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科学与工程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管理科学与工程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1概述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 2020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de)实施意见(de)精神,遵循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de)若干意见(de)要求,围绕立德树人(de)根本任务,深化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育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制定本标准.
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是具有共同理论基础或研究领域相对一致(de)专业集合. 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专业采用系统思想、数量方法和信息技术解决各类管理问题,提高决策水平和管理效率,在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发挥重要(de)基础性作用.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专业具有管理学和工程学交叉学科(de)特点,既重视专业(de)理论与方法,又强调应用性与实践性.
本标准是全国本科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教学质量(de)基本标准,各高校可根据自身定位和办学特,对本标准中(de)条目进行细化规定,但不得低于本标准规定(de)相关要求.鼓励各高校高于本标准办学.
2适用专业范围
专业类代码
管理科学与工程类(1201)
本标准适用(de)专业
管理科学(120101)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120102)
工程管理(120103)
房地产开发与管理(120104)
经济管理类专业
工程造价(120105)
3培养目标
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专业(de)人才培养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de)实际需要,注重学生综合素质(de)培养.目标是培养拥有系统化管理思想和较高管理素质,掌握管理学与经济学基础理论以及信息与工程相关技术知识,具有一定(de)理论和定量分析能力、实践能力以及创新创业能力,具备职业道德与国际视野,满足现代管理需要(de)高素质人才.
为适应经济社会不断发展(de)实际需要,培养目标可以定期进行评估与修订.
4培养规格
学制与学位
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专业(de)基本学制为4年.各专业可在四年制基础上实行弹性学制,但修业年限不得少于3年.学生创业期间允许保留学籍.学生完成培养方案规定(de)课程和学分要求,考核合格,准予毕业.符合规定条件(de),授予学士学位.管理科学专业可授予管理学或理学学士学位,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工程管理、房地产开发与管理、工程造价专业可授予管理学或工学学士学位.
知识要求
掌握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专业(de)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熟悉相关(de)信息技术与工程技术知识,了解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学科等基础知识,并形成合理(de)整体性知识结构.
能力要求
具备独立自主地获取和更新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专业相关知识(de)学习能
力;具备将相关专业知识综合区用(de)实践能力;具有较强(de)逻辑思维能力、语言与文字表达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具有还用专业外语(de)基本能力;具备综合利用管理科学、信息技术和工程方法解决相关管理问题(de)基本能力;在相关专业理论与实践方面初步具备创新创业能力.
素质要求
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专业培养(de)人才应拥有良好(de)思想政治素质和正确(de)人生观、价值观;具有较强(de)法律意识,高度(de)社会责任感,良好(de)职业道德、团队合作精神和社会适应能力;具备科学精神、人文素养和专业素质;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具有健康(de)心理素质和体魄.
5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总体框架
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专业(de)课程体系分为理论教学课程和实践教学课程两个方面.
理论教学课程包括以下三类课程:通识课程、基础课程、专业课程.
实践教学课程包括课程实验、课程设计、社会实践、实习实训、毕业论文(设计)与综合训练等.
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专业培养方案总学分不少于150学分(16学时计1学分),其中实践及创新创业类教学课程累计学分不低于总学分(de)20%.
课程设置
(1)通识课程
通识课程体系除国家规定(de)教学内容(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外,主要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学科、艺术、体育、外语、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等
方面(de)知识内容,由各高校、各专业根据国家规定和具体办学定位及培养目标均衡设置.
(2)基础课程
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专业(de)基础课程体系包括数理类、信息技术与工程类、经济类、管理类等专业基础课程,以及根据专业培养方案所要求(de)基础课程.
各高校、各专业可按照所要求(de)知识领域,根据具体定位和办学特设置课程,其中至少包括下列专业基础课程:
数理类基础课程应涵盖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等知识领域;
信息技术与工程类基础课程应涵盖管理信息系统以及与专业相关(de)信息与工程技术等知识领域;
经济类基础课程应涵盖经济学(如微观经济、宏观经济)等知识领域;
管理类基础课程应涵盖运筹学、管理学、统计学等知识领域.
(3)专业课程
在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专业(de)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体系等总体框架内, 各专业根据自身办学定位与特,设置不少于6门(de)专业主干课程(见附录).同时,开设相关选修课程, 鼓励开发跨学科、跨专业(de)新兴交叉课程,并与专业主干课程形成逻辑上(de)拓展和延续关系, 特别鼓励开设创新创业基础、就业创业指导等方面(de)选修课,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方面(de)相关知识.
建立健全实践教学体系,加强相关(de)实践性教学,通过实践教学培养实验技能和设计技能,  培养发现、分析、解决实际问题(de)综合实践能力和初步(de)科学研究能力等.
(1) 课程实验、课程设计
可结合自身专业特,设置相关专业(de)课程实验、课程设计等实践教学单元.
(2)社会实践
根据专业实际需要,组织各种形式(de)社会参与活动,让学生了解社会生活,培养其社会责任感,增强其实践能力.
(3)实习实训
实习实训包括认识实习、课程实习、专业实习、专业实训、毕业实习等实践环节.各专业可根据各自所需培养(de)综合专业能力,选择实习实训(de)形式和内容.
(4)毕业论文(设计)与综合训练
毕业论文(设计)与综合训练可采取学术论文、系统设计、项目设计、调研报告、项目分析报告、编制工程文件等多种体裁形式完成.选题应加强实践性导向;内容应综合运用所学(de)理论与专业知识、满足专业综合训练要求;完成过程及成果展示应符合专业规范.鼓励学生创新思维,尽可能根据自身兴趣,结合管理实践中(de)问题,在指导教师(de)指导下开展和完成毕业论文(设计)与综合训练.
应为本科生选配毕业论文(设计)与综合训练(de)指导教师.指导教师由各专业具有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de)教师担任,必要时可聘请专业实务部门有关人员共同指导.指导教师应加强选题、开题、调研、设计、撰写等环节(de)指导和检查,强化专业规范.
6教学规范
教学过程规范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