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第三学段之阅读部分
第三学段---阅读
希望对你有帮助O(∩_∩)O-----张华宇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钱正权先生给老师的备课定位了三种角:第一种角是一般阅读者,是一种完全自由的、放松的、纯粹的的阅读,不带任何框框,以一颗真诚的心与作者进行自由对话。第二种角是一个语文教师,如果把阅读教学比作一次难忘的旅游,教师的阅读仅仅是先行一步,引导学生去欣赏途中的美景才是真正的目的,何处驻足、哪里歇脚、怎样观赏等等细节都要事前做周密思考。即教师要考虑如何把自己对教材的解读转化为阅读教学行为。第三种角是一名学生,从学生的角度看学习内容的已知、未知与难易程度;从学生角度想想怎样学才有趣,能满足求知欲;课文解读应设想多种可能性,做到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点拨与引导等。
窦桂梅老师提出的:语文教师首先要学会把课本读厚。
于永正老师说:要想备好课、上好课,唯先于学生读书,先于学生感悟,先于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这样,如何引导学生感悟的法儿就浮于脑中,在教学中就能驾轻就熟 。
孙双金老师告诉我们:“为了上好这篇课文,我重新走进了《二泉映月》,重新用心灵感悟这首不朽的名曲。我从网上下载了各种不同版本的《二泉映月》,查询到阿炳当年亲自演奏的《二泉映月》录音,我一遍一遍地倾听,一遍一遍地比较。……我的卧室一遍遍地响起《二泉映月》那如泣如诉的曲子,我的整个身心沉浸在《二泉映月》那优美、凄婉的旋律中。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上课之前,让学生放声把课文反反复复地朗读几遍,读得字字正确,句句通畅,入情入境,达到“其言皆出吾口,其情发自吾胸”的境地。当学生读熟了,读透了,读出了味道,读出了自己的东西,才能更好的在课堂上对话。
于永正老师说过:“书不读熟不开讲。”,读通是第一课时的特点及重点,放手试读,出声读,有意识地训练默读,读中动笔画生字词,难读句段;读中交流,提供学生学习方法;难处回读,指导、示范,达到正确、流利的效果。反复的度,长课文一般在3-5遍,短课文5-7遍,不能打折扣。然后指名朗读,检查朗读效果
评价学生的朗读,可从语音、语调和感情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还应注意考察对内容的理解和文体的把握。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
注意加强对学生平日诵读的评价,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
如何指导朗读
关于朗读的指导,很多老师感到困惑。一些公开课堂上,我们常看到教师要么对学生的朗读束手无策,不知怎样评价,不加指导;要么只是在技巧上进行程序化的指导,比如“停顿一下”,“快一点”,“慢一点”,“这里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请你带着这种感情去读。”“他读的不够好,你再读读好吗?”我认为,这样的指导只是让学生的朗读停留在文字表面,无法涉及文字的精髓。朗读技巧的指导是必要的,但更重要的是从重点词句入手,结合文字表达的思想感情,通过老师的点拨、引导和启发,体会弦外之音,言外之意,达到“一字未宜乎,语语悟其神。”学生的读才会有根。他山之石,为我攻玉,我们不妨多参考名家指导朗读的片段。
支玉恒老师的《第一场雪》的朗读指导,是比较经典的。在学习“雪后美景”一部分时,支老
师用富有激励性的口气说:“雪景这么美,谁能美美儿地读一读?用你的朗读把大家带到广阔的雪野中去游览一番!”一个学生读得还可以,支老师颇为风趣地说:“读得不错,但他刚刚把大家带到雪野的边上,谁能再把大家往里边带一带呢?”一个学生读得反而不如前者。支老师又非常风趣地说:“刚才那位同学把我们带到了雪地边上,这位同学又把我们带出来了!”同学们都开怀地笑了。用这样的语言来进行情绪激励,提出学习要求,做出学习评价,取点好、时机好、风趣幽默,方法巧妙
另见靳家彦老师的《珍珠鸟》片段:
师:我们读这个课题,脑子里一定闪现出来,这课书要讲一种小动物,是讲什么呀?
  生:鸟。
  师:我们读珍珠鸟,只能这样读,可我们把它放到句子里,就有各种各样的读法。
  生:读:朋友送我一对珍珠鸟。
  师:他强调是鸟,他这样读。谁读得和她不同。
  生,朋友,送我一对珍珠鸟。
  师:她强调的是送我一对。
  生:朋友送我一对珍珠鸟。
  师:你强调的是什么。
  生:什么都应该强调。
  生:朋友送我一对珍珠鸟。(朋友)
  师:还有别的读法吗?
  生读。
  师:强调的是珍珠鸟,不是翠鸟,不是其他鸟,听老师读。
  师:朋友送我一对珍珠鸟。
  生:强调了一对。
  师:词放到句子中,有不同的理解,看你怎么读,如果把它放到文中,又有不同的理解。
……
师:我们把这个句子放到段落里去读,就又有新的体会了。
……
师:把这个段落放到全文当中去读,就会发现,他不仅仅是作者喜爱珍珠鸟,他还有深的意思,是什么意思?读了全文才知道,哦,原来作者要说这个。
整个指导过程细腻灵活,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部分到整体,如行云流水,学生的读以及对课文内容的理解都顺理成章,水到渠成。
由此看来,陈宫的朗读指导失意理解和感受为前提的,技巧应该服务于情感与内容,正所谓“情到深处无技巧”。只有教师的点拨和学生的朗读训练巧妙结合起来,才能真正促进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
2.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
要搜集信息。 
首先,强化默读意识。从本学期起,学生进入高年级段,默读要由第二学段的“初步学会”变为“有一定的速度”,要求明显提高。既然默读是一种技能,而技能的掌握离不开训练,因此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一定要去除那些可有可无的环节,舍得时间、多给机会让学生默读,每篇课文、每堂阅读课都让学生受到默读训练。
其次,培养默读习惯。任何一种技能,必须通过训练达到熟练的程度才能成为习惯。默读与朗读的反应机制不同,默读时对文字符号的感知是眼脑直映,因此默读不能出声,不能以单个的字为认读的单位。正是基于此,在学生刚刚学习默读的低学年段,就提出了必须养成“不出声,不指读”的习惯。到了高学年段,要提高默读速度,只有在继续保持这种习惯的基础上,在一次又一次的默读实践中,学会快速捕捉文本信息,最终形成技能和习惯。
还有,提高默读效率。如果默读仅仅停留在“看”的层面上,那是远远不够的。只有要求一边读一边思考,一边读一边圈注,学生才能在默读的过程中有所收获,才能实现与文本的真正对话。也只有这样,收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阅读效能才能得到充分体现。
朗读教学比作“音乐教学”,默读教学则可视为“呼吸教学”,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年级
课题
气象万千是什么意思
朗读时间
默读时间
三下
精读《女娲补天》张海红
8分钟
三下
略读《夸父追日》章婷
6分钟
6分钟,边默读边做批注。
三下
略读《文成公主进藏》姜艳琰
7分钟
4分钟,边默读边指导学生进行概括
四下
略读《渔夫的故事》叶建松
5分钟
6分钟
五下
略读《金钱的魔力》贺蕾
6分钟
6分钟,边默读边指导学生进行概括
由上表可见,从第二学段开始,执教教师已充分考虑到“朗读”与“默读”的课堂黄金分割比,尤
其是在略读课文的教学上,教师更重视默读,让学生在默读中感知内容、运用学法。新课程倡导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要“以读为本”,我们应该弄清阅读教学真正的内涵和外延,这样才能有效地引导学生在读中感知内容,把握中心,掌握语言表达的规律,从而达到提高语文素养的真正目的。
二、探究“朗读与默读并重”的成因
(一)实践证明:朗读与默读,阅读涵养必备的要素
先来看两个现象:
现象一:许多教师在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时都会这样做:请大家自己读读课文,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进行朗读!话音未落,有的学生拿起书本,站起来读;有的坐定手捧书本,一脸认真,教室里可谓是气象万千,风情各异……好一派生机勃勃的朗读场面。
现象二:大家到阅览室看书,在电脑前鉴赏美文,平日里读报纸,看文件很少会大声朗读。
由此可见,朗读是小学语文教师最常用的阅读指导与有效体现的手段之一,而默读是人们
生活中最常见的阅读形式。笔者认为,在小学阶段,朗读引领固然重要,但默读教学也同样不可缺少。
(二)课标告之:朗读与默读,阅读教学守恒的砝码
阅读不是一种简单的识字活动和朗读活动,而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包括感知文字、理解意义、联想、想像在内的完整的心理活动。所以,仅仅看到书面文字符号或发出书面文字符号的声音,并不是阅读。理解是阅读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语文课程标准》专门就朗读教学与默读教学制定了分段、分要求的总体目标。笔者阅读了相关书籍,发现诸多小学语文教学相关著作中都阐述了朗读训练的必要性及默读教学的重要性。汪潮教授在《语文教学专论》中写到:朗读符合小学生的学习特点。学生发声的速度要比对字的认知速度快,朗读比默读自然。所以,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要从朗读训练入手。但是,一直停留在朗读方法上,则又会影响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记忆。因此,必须适时、适当地培养默读技能。研究表明:学生默读技能的初步形成,要经历一个从大声朗读,轻声念诵,唇动式默读到完全无声无唇动式的默读的过程。因此,朗读教学是默读教学的前提,默读教学是朗读教学的升华。
语文教材上的每一篇文章,相当于数学课本上的每一个例题。对于数学学科,做习题是巩固
、检验知识最有效的手段。而语文学科,则应该在课堂上安排足够的时间进行阅读。教材中的课文,就是让孩子习得阅读方法的最佳阵地。对于第三学段的学生,仅仅教给方法还不够,必须让学生自己实践,才能让他们在课文的海洋中尽情畅游。对于第三学段的学生,仅仅教给方法还不够,必须让学生自己实践,才能让他们在课文的海洋中尽情畅游。
3.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内涵,辨别词语的感情彩体会其表达效果。
可以出以下几种题形:(1)通过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写出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2)写出词语的反义词或近义词。
匡衡年轻的时候十分好(hǎo hào)学。他家境贫困,买不起蜡烛,一到夜晚,屋里就漆黑一片。匡衡想读书,可晚上室内又没有亮光,怎么办呢?他见隔壁人家点着蜡烛,就在墙壁上悄悄地凿了一个洞,让微微透过洞口的烛光映在书上。就这样,他常常学到深夜。当时地方上有个大户人家,主人并不识字,却有很多藏(zàng cáng)书。匡衡听说了,就卷起铺盖上他家去做佣工。每天起五更,睡半夜,却不要一个工钱。主人很奇怪地问他要什么,他说:“只要能遍读你家的藏书,我就满足了。”主人很感叹,于是就把书借给他读。匡
衡就这样勤奋学习,后来终于成为西汉著名的学者。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