、“辽宁骂人女”便迅速占据个网站的新闻首页,成为网友点击率最高、评论回复最多的事件。网友们八仙过海,各显其能,不到半个小时,该女的QQ密码便被攻破,个人隐私甚至亲友的信息都被公布出来。21日下午1时,沈阳市公安局根据该女子的信息资料,在一家网吧将其抓获,后将其拘留。同样,在金晶遇袭事件中,不到五天,在全球华人的“”中,袭击金晶的嫌疑人即浮出水面。这样的速度令人震惊,网民们强大的互动也让人咋舌。在此之前,他们根本就是毫无关系的个体。如此,又怎么不让“国际刑警组织都黯然失”?
三、倡导道德,追求正义
网民们通过网络――人人均可参与的交流平台,扛起了道德与正义的大旗。以网络舆论为代表的“网络民主”开始进入人们的生活。以网络舆论为代表的“网络民主”是一种“电子人”以网络为载体和媒介进行政治表达和政治参与的新兴民主形式,这种新兴的民主形式为公众决策提供了更直接、更快捷的现实途径[2]。
网络受众们对道德的渴望和对正义的追求,都赋予了他们追求事实真相的力量。正是这种力量使得网络舆论在推动许多社会事件的解决进程和解决透明度方面,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2007年“华南虎事件”即是一则典型的网络舆论发挥作用的案例。在这场由拍照者、官员、媒体、专家、读者、网友共同参与的博弈战中,正是因为网民们自始至终的质疑、追问和求真的精神,形成了强大的舆论攻势,引起媒体和政府的高度关注,最后使得事实的真相大白于天下。
还有“3?14西藏”、“奥运火炬传递”、“汶川大地震”,无不表现出网民们可贵的同情心和责任感,表现出我们民族的善良和慷慨。bbs论坛是什么
四、非理智性
由于生活环境、受教育程度、个人价值观念等因素的制约,网络中也呈现出一些非理智的怨气和不健康的价值观。有些普通受众缺乏媒介素养,不能清楚的分析情况,容易受到误导,在这种情况下,网络舆论也带上了鲜明的非理智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点:
1.偏听偏信。在信息充斥的网络,经常是谣言流行,各种未经证实的小道消息广泛流传,那些没有任何证据背景原本不该被人们重视的谣言,却往往为众多网民所信任,并在网络世界里得到
一时的轰动。2008年7月15日,一则关于“央行将增印6000万张奥运钞”的消息在网络流传开来。该传闻一出立即引起了网络舆论的热烈关注和讨论,只有很少的人质疑该传闻的真实性。而最后,该新闻也被证实是一则假消息。该事件说明了许多普通受众面对一时传闻,更愿意选择偏信自身意愿所期待的真实,而非理智的思考真假。
2.无意识的先入为主。人们自呱呱落地,大都在单一的文化环境中成长、受教育,因此潜移默化地在自己的头脑中形成了一套行为准则,并且在与同文化圈内的人们交往时不断运用这些准则,这样,久而久之就会形成思维习惯和定式[3]。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