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课内文言文阅读训练(答案版)
八年级语文(上)课内文言文阅读(总复习简化版)答案
一、阅读《陋室铭》,完成后面的习题。
1.《陋室铭》采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借陋室的简陋来衬托室主人品德的美好,用主人品德的美好来说明陋室不陋,表达室主人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文中统领全篇并点明主旨的句子(词语)是:惟吾德馨(德馨);全文画龙点睛的句子是:孔子云:“何陋之有?”;“仙”和“龙”比喻品德高尚的人。
2.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思。
(1)有仙则名.名:出名(或:著名)(2)惟吾德馨
..德馨:品德高尚
3、将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山不在乎高,有了仙人居住就能够出名了。水不在乎深,有了龙居住就具有灵气了。
②孔子云:何陋之有? 正如孔子所说:“有什么简陋呢?”
4、“无丝竹之乱耳”中的“之”字与下列各句加点的“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B )
A. 水陆草木之花B.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C.石青糁之D、何怒之有
5、作者引用“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的典故是为了说明(  C )
A.自己和诸葛亮、扬雄一样都居住在陋室中。
B.自己的陋室可以和诸葛庐、子云亭齐名。
C.以古代名贤自况,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D.表明作者怀念诸葛亮、扬子云。
6、用《陋室铭》中的句子填空。
“空山无人,水流花开”二句,极琴心(寄托心意的琴声)之妙境;“胜固欣然,败亦可喜”二句,极手谈(下围棋)之妙境;“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二句,极交友之妙境。
7、本文中含有“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的意思,你是否同意这个看法?为什么?
同意。品德高尚者追求的不是物质条件的好,而是精神世界的纯洁与充实。他们鄙弃功名利禄,不趋炎附势,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保持着坚贞的操守,所以身居陋室而不觉其陋。
出水芙蓉什么意思二、阅读《爱莲说》,完成后面的习题。
1、用原文的语句回答。
(1)最能概括莲高贵品质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世人甚爱牡丹”,这是因为牡丹是:花之富贵者也;“予独爱莲”的根本原因是:莲,花之君子者也
(3)“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从修辞角度看,是排比句,从句子的整散角度看,是骈句。
2、衬托分正衬和反衬两种。本文用菊花和牡丹来衬托莲,其中菊花属于正衬,牡丹属于反衬;鲁迅有诗:“扫除腻粉呈风骨,褪却红衣学淡妆。好问濂溪称净植,英随残叶坠寒塘”这首诗称颂的应该是莲花,文中作者把“莲”比作君子,那么作者认为君子应是品德高尚的人;从上下文连贯的角度看,第二段结尾句”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应放在”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的前面,作者将它放在结尾的目的是:引人注意和思考,突出作者的写作目的
3、选文第1节从生长环境、体态香气、品格气质三个方面对莲花进行了描写。
4、翻译文言语句: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之后就很少听到有人喜欢;对于莲的爱好,和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5.作者在文中为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托物言志,用”莲”来自比,又用”菊”和”牡丹”来衬托。联系你自己的志趣和追求,写出你最喜爱的一种花,并用一句话来概括喜爱的原因。
①最喜爱的花是:参考:梅花。
②喜爱的原因是:它顶风冒雪,“凌寒独自开”(傲雪盛开人皆颂,迎寒绽放世堪扬。)
(又如:蒲公英花。花朵虽小,却遍布各地,有极强的生命力。(花小能怡情,叶瘦能医疾。)6.短文赞扬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品质,实则是作者思想情怀的抒发,可现实生活中,有人却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对这两种观点,你是怎样看待的?请简述理由。
作者意思是:避世者不染世尘之埃固然可喜;而入世者“出淤泥而不染”境界更高。
答法一:同意孟子的观点。人的思想受环境的影响,“孟母择邻”说的即是这个道理。
答法二:同意周敦颐的观点。只要人保持坚贞的操守,洁身自好,即使处于污浊的环境中也能不受其影响。如《青春之歌》中的林道静。
7、甲文作者借选文表达了自己的人生志趣,联系你的志趣与追求,依托自己最喜爱的一种花,以“出水芙蓉冰清玉洁”为上句,写出下句,使之成为一组对偶句。
如:疏篱黄花暗香浮动;雪中红梅坚贞不屈
三、阅读《记承天寺夜游》全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⒈解释下面的加点词
⑴念.无与为乐者( 考虑)⑵遂.至承天寺( 于是)
⑶怀民亦未寝.( 睡觉)⑷相与
..步于中庭( 一起)
⒉用现代汉语翻译:(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庭院的地上像积了水一样清澈透明,水中藻、荇交错,原来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3、上文贯穿全文的线索是月,“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此句描写的对象是月光,
“藻、荇”、是指竹柏影,此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4本文结尾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怎样理解作者这种心情?既有欣喜愉悦,又有落寞孤寂的心情。这是因为苏轼政治上失意,内心苦闷,才纵情山水,在江山月夜中到美景寄托自己的苦闷;另一方面大自然给了作者无穷的愉悦,令作者陶醉,远离人间世俗,使作者感到了世人难以得到的满足和自慰
5、判断下列说法的正确与否,对的打“√”,错的打“×”。
A.“月入户”把月光拟人化,写得自然而生动。月光似乎懂得这位迁客的寂寞无聊,主
动地与他作伴,有意慰藉我们这位失意的诗人。(√)
B.“念无与为乐者”写出作者被贬期间难寻知己,迫不得已才去了一下正好也睡不着的
叫张怀民的人。(×)
C.“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短短三句话,没有写一个月字,却
无处不是皎洁的月光。作者采用的是动静结合,正面形容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方法。(√)
D.“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寥寥数语,感慨深长。它包含着作
者宦海沉浮的悲凉之感和由此领悟到的人生哲理,在痛苦中又得到某种慰藉的心情。(√)
四、阅读《答谢中书书》全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⒈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⑴五交辉
..(交相辉映)⑵晓雾将歇.(消散)
⑶夕日欲颓.(坠落)⑷沉鳞
..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
⒉翻译句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了
3.“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内含作者什么感情?
有高雅情怀的自豪感以及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之情
4.运用仰观俯察两种视角,写白云高山流水三种风物的对偶句是:高峰入云,清流见底5.将听觉、视觉结合,由静入动,表现一日之美,传达了生命气息的句子是: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6.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7、“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
五、阅读《桃花源记》下列语段,回答问题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桃花源记》作者陶渊明,东晋(朝代)著名诗人。
2.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    D )
A.阡陌交通
..
..邑人来此绝境D.落英缤纷
..B.无论
..魏普C.率妻子
3.选出下列各组句中加点字的意义相同的—项(    A )
A、悉.如外人咸.来问讯
B、屋舍.俨然便舍.船,从口入
C、武陵人捕魚为.业一一为.具言所闻
D、问今是.何世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4、选出加线字的意义有错的一项(    D )
A.便要还家(要:邀请) B、鸡犬相闻(闻:听见)
C.土地平旷(旷:空阔,宽阔) D.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属:属于)
5、下列加点字与“皆叹惋”句中的“皆”字意义不同的是(C )
A、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B、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C、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D、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6、翻译句子:(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跟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于是与外界隔绝了(2)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老人和小孩都充满喜悦之情,显得心满意足
(3)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停留了几天,渔人告辞离去,这里面的人对他说:“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向外人说。”
7.第2段中,作者是从环境、衣着和心理等三个方面对桃花源中的人们进行描写的,表现了桃花源美丽富饶的自然环境、平和的社会环境、安居乐业的生活状况和自由快乐的精神状况,这段描写表现
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和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8、文中有个成语叫“豁然开朗”,这个成语的表意和我们学过的一句古诗“山重水覆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表意相近,除此以外,选文中还有成语世外桃源、无人问津。
9.“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表现桃花源中人什么样的心理?
不愿意让外人知道,怕破坏这宁静和平的生活
10 .陶渊明的“世外桃源”其实并不存在,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也只是诗人心中的“桃花源”,古今文人描写这些想像中的世界有什么相同的用意?
答:都表达了对现实的不满,对自由美好生活和理想社会的向往追求
六、阅读《三峡》全文,回答:
1.解释下面加点的字。
(1)虽.(即使)乘奔.(飞奔的马)御风不以疾.也(快)(2)晴初霜旦.(早晨)(3)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
..(正午)夜分,不见曦.(太阳)月
(4)属引凄异(连接),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消失)
2. 选出加点词词义相同的一项(  B )
A.或:或.王命急宣或.以钱币乞之B.故:故.渔者歌曰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C.绝:哀转久绝.沿溯阻绝.D.素:素.湍绿潭可以调素.琴
3. 翻译下面的句子。
(1)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至于夏天江水漫上丘陵的时候,下行和上行的航路都被阻绝了
(2)素湍绿潭,回清倒影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着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3)清荣峻茂,良多趣味:这里水清、树荣、山高、草盛,的确很有趣味。
4.第二段描写三峡夏季的景,侧面描写水流湍急的句子是:“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以船行之快烘托水流之急。
5.第三段所写景物的特点是壮丽、奇伟。描写泉、树、山、草的四个词是清、荣、峻、茂6.文章花了
大量笔墨,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直接描绘三峡的景物,而第四段中却写到“渔者歌曰”,这是采用的侧面描写(间接描写)手法,其作用是渲染出三峡秋景的凄清萧瑟。三峡夏段时间三峡景物的美点可用①奔放美概括,春冬段时间三峡景物的美点可用②清悠美概括;秋段时间三峡景物的美点可用③凄婉美概括。
7.文中对三峡景物的描写很有特。请从文中再选出两处景物,仿照例句进行描写。
例:碧绿的潭水,怪异的松柏。例:飞悬的瀑布,悲凉的渔歌险峻的山峰,凄厉的猿啼
8、对本文结构安排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 )
A 本文先总写三峡地貌,再写三峡不同季节的壮丽景,层次分明,结构紧凑。
B 本文是以时间顺序来安排文章结构的,从春夏一直写到秋冬,写出了三峡不同季节的壮丽景。
C 本文是按空间方位顺序来安排文章结构的,从瞿塘峡写到巫峡,又写到了西陵峡,写了沿途两岸美丽的自然风光。
D 本文安排结构既不是以时间为序,也不是按空间顺序,而是以作者的游踪为线索来展开的。
9、写“朝发白帝,暮到江陵”的作用是什么?这是什么写法?你由此想到了李白的哪首诗,请默写这首诗。作用:烘托夏天的水涨流急,也突出了三峡夹江对峙、狭窄险要的特点。写法:侧面描写。想到李白的《早发白帝城》。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