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楼记》的成语
《岳阳楼记》的成语
  岳阳楼记
  范仲淹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岳阳楼记》成语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在天下人担忧之前先担忧,在天下人享乐之后才享乐。比喻吃苦在先,享受在后。
  “皓月千里”:皎洁的月光普照千里湖面。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因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
  “心旷神怡”:形容心境开阔,精神愉快 旷:开阔;怡:愉快。
  “气象万千”:气象:情景。形容景象或事物壮丽而多变化。有很多景物在进行变化。
  “政通人和”:政事顺利,百姓和乐;形容国家稳定,人民安乐。
  “百废具兴”:许多被废弃的事业又都兴办起来。“具”通假“俱”规范词形写作“百废俱兴”。
  “浩浩汤汤”:浩浩荡荡。指水势壮阔的样子。
  “淫雨霏霏”:形容细雨连绵不绝的样子。
  “波澜不惊”:是岳阳楼月夜里风平浪静时的景。现比喻面对动荡局面保持平静、形势平稳,没受到什么变化或曲折,不惊不诧。
  “一碧万顷”:一片碧绿,广阔无际。顷,极言其广。
  “岸芷汀兰”:岸边的香草,小洲上的兰花。
  “宠辱偕忘”:受宠或受辱都毫不计较。常指一种通达的超绝尘世的态度。
  “春和景明”:形容春风和煦,阳光明媚。
  《岳阳楼记》分析
  中心思想
  这篇文章叙述了事情的本末源起,通过描绘岳阳楼的景及迁客骚人登楼览景后产生的不同感情,表达了自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主题
  后世影响
  影响力洞穿史册,成为延绵千年的治国理念之一,政事通达、人心和顺成为后代无数治国理政者孜孜以求的理想境界。后世有“居官警语”云:“善为治者,贵运轶民之隐,达民之情。”“治民之大者,在上下之交不至于隔阂。”“上下之交”而不“隔阂”,其核心就是个“通”字,揭示了“政通人和”的关键所在。
  问题研究
  1、作者在此提出了一种什么样的更高的理想境界?
  答:这是一种超然物外的理想境界。虽然因物悲喜是人之常情,但并不是做人的最高境界。
  2、作者的旷达胸襟与政治抱负之间的关系:因果关系。
  3、“古仁人之心”的内涵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答: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4、“是进亦忧,退亦忧”这句话中,“进”是指什么?“退”是指什么?
  “进”是指“居庙堂之高”即“在朝廷做官”,“退”是指“处江湖之远”即“不在朝廷做官”。
  5、这段话中所用的主要表达方式是什么?本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答:议论。作用:点明主旨,抒发了作者宽阔的胸襟和远大的政治抱负。
  6、“微斯人,吾谁与归”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答:一方面希望滕子京具有古仁人之心,志存高远;另一方面也含蓄地表达了自己愿与古仁人同道的旷达胸襟和远大抱负以及对滕子京遭贬谪的慰勉。
  7、如何理解“进亦忧,退亦忧”一句?
  答:“进亦忧”照应“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退亦忧”照应“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这句话表达了古仁人不念自己的处境,而是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思想。
  答:作用:体现本文主旨。1、天下兴亡,匹夫有责。2、位卑未敢忘忧国。
  9、作者巧妙地用两个设问句来逐层深入地阐明论点。第一个设问句先从反面说,后从正面说,揭示了“古仁人”之心的内涵,得出“是进亦忧,退亦忧”的论断,突出一个“忧”字,自然引出第二个设问句,将文章推向高潮,从而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观点。
  10、“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一句的修辞:对偶。
  11、“迁客骚人”登楼“览物之情”为什么不同?
  答:他们因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产生或喜或悲的感情(或“以物喜,以己悲”
  12、选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⑴对滕子京的劝勉和规谏。⑵抒发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
  13、“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和“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两句中的“异”字,分别指什么内容?
  答;“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中的“异”,是指不同的自然景物引发出的`“迁客骚人”的不同的感触,即“悲”与“喜”两种不同的心境。“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是指古代仁人不同于上述“迁客骚人”,能不受自然景物好坏的影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14、用自己的话概括“迁客骚人”的两种“览物之情”,并指出作者这样写的目的。
  答:第一种:远离京城,怀念家乡,担心遭诽谤和讽刺的悲伤。第二种:胸怀开阔,精神愉快,荣辱偕忘的喜悦。目的:为了将这类人的悲喜感情跟“古仁人之心”作对比,引出下文,由写情自然转入议论,突出全文主旨。
  15、本文共五个自然段,其中叙事的是第1段,写景、抒情的是2、3、4第段,议论的是第5段。
  16、出自本文的成语:百废具兴 、政通人和、心旷神怡。气象万千是什么意思
  文章第二段用神来之笔再现了岳阳楼的宏伟景象,照应了题目,此外还有什么作用?
  答:“衔”和“吞”把远山长江与洞庭湖的关系写得活灵活现,同时领起下文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景
  17、两种不同的览物之情,各是怎样的?作者阐述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答:一种是“去国怀乡,忧谗畏讥”的“因己而悲”的感情; 一种是“心旷神怡,宠辱偕忘”的“因物而喜”的感情。作者阐述的主要观点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18、概括各段的大意:①交代作记的缘由。②描写洞庭湖远景,生发议论,引出两种情景。③——④、描写阴晴两种天气的景极其感受。⑤、阐述古仁人之心,抒发自己的远大抱负。
  19、联系全文,说说你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看法或理解。
  答:范仲淹的这句话体现了忧君思想,带有时代的局限性,但是他所提倡的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精神,在今天仍然有着借鉴和教育意义。
  20、文章略写巴陵胜状,详写览物之情,试简述其原因。
  答:写景不是本文的目的,作者的真正意图是借题发挥,谈一个人应有的政治抱负,并以此规箴友人。
  21、“迁客骚人”与“古仁人”的区别在哪?
  答:迁客骚人:以物喜,以己悲;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22、本文的议论点明了作者的“忧乐”观,这种“忧”“乐”与前文“迁客骚人”的“悲”“喜”是否一致?为什么? 答:不一致。作者的忧乐观是以天下为基础的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而迁客骚人的悲和喜是以自己的得失和外物的好坏为前提,是以物喜,以己悲。
  23、范仲淹借此文委婉地表达了对友人滕子京地劝勉,结尾作者发出“微斯人,吾谁与归”的慨叹。就全文来看,这句话有何言外之意?
  答:作者一方面希望滕子京具有古仁人之心,志存高远;另一方面也含蓄地表达了自己愿与古仁人同道的旷达胸襟和远大抱负。
  24、“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三
句话因其文质兼美而脍炙人口,请选择感受最深的一句,结合《岳阳楼记》和自己的生活谈一谈体会。
  答:任选其一即可。谈体会既要联系全文,又要结合自己的生活。如选第一句可围绕政治理想来谈;选第二句可围绕旷达胸襟来谈;选第三句可围绕远大政治报负及民族责任感来谈,言之成理即可。
  27、文中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作为现代人的你能否做到?为什么?请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看法。
  答:①能。这说的是一种从容的平常心境。只要发挥心灵力量,砥砺意志,就可以养成平常心境。面对考试的失败,以平常心待之,便做到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②不能。这是一种需要修炼才能达到的境界,作为中学生,心灵尚需砥砺,战胜外在的力量不易。担心考试失败是学生普遍的心态,便是这个道理。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