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2015年中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解析)
2015年上海市初中毕业统一学业考试
语文试卷
〔总分值15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26题。中招考试是什么时间
2.请将所有答案做在答题纸的指定位置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计分。
一、文言文〔39分〕
〔一〕默写〔15分〕
夜来城外一尺雪,              。 〔《卖炭翁》〕
                    ,脉脉不得语。 〔《迢迢牵牛星》〕
                  ,芳草萋萋鹦鹉洲 〔《黄鹤楼》〕
④衣带渐宽终不悔,                  。〔《蝶恋花》〕
⑤ 山水之乐,                    。 〔《醉翁亭记》〕
【考点】古诗〔词〕文名句默写
【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认知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
【解答】〔1〕晓驾炭车辗冰辙;注意“辙”不要写成“撤”.
〔2〕盈盈一水间;注意“盈盈”不要写成“莹莹”.
〔3〕晴川历历汉阳树;注意“历历”不要写成“厉厉”.
〔4〕为伊消得人憔悴;注意“憔悴”都竖心旁.
〔5〕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注意“寓”是寄托的意思,不要写错.
【点评】此题考查古诗文的积累,注意识记正确,不要出现错别字.
〔二〕阅读下面的诗句,完成第6-7题〔4分〕
【甲】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乙】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江城子·密州出猎》〕
【丙】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望岳》〕
6. 以上三句诗均为诗词的末句,都抒写了作者心中的渴望,请分别写出渴望的内容。〔2分〕
甲句:渴望能直接抒发心中的忧愁
乙句:                                                                 
丙句:                                                                   
7. 以下对诗句理解错误的一项是:〔2分〕
A.以上三句都在感情高潮时结束。
B.以上三句或写现在或写将来。
C.三句都与诗人的个人经历有关。
D.三句都与标题有直接关系。
【考点】诗歌阅读综合诗歌意境鉴赏诗歌的思想情感
【分析】此题考查古诗的赏析,注意通读全诗,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并结合诗句体会诗歌的表现手法.
【解答】〔1〕甲句:作者胸中的忧愁不是个人的离愁别绪,而是忧国伤时之愁.而在当时投降派把持朝政的情况下,抒发这种忧愁是犯大忌的,因此作者在此不便直说,只得转而言天气,“天凉好个秋”.这句结尾外表形似轻脱,实则十分含蓄,充分表达了作者之“愁”的深沉博大.
乙句:结尾直抒胸臆,抒发杀敌报国的豪情.全词“狂”态毕露,虽不乏慷慨激愤之情,但气象恢弘,一反词作柔弱的风格,充满阳刚之美.
丙 句:末句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写诗人从望岳产生了登岳的想法,此联号为绝响,再一次突出了泰山的高峻,写出了雄视一切的雄姿和气势,也表现 出诗人的心胸气魄
.“会当”是唐人口语,意即“一定要”.如果把“会当”解作“应当”,便欠准确,神气索然.众山的小和高大的泰山进行比照,表现出诗人不 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这正是杜甫能够成为一个伟大诗人的关键所在,也是一切有所作为的人们所不可缺少的.这就是这两句诗一直为人 们所传诵的原因.正因为泰山的崇高伟大不仅是自然的也是人文的,所以登上的极顶的想望本身,当然也具备了双重的含义.
〔2〕甲文与标题无关,D项“三句都与标题有直接关系”错误,第一句“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与诗题无关,故选D.
答案:
〔1〕渴望能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望能登顶泰山、俯瞰一切的气概;
〔2〕D.

译文:
甲文:人年少时不知道忧愁的滋味,喜欢登高远望.喜欢登高远望,为写一首新词无愁而勉强说愁,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说不出.想说却说不出,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
乙 文:我姑且抒发一下少年人的狂傲之气,左手牵着黄狗,右手托着苍鹰.随从的将士们头戴华美艳丽的帽子,身穿貂皮做的衣服,浩浩荡荡的大部队像疾风一样,席 卷平坦的山冈.为报答全城的百姓都来追随我,我一定要像孙权一样射杀一头老虎给大家看看.喝酒喝到正高兴时,我的胸怀更加开阔,我的胆气更加张扬.即使头 发微白,又有什么关系呢?朝廷什么时候才能派人拿着符节来密州赦免我的罪呢?那时我定当拉开弓箭,使之呈现满月的形状,瞄准西北,把代表西夏的天狼星射下 来.
丙文:巍峨的泰山,到底如何雄伟?走出齐鲁,依然可见那青青的峰顶.神奇自然会聚了千种美景,山南山北分隔出清晨的黄昏.层层白云,荡涤胸中沟壑;翩翩归鸟,飞入赏景眼圈.定要登上泰山顶峰,俯瞰山,豪情满怀.
【点评】做此题时,注意比照阅读,抓住关键语句区分不同的思想感情.
〔三〕阅读下面两篇选文,完成第8-9题〔8分〕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8. 请按要求完成下面的基础积累表。〔6分〕
文学常识
词语解释
句子翻译
大苏泛赤壁
水波不兴
尝贻余核舟一
大苏指___〔人名〕
兴:___
译句___
9. 以下不能表达核舟雕刻技艺精巧的一项是〔6分〕〔    〕
A.覆盖在船舱上的箬篷清晰可见。 B.船舱有八扇窗,且都可启可闭。
C.能用直径一寸的材料刻成核舟。 D.左窗和右窗共刻有十六个文字。
【考点】文言文阅读综合文言实词文言翻译文学常识
【分析】〔1〕 此题考查识记文学常识、理解词语和翻译语句的能力.第一问:结合自己掌握的文学常识来完成.第二问: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 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还要能区分常见文言虚词的不同用法.第三问: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 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标准, 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到达词达句顺.注意关键词和句式.
〔2〕此题考查理解内容.结合课文的内容和题目的提示,来分析即可.
【解答】〔1〕 第一问:结合自己掌握的文学常识和文中“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来判断是苏轼.第二问: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作出判断;“兴”应该是“起”的意 思.第三问: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重视句式的选择、特殊用法和句中关键词的意思;这句话要注意“舟一”翻译时要把顺序调过来.
〔2〕阅读语段,仔细分析各个选项,结合题目的提示,出“不能表达核舟雕刻技艺精巧的一项”即可.本体可以采用排除法,A是说很小的箬蓬都能看见,能表达技艺精巧;B是说窗子可开可关,能表达技艺精巧;D是说窗子上一共雕刻了十六个字,能表达技艺精巧;故选
C.
答案:〔1〕苏轼;起;〔他〕曾经送给我一只用核桃雕刻成的小船.
〔2〕C
译文:
    明朝有个特别手巧的人名叫王叔远,能够用直径一寸的木头,雕刻房屋、器具、人物,以及鸟兽、树木、石头,没有不顺着木头原来的样子模拟那些东西的形状,各有各的情态.王叔远曾经赠送给我一个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原来刻的是苏东坡坐船游览赤壁.
船 从头到尾长大约八分多一点,高大约两粒黍子左右.中间高起并开敞的部分,是船舱,用篛竹叶做成的船篷覆盖着它.旁边开着小窗,左右各有四扇,一共八扇.打 开窗户来看,雕刻有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关上窗户,就看到右边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边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用石青涂在刻着字的凹处.
【点评】文言文阅读的答题,最关键的是能够翻译出全文.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针对具体题型,采用不同的答题方法,解决相关的问题.
〔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0—12题〔11分〕
陆象山少年时,常坐临安市肆观棋,如是者累日。棋工曰:“官人日日来看,必是高手,愿求教一局。”象山曰:“未也。”三日后却来,乃买棋局一副,归而悬之室中。卧而仰视之者两日,忽悟曰:“此《河图》数也。”遂往与棋工对,棋工连负二局。乃起谢曰:“某是临安第一手棋,凡来着者,皆饶一先。今官人之棋,反饶得某一先,天下无敌手矣。”象山笑而去。
【注】①陆象山,南宋哲学家。 ②肆:店铺。 ③河图:介绍占卜等内容的书。 ④某:我。
10.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3分〕
常坐临安市肆观棋
译文:                                                                         
11. 对陆象山棋艺进步的原因,理解错误的两项是:〔4分〕〔        〕
A.常高手过招 B.观摩他人下棋
C.善于知识迁移 D.善于思考领悟
E.坚信天下无敌
12. 结尾“象山笑而去”,请写出“笑”的含义。〔4分〕
                                                                             
【考点】文言文阅读综合文言实词文言翻译
【分析】译文:
    陆象山少年的时候,常常坐在临安的市井中看人家下棋,这样连续过了好几天.下棋的棋工对他说:“官人每天来看,一定是高手,愿意向你求教一局.”象山说: “无所谓.”约定三天后来,他买来一副棋局,回到家后悬挂在房间里.躺下来仰视着它2天,突然醒悟说:“这是《河图》数〔河图:这个词比较复杂,就不具体 翻译了〕.”于是前往与棋工对弈,棋工连输二局.于是起身推辞说:“我是临安下棋第一高手,但凡来和我下棋的,我都先饶对方一子,今天与官人的棋局,反而 是我被饶一子,官人〔指象山〕天下无敌了.”象山笑着走了.他就是这样聪明过人.
【解答】〔1〕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重视句式的选择、特殊用法和句中关键词的意思.翻译时要注意“坐”“观”的意思.
〔2〕此题是选择题,要求选出两项.结合文章的内容,根据人物陆象山的行为活动,抓住关键语句如“乃买棋局一副,归而悬之室中.卧而仰视之者两日,忽悟曰”,先从正面分析陆象山是如何学习棋艺的,即仔细观察,善于思考和领悟,用反向排除法,得出答案为AE.
〔3〕结合文章的内容,根据人物陆象山的行为活动即“观棋”--常坐临安市肆观棋,如是者累日;“思棋”--卧而仰视之者两日;“下棋”--与棋工对,棋工连负二局;从这三个行为的结果来理解其收获,分析其心情.
答案:〔1〕他常常坐在临安的市井中看人家下棋.
〔2〕AE
〔3〕棋局胜利的喜悦、得到夸奖的高兴和悟出下棋方法的愉悦.
【点评】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要在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准确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和观点,并能发表自己的看法.第三题是难题,要在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来分析.
二、现代文〔4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3—17题〔18分〕
①在世界美食文化的大餐桌上,有一种面食简单而平常,却风行已久,这就是面条。
②假设问面条的问世时间,科学的定论为时尚早。有资料记载,1991年,考古学家在我国新疆一处两千年前的墓葬里.发现器皿中盛有又细又长的食物。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古老的面条。墓葬的主人是早在2500年前就定居在新疆的古欧洲人,他们可能是最早制作面条的先人。
③面条横跨亚欧,它的普及与商贸密切相关。我国宋代的开封曾有“面条天堂”的美誉,这与其繁华开放的国际商贸大都会的地位不无关系。有文字记载,当时阿拉伯商队长途báshè 穿越丝绸之路来到开封经商,能够保存6个月的干面条就是他们最喜爱的食品。在经商途中,他们将干面条技术传播到了其他国家。后来,面条又以开封为起点,传播到蒙古、韩国、日本等国。商贸的繁荣客观上促进了面条的普及推广。
④传说中世纪初期,阿拉伯人征服了意大利的西西里,于是阿拉伯面条就随着伊斯兰文化传入西西里,促成了意大利面的诞生。20世纪60年代,一批西藏喇嘛为传播中国文化来到不丹,不久,不丹人的餐桌上出现了一种新的面食——“面迟”。有学者认为“面迟”是对中文词语“面条”的异读,也是两国文化交融的见证。可见,面条的发展与不同地域的文化融合有关。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