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苏州市苏州工业园区重点名校2023-2024学年中考语文考试模拟冲刺卷
考生请注意:
1.答题前请将考场、试室号、座位号、考生号、姓名写在试卷密封线内,不得在试卷上作任何标记。
2.第一部分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需将答案写在试卷指定的括号内,第二部分非选择题答案写在试卷题目指定的位置上。
3.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积累
1.下列名著内容描述有误的一项是( )
A.《老人与海》中的桑地亚哥在海上与巨大的马林鱼搏斗了好久,虽然最终马林鱼被鲨鱼吃光了,但他用行动证明:人并不是生来就是要吃败仗的。
B.《边城》写天保溺死,傩送远行,老船夫与世长辞之后,翠翠怀着对祖父的伤悼和对情人的系念的双重感情继续守着渡口,摆渡过往行人。夏去冬来,坍了的白塔重建了,而傩送仍未有归期。
C.《小王子》中小王子在沙漠见到狐狸。聪明的狐狸要求小王子驯养他,他使小王子明白了什么是生活的本质、狐狸告诉小王子的秘密是:只有用心才能看见,本质的东西用眼是看不见的。
D.《骆驼祥子》中,祥子的第一辆车因军阀混战,被夺去;第二次买车的积蓄又被曹先生;后来,在虎妞的资助下,祥子有了自己的车,却因虎妞的死不得不卖掉车,最终祥子变得自甘堕落,麻木不仁。
2.下面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这篇文章观点不明,语言平淡,描写也不细腻,读起来味同嚼蜡。
B.有些成功人士对自己的要求极高,甚至到了一种吹毛求疵的程度。
C.听说今年的冬令营活动因故取消,同学们都垂头丧气,怀古伤今。
D.这里地杰人灵,很多名人在这里出生、成长,又从这里走向世界。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今天我们欢聚一堂,翱翔于诗歌的天空,进行了一次心灵的邂逅。
B.善于阅读的人也必定是善于在浩瀚的文章海洋中,撷取有利于自己文章浪花的人。
C.五一小长假期间,沪宁高速路上发生了危言耸听的连环车祸,场面惊人。
D.曹文轩的小说与安徒生的童话在语言表达及描述上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抵抗日军侵略的战斗中,他不幸被俘,并被残忍地杀戮了。
B.说话若毫无顾忌,情谊再深,也会使人心生芥蒂。
C.城市绿化必须因地制宜,突出环境保护与人文景观和谐统一的发展观念。
D.疲倦是一种淡淡的腐蚀剂,当它无无嗅地积聚着,潜移默化地浸泡着我们的神经,意志的酥软就发生了。
5.默写。沉舟侧畔千帆过,________________。 (刘禹锡《酬乐天杨州初逢席上见赠》)_______________,乌蒙磅礴走泥丸。 (《七律·长征》)负势竞上,_________________。 (吴均《与朱元思书》)_______________,西北望,射天狼。 (苏轼《江城子》)奇文共欣赏,_________________。 (陶渊明《移居二首》(其一))_______________,衣冠简朴古风存。 (陆游《游山西村》) 曹操在《龟虽寿》中用比喻的手法表达诗人年老而壮志犹存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名著阅读
1.《儒林外史》刻画了特定时代各个不同阶层的众生相,其中各有典型人物,请按要求写出典型人物。腐儒的典型——(__________) 贪官污吏的典型——(__________)八股迷的典型——(__________) 正面典型——(__________)
2.《儒林外史》以讽刺艺术见长,描形画骨,手法多样,用了以下哪些讽刺手法(可多选)( )
A.运用白描进行讽刺 B.运用夸张手法进行讽刺
C.设置矛盾冲突进行讽刺 D.运用对比手法进行讽刺
二、阅读
7.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武风子传
滇多产细竹,坚实可为箸。武生以火绘其上,作禽鱼花鸟、山水人物、城门楼阁,精夺鬼工。人奇之,每得其双箸,争购钱数百。于是武生之交戚贫者,因以为利。生顾未尝售也,颇自矜重,一箸成,辄把玩不释,保护如头目。或醉后痛哭,悉焚之,醒复悔,悔而复作。然靳①不轻与人。好事者每瞷②其谋醉时,置酒招之,造必尽欢。酒酣,以火与箸杂陈于前而不言。生攘③臂起,顷刻完数十箸,挥手不顾也。或于酒中以箸相属,则怒,拂衣出,终
身不与之见。或遇贫士及释道者流,告以困穷,辄忻然④为之,虽累百不倦。于是滇之士夫或相馈遗,皆以武生箸为重。王公大人游于滇者,不得武生箸即不光。①靳:jìn,吝惜,不肯给予。②瞷:jiān,窥视,偷看。③攘:捋。④忻xīn然:高兴的样子。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辄把玩不释 释:______
②造必尽欢 造:______
③或于酒中以箸相属 属:______
④滇之士夫或相馈遗 遗:______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虚词,用法与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武生以火绘其上 以其境过清
B.悔中招考试是什么时间而复作 乃记之而去
C.因以为利 不足为外人道也
D.置酒招之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的划线句子
①酒酣,以火与箸杂陈于前而不言。
②王公大人游于滇者,不得武生箸即不光。
4.根据文章内容,说说武生是个怎样的人?
8.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三衢沈君持正,盛称其守白侯①之贤。予问之曰:“侯定科繇②如何?”曰:“豪者善避役,役多在贫人。侯察其奸,以田定赋③,一州服其平。”“侯律己何如?”曰:“侯清约甚,饮衢水外,一物不烦衢民。每旦徒行入府署野夫不识与争道不问④。”“侯驭吏何如?”曰:“吏抱案立左右,唯侯言是裁,不敢以意出入之。去年春,天子嘉之,衢人咸为侯荣。”
予问已,顾谓二三子曰:“昔予闻兰溪吴德基言若此,今持正盛称其贤。白侯之贤信己。”①白侯:指白景亮,字明甫,时任衢州路总管。②繇(yáo):徭役。③赋:税。④问:问罪,责难。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侯清约甚 /以其境过清
B.不敢以意出入之/出其不意
C.衢人咸为侯荣/咸来问讯
D.一州服其平 /何苦而不平
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每 旦 徒 行 入 府 署 野 夫 不 识 与 争 道 不 问
3.结合选文,说说“白侯之贤”主要体现在哪些地方?
9.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云归而岩穴暝 男有分,女有归
B.野芳发而幽香 舜发于畎亩之中
C.行者休于树 泉而茗者
D.钟鼓乐之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②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3.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作者以富有灵性的笔触,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琅琊山变幻无穷的美丽景,其赏山乐水的欢畅与惬意也跃然纸上。
B.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众宾归均围绕“乐”字展开,写出太守与民同乐,也表现了当时滁州的政治清明。
C.游记着力写太守与滁人沉醉于山水之间的情状,意在表现作者因仕途不得意而沉迷于山水中的消极的人生态度。
D.文章骈散结合,句式整齐又富有变化,尤其是“也”和“而”字的灵活运用,使得语言具有回环往复的音韵美。
10.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江南”再发现
胡晓明
①中国历史与文学的文献中可见一种特殊的共同心理嗜尚:喜好江南。长期以来,虚虚实实,
或浓或淡,强化着一种超乎一般所谓地域文化的认同,即可谓“江南认同”。“苏常熟,天下足”的谚语,海内外流传。“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莺乱飞”,已成为中国永远的抒情美典。
②中国文学悠久的传统中,一直隐隐相传着十分重要的江南意象。入骨的相思,永续的乡愁,是江南不变的芬芳迷魅。男女之思,友朋之念,进而寄托家国君臣之思,相互重叠着、涵化着,渐成江南意象的深层含义。苏东坡诗:“犹做江南未归客”,姜夔“昭君不谙胡沙远,但暗忆,江南江北”,以及吴梅村“世间何物是江南”才有了厚重的文化内涵。因此,江南意象是江南认同的一个重要的部分。作为江南认同的江南意象,含蓄而动人地揭示了江南认同的底蕴:家国之爱。
③中国最早的地域认同是中原认同,从西周时代即已经有中原中心的意识。一直到三国时代,江东孙吴,三分天下有其一,江南地域才正式登上了历史的舞台。到了东晋,政治中心南移,士人大批南渡,政治合法性的权威在江南地域渐趋稳固。
④所谓江南文化,实际上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北来的,是发源于洛阳而被侨民带到江南的文化,这是中原移民文化。如谢道韫(东晋才女,谢安侄女,王羲之儿媳)祖籍河南,自其祖
南迁以后到她已是第三代侨民,一生都在江南,她的作品自然归在南方文学里了,但她继承的其实是在北方就已形成的强大的家族文学传统。二是南方人向由政治中心迁来的大批北方人学习的结果,几代以后便渐渐置换成江南意识,是经过模仿、交融、选择、消化的文化习得。这似乎可称之为江南文化之二源。两部分之间形成一种奇妙的张力:一方面是在地的、生根的、非异己的,另一方面又是有本的、深厚的、高级的;前者使文化免除了排他性,后者使文化具有了优越性。没有哪一个地域文化有如此方便善巧的因缘和合,这一文化认同的过程,表明了江南文化与中原文化深刻的联系,这正是江南文化不同于巴蜀文化、粤闽文化等的特质,也是江南文化特别具有生机与活力的重大动因。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