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夜书怀》教学设计
《旅夜书怀》教学设计
曾晓玲
一、教材分析
《旅夜书怀》出自语文出版社高中语文第二册,第二单元杜甫诗四首。这一单元主要鉴赏的是唐诗,通过一些列唐诗的讲解,编者意在让学生感受唐诗的意境,了解唐诗常见的表现手法。“羁旅”是杜甫诗歌的重要题材之一,而《旅夜书怀》则是这类题材的精品。
二、学情分析
本文的授课对象是高二年级的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过一些杜甫的诗,对文学作品的认知已经有了一定的水平,但是在主动鉴赏、探究方面还是有很大的不足,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力求层层提问,由浅入深,化抽象为具体的探究文章的主题和细节。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学习。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联系杜甫的生平经历,把握诗的内容,整体感悟诗的意境。
2.过程与方法: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圈点批注、分组讨论体会诗歌蕴含情感,理解本诗寓情于景的艺术特,感悟沉郁顿挫的风格。
3.情感与价值:加深对杜甫的认识和理解。
四、教学重、难点
鉴赏本诗情景相生的艺术特;对沉郁顿挫风格的把握。
五、教学安排
1课时
六、教学方法
1.教法:讲授法、导学法
2.学法:诵读学习法、分组合作讨论法
七、教学步骤
(一)导入
同学们,唐朝有这样一位诗人,他身怀报国之志,心系黎民苍生他,宦海几沉浮,人生多磨难;他一生漂泊,居无定所,却矢志不移;他身居草屋,风雨飘摇,却挂念天下寒士。面对着路边饿殍、渭桥征人、仓皇老翁、嗷嗷婴孩,他只能饱蘸血泪,唱出惊风雨泣鬼神的悲歌。他就是生前历经磨难、却被后世尊称为“诗圣”的杜甫。“自古文章憎命达” ,正因为如此,杜甫才有更多的时间来关注民间,关注自己的内心,写出了“光焰万丈长”的诗歌。 
关于杜甫想必我们一定很了解,下面我们再简单回顾一下他基本资料。(PPT展示杜甫资料)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名篇《旅夜书怀》(全诗投影)。
(二)整体感知
1.文本诵读
1)一生朗读;师生简短点评;
2)再读,师生简短点评;
3)师逐句讲授朗读要领,师范读;
4)全班自由反复诵读,全班齐读。
2.文本感知
刚才我们已经初步通读了这首诗,相信大家对这首诗也都有了大体的感受,即领略了它的感情基调。你能不能说一说,读过这首诗后,它的给你的直观感受是什么呢?
(预设:孤独;伤感;忧愤)
3.我们很容易从文本的角度去领悟这首诗,但很多时候题目也很重要——我们不应该忽略题目所提供的信息。这也是我们在做诗歌鉴赏类题目时所要着重注意的。
解题:
1)题目叫《旅夜书怀》,“旅”是什么意思?
(预设:旅途)
“旅”字面意思就是旅途的意思。那大家能不能结合注释再详细地说一说,这是一个怎样的旅途?谁来给我们补充一下?
(预设:生翻阅书本注释,并解释补充)
可以联系三个方面的内容进行了解:一个重大事件(安史之乱)、一个人(严武)、一段旅程(由成都到渝州、忠州)。(投影补充)
由此看来,“旅途”二字,实则满含艰辛。它和李白的壮游天下、纵情山水是截然不同的,更增添一种漂泊之感。
2)“夜”字点明了什么?(写作的时间)从诗里面能不能到对应的信息?
(预设:独夜舟、星垂、月涌)
3)“书怀”是什么意思?
(预设:书写情怀)气象万千是什么意思
这在诗中对应的诗句就是“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我们可以体味它的感情应该是:孤独、忧愤的。
总结:回过头来看,原来短短的四个字,却包含了这么多内容。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一下,我们可以这样说:漂泊无依,星夜凄寒,有感而发,乃有此作。
题目所提供的信息毕竟有限,下面我们就走进文本,来看看老杜是如何抒发这孤独和忧愤的。
(三)文本研读
1.自由朗读,思考:诗人为我们展现的画面中有哪些景物?如果我们把这些景物分成两类,大家能不能出它们的共性所在?
天地一沙鸥:(   
(特点:每一类景物有什么特点呢?)
沙鸥:修饰语是“一”,仅仅是这样的吗?前面还有“天地”,想想一下,茫茫天地之间,一只沙
鸥在飞翔,这只沙鸥是属于哪一类?(渺小)
问:诗中虽没有直接出现作者的身影,但我们能不能感受到?“飘飘何所似”,很明显这是一个问句,问谁的?(作者自己)如此飘飘忽忽、渺渺荡荡像是什么呢?天地之间一只孤独的沙鸥罢了。
下面我们再把前两句朗读一下,体会这种意境。
2.赏析颔联
1)古人在赏析这首诗的景物描写时,注意到有两个字用得非常好。这就是所谓的“炼字”。那么大家看一看,是哪两个字,好在何处?(小组讨论)
(“垂”和“涌”)
明确:明星低垂,平野广阔;月随波涌,大江东流。这两句写景雄浑阔大,历来为人所称道。有人认为是“开襟旷远”。星星垂挂在远天,显出平野的辽阔;月光涌动在水面,大江在汹涌奔流。与上一联的近景相比,这一联是远景,上句写岸上,下句写江中,构成阔大雄伟
的境界,有一种宇宙苍茫无穷之感。置身其间的细草、孤舟、诗人,该是何等的渺小。由此可见诗人孤独凄怆之情。诗中“垂”、“涌”两个“响”字,将星月精神描摩得毕肖。《四溟诗话》评价说“句法森严,‘涌’字尤奇”。 清代纪昀说:“通首神完气足,气象万千,可当雄浑之品。”
反复朗读这两句,颔联展示了一个什么样的意境呢?请同学们用形象的语言给我们描绘一下。(学生展示)
妙处所在: 以乐景写哀情;动静结合的动态美。
放眼岸上,只见远处旷野无垠,天上繁星如织,在遥远的地平线处遥挂低垂;纵目江中,波光粼粼的江面翻腾着,涌动着,把月亮的光辉搅乱了,揉碎了。
诗人笔墨酣畅,向我们展现了一个“明星低垂,平野广阔;月随波涌,大江东流”的雄浑阔大的意境。
3.赏析颈联
我们说“诗言志”,杜甫用这样形象生动的笔触是不是也在向我们表达着什么呢?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颈联。(投影“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从字面意思来看,这句话是说:“我的名声岂是因为文章而显著的吗?做官应该是因为年老多病而退休的吧!”
问:关于杜甫“名”与“文章”的关系,你是怎么理解的?
(杜甫确实是享有诗名,当年杜甫以三篇《大礼赋》进献唐玄宗,颇得赏识,一时名声大噪,这对于一向标榜“诗是吾家事”的杜甫来说,肯定是值得自豪的。他后来也作诗回忆“一日声煊赫”“文彩动人生”的往事。但这并不是他平生所求。杜甫自负有匡世济民之才,曾“窃比稷与契”,意图“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可见他真正在乎的,不是诗名,而是功名。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