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度单位的来由简短的
1. “米、分米、厘米”等现代长度单位的由来是什么
国际单位制的长度单位“米”(meter,metre)起源于法国。 1790年5月由法国科学家组成的特殊委员会,建议以通过巴黎的地球子午线全长的四千万分之一作为长度单位──米,1791年获法国国会批准。为了制造出表征米的量值的基准器,在法国天文学家捷梁布尔和密伸的领导下,于1792~1799年,对法国敦克尔克至西班牙的巴塞罗那进行了测量。
1799年依据测量结果制成一根3.5毫米*25毫米短形截面的铂杆(platinum metre bar),以此杆两端之间的距离定为1米,并交法国档案局保管,所以也称为“档案米”。这就是最早的米定义。
由于档案米的变形状况严峻,于是,1872年放弃了“档案米”的米定义,而以铂依合金(90%的铂和10%的铱)制造的米原器作为长度的单位。米原器是依据“档案米”的长度制造的,当时共制出了31只,截面近似呈X形,把档案米的长度以两条宽度为6~8微米的刻线刻在尺子的凹槽(中性面)上。
1889年在第一次国际计量大会上,把经国际计量局鉴定的第6号米原器(31只米原器中在0℃时最接近档案米的长度的一只)选作国际米原器,并作为世界上最有权威的长度基准器保存在巴黎国际计量局的地下室中,其余的尺子作为副尺分发给与会各国。规定在四周空气温度为0℃时,米原器两端两头刻线之间的距离为1米。
1927年第七届国际计量大会又对米定义作了严格的规定,除温度
要求外,还提出了米原器须保存在1标准大气压下,并对其放置方法作出了详细规定。但是使用米原器作为米的客观标准也存在许多缺点,如材料变形;测量精度不高(只能达0.1μm)。
很难满意计量学和其他精密测量的需要。另外,万一米原器损坏,复制将无所依据,特殊是复制品很难保证与原器完全全都,给各国使用带来了困难。
因而,采纳自然量值作为单位基准器的设想始终为人们所憧憬。20世纪50年月,随着同位素光谱光源的进展。
发觉了宽度很窄的氪-86同位素谱线,加上干涉技术的胜利,人们最终到了一种不易毁坏的自然标准,即以光波波长作为长度单位的自然基准。 1960年第十一届国际计量大会对米的定义作了如下更改:“米的长度等于氪-86原子的2P10和5d1能级之间跃迁的辐射在真空中波长的1650763.73倍”。
这一自然基准,性能稳定,没有变形问题,简单复现,而且具有很高的复现精度。我国于1963年也建立了氪-86同位素长度基准。
米的定义更改后,国际米原器仍按原规定保存在国际计量局。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70年月以来,对时间和光速的测定,都达到了很高的精确度。
因而,1983年10月在巴黎召开的第十七届国际计量大会上又通过了米的新定义:“米是1/299792458秒的时间间隔内光在真空中行程的长度”。这样,基于光谱线波长的米的定义就被新的米定义所替代了。
分米(decimeter或dm)是长度的公制单位之一,1分米相当于1米的非常之一。 0。
1 米(m) = 1 分米 10 厘米(cm) = 1 分米 100 毫米(mm) = 1 分米 10 分米 = 1 米(m) 0。 1 分米 = 1 厘米(cm) 0。
01 分米 = 1 毫米(mm)。
2. 米的来历如题长度单位米、厘米、毫米的来历
科学定义由1983年开头,“1米”被定义为平面电磁波(光)在1/299792458秒的持续时间内在真空中传播行程的长度.而在1960年所订定的标准,即氪的橙红射线的波长则作为参考标准. “1米”最后的标准为本初子午线长度的二千万分之一.也就是由南极或北极到赤道距离的一千万分之一.但由于后来发觉地球不是正球体,所以“1米”的定义改为某一合金制的金属尺的标准长度.后来激光普及化,“米”的定义改为以光波的波长倍数作标准.但由于测不准定理的原因,我们没有可能同时得出长度和时间的精确量度.所以,在1983年,国际度量衡组织改以光速为长度标准的定义,将光速定为299,792,458米/秒(精确). 厘米,又作厘米,俗称公分,是一个国际标准长度计量单位,符号㎝. 1厘米(公分)等于:1米的百分之一(
此即为“厘”的字义); 1分米的非常之一; 10毫米. 毫米,又称公厘(或公厘),是长度单位和降雨量单位,符号㎜.1毫米相当于1米的一千分之一(此即为“毫”的字义). 换算关系 1 000 000 000 皮米(pm) = 1 毫米 1 000 000 纳米(nm) =
1 毫米 1 000 微米(m) = 1 毫米 0.1 厘米(cm) = 1 毫米 0.01 分米(dm) = 1 毫米 0.001 米(m) = 1 毫米 0.000 001 公里(km)= 1 毫米 0.000 000 001 毫米 = 1 皮米(pm) 0.000 001 毫米 = 1 纳米(nm) 0.001 毫米 = 1 微米(m) 10 毫米 = 1 厘米(cm) 100 毫米 = 1 分米(dm) 1 000 毫米 = 1 米(m) 1 000 000 毫米 = 1 公里(km)。
3. "米"的历史变迁(简约些的)
单位制沿革
毫米微米古代常以人体的一部分作为长度的单位。例如我国三国时期(公元三世纪初)王肃编的《孔子家语》一书中记载有:“布指知寸,布手知尺,舒肘知寻。”两臂伸开长八尺,就是一寻。还有记载说:“十尺为丈,人长八尺,故曰丈夫。”可见,古时量物,寸与指、尺与手、寻与身有逐个对应的关系。
西方古代常常使用的长度单位中有所谓的“腕尺”,约合52~53厘米,与从手的中指尖到肘之间的长度有亲密关系。
也有用实物作为长度单位依据的。例如,英制中的英寸来源于三粒圆而干的大麦粒一个接一个排成的长度。
多少年来世界各国通行品种繁多的长度单位,甚至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不同时期采纳不同的长度单位,芜杂无章,极不统一,对商品的流通形成很多麻烦。所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长度单位渐渐趋于统一,这个进程早在几百年前就已经开头了。
1790年法国国民议会通过决议,责成法国科学院讨论如何建立长度和质量等基本物理量的基准,为统一计量单位打好基础。次年,又打算采纳通过巴黎的地球子午线的四分之一的千万分之一为长度单位,选取古希腊文中“metron”一词作为这个单位的名称,后来演化为“meter”,中文译成“米突”或“米”。从1792年开头,法国天文学家用了7年时间,测量通过巴黎的地球子午线,并依据测量结果制成了米的铂质原器,这支米原器始终保存在巴黎档案局里。
法国人开创米制后,由于这一体制比较科学,使用便利,欧洲大陆各国相继采纳。
后来又作了测量,发觉这一米原器并不正好等于地球子午线的四千万分之一,而是大了0.2毫米。人们认为,以后测量技术还会不断进步,热必会再发觉偏差,与其修改米原器的长度,不如就以这根铂质米原器为基准,从而统一全部的长度计量。
1875年5月20日由法国政府出面,召开了20个国家政府代表会议,正式签置了米制公约,公认米制为国际通用的计量单位。同时打算成立国际计量委员会和国际计量局。到1985年10月止,米制公约成员国已有47个。我国于1977年参与。
国际计量局经过几年的讨论,用含铂90%、铱10%的合金细心设计和制成了30根横截面呈X琪的米原器。这种外形最结实又最省料,铂铱合金的特点则是膨胀系数微小。这30根米原器分别跟铂质米原器比对,经过遴选,取其中一根作为国际米原器。1889年,国际计量委员会批准了这项工作,并且宣布:1米的长度等于这根截面为X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