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地区农村信用社发展现状探析
内蒙古地区农村信用社发展现状探析
作者:***
来源:《商情》2015年第34期
        【摘要】农村信用社作为农村金融的主力军和联系农民的金融纽带,肩负着新农村建设的历史使命。主动适应新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新变化,深化支农服务,而如今各地区的农村信用社正在发展为农村商业银行,这成为其能更好的发挥效用的必然之路,也是其今后发展的趋势。当然发展的道路也并非一帆风顺,从其发展的过程可以看出同业的竞争,自身的发展缺陷这些都牵制了其发展的步伐。
        【关键词】内蒙古地区;农村信用社;金融服务;风险管控
        一、内蒙古地区农村信用社发展现状
        (一)基本情况
        内蒙古农村信用社建于1951年,作为金融纽带联系着党、政府以及农牧民,并致力于农
村金融方面。到2014年为止,内蒙古农村信用社下设106家旗县级法人机构,其中农村商业银行18家,农村合作银行6家,统一法人社82家。截至2014年末,全区农村信用社资产有4120亿元,存款有3341亿元,贷款有2215亿元,在全区范围内的金融机构中居于第一位。
        (二)特优势
        1.网点覆盖城乡,从业队伍庞大
        农村信用社在全区有93家旗县级法人机构,机构网点2357个,从业人员29714人,在我区的地方性金融机构中是资产规模最大的,也是服务范围最广的,并且是从业人员最多的,金融服务在城乡的覆盖面达到100%,拥有各方面的专业人才。
        2.发达的系统网络以及通畅的结算渠道
        农村信用社拥有我区最大的金融网络服务系统——综合业务系统,覆盖了全区的11个盟市的93家旗县级机构以及其下设网点。现在,其36个子系统包括建成银行卡、大小额支付以及信贷管理,都加入了其农信银支付清算网络,所有网点都能实现在全国进行通存通兑以及异地结算。
        二、内蒙古农村信用社存在的问题
        当下,随着经济的发展,金融机构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而各地亦不断有带有地方特的金融机构成立,以及国有银行在各个乡镇广布网点,使得农村信用社的作用弱化,对其存款吸收产生极大的影响而自身的制度不完善也对其发展造成一定影响。
        (一)对信贷风险管控的疏忽
        1.风险管理观念落后
        一些农村信用社贷款发放没有严格按照贷款发放的程序来进行,贷款没有严格审查就通过,一般借款是由上至下先得到上级机构的贷款意向书然后再向下级办理造成基层的放贷人员自然而然认为既然上级机构已经有发放信贷的想法应当照办,这种从下到上实行贷款发放的错误操作程序使很大一部分管理人员淡薄了风险观念,导致一开始的调查资料就会出现一些虚假的反映行为。
        2.不良贷款比例高
        内蒙古地区的经济并不发达。正是因为这样,在农业方面,对一些基本工具的投入少、质量差无法达到对自然灾害的抵御要求。近年来内蒙古旱情十分严重造成农牧业减产生产效益明显下降,这对于主要靠农牧业为生的农牧民来说就意味着失去经济来源无法偿还所欠贷款。此外还有一些不良贷款的形成是由于某些贷款客户的信用缺失不遵守协议造成的。
        (二)金融服务不全面且缺乏创新
        现在,由于我国大多数的农村金融机构的金融业务仍然以存、贷、汇为主,对于信贷服务的品种缺乏创新,对于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无法完全满足,尤其是农牧区,再加上竞争不充分以及农村金融创新的不足,弱化了农村金融服务的功能。与其他金融机构相比较,理财产品也过于单一,满足不了人们日益增长的理财需求。
        (三)贷款门槛高,农牧民贷款难
        农业不像工业,对于农民来说土地即是农民的生活资料。在内蒙古农牧区,自有资源少,农民基本是靠天吃饭,而青年人一般在外打工,因而在抵押以及抵押后对抵押物的处置存在着很多困难,贫困农民既得不到工资保障又没有生产资料保障,因此贷款比较困难,再加上没有愿意担保的担保人,也就使得农牧区的农民贷款比较困难。
无抵押贷款
        (四)人力资源管理不合理
        农信社的员工总量偏大而新老更替缓慢,对人员的配置也并不合理,尤其是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一是管理层人数多,而基层人员缺乏。二是有些基层人员的年龄和知识结构老化,无法适应岗位的要求,无法达到既增加人员总量又调优结构的要求。
        三、发展内蒙古农村信用社的对策
        (一)促进业务的综合发展
        树立“效益、质量、规模协调发展”的观念,依据自身的优势在坚持“持续稳健”和“以人为本”的理念的同时加快转变经营发展方式。在保持传统业务发展的同时逐步充实中间业务的内容。重点放在农牧民和相关的经济组织,更有效地发挥对“三农三牧”的服务作用。深入的推广“阳光信贷”模式,增强贷款透明度。更加严格对贷款全流程进行监督管理,强化贷放分控管理以及实贷实付管理。
        (二)深入进行产权制度改革
        以国家的宏观目标为方向,通过省级政府的管理以及信用社的自我管理,建立以产权为纽带,通过股权连接自治区和基层联社,并通过规则来约束的机制,使农信社的管理体制逐步成熟起来。积极申请成为省级联社的改革试点。不断改进绩效考核制度,合理调整考核内容与评级指标,实现综合考核的公平公开严谨以及评级考核的规范化、科学化。
        (三)引入人才,强化科学技术
        通过合理调整农信社人员的总量逐步优化农信社的人员配置,最终达到人力资源结构的最优。坚持以考录人,引进各方面的人才。严格遵守有证才能上岗的规定,通过减少冗余的员工来提高工作效率。加大对科技的投入,不断加强科技队伍的建设,优化科技组织体系,完善内控管理制度,并对信息安全的保障措施进行建设完善,提升对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重视对信息系统风险的防范控制。
        (四)提高风险控制和安全防范意识
        明确各个管理层的风险管理责任,划清风险管理部门与其他专业风险管理部门的责任界线,逐步架构一个分工和责任明确,能够相互平衡且运行效率高的风险管理组织。重视对风
险的监测,通过数据能及时对各类风险进行评估和防范,提高农信社对风险的识别计量能力。转变风险管理的方式,由原先只注重事后处置的方式转为事前、事中和事后都进行相应管理的方式。
        参考文献:
        [1]成思危.改革与发展:推进中国的农村金融[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2]刘锡良.中国转型期农村金融体系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
        [3]马忠富.中国农村合作金融[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