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复习资料好用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复习资料
一、【古诗词】
《牧童》
   
横野六七里,笛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月明。
意思:广阔的原野,绿草如茵;晚风吹拂着野草,还没见归来的牧童,却先听见随风传来的牧童悠扬的愈来愈近的笛声,笛声时断时续,随风飘扬。
牧童回来吃饱了饭,已是黄昏之后,他连蓑衣也不脱,就躺在月夜的露天地里休息了。(可爱、调皮的儿童)
《舟过安仁》
  杨万里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意思:一叶小渔船上,有两个小孩子,他们收起了竹篙,停下了船桨。
哦,怪不得没下雨他们也张开了伞呢,原来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伞使风让船前进啊!(淘气、可爱、天真的儿童)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小池》
《清平乐·村居》 
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意思:草屋的茅檐又低又小,溪边长满绿绿的小草。茅草屋是谁操着柔媚的吴地方言口音带着醉意在互相逗趣取乐呢?原来是一对白发夫妻。再看看茅草屋外,老夫妻的大儿子在小溪的东面锄豆田里的杂草,二儿子正忙于编织鸡笼,调皮可爱的小儿子,趴在溪边剥着莲蓬,
那憨态可掬的样子格外让人喜欢。
(天真、活泼、顽皮)表达了词人轻松闲适的心情和对田园生活的欣赏。
《杨氏之子》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扬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意思:在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个九岁的儿子,他非常聪明。有一天,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恰巧他父亲不在家,孔君平就把这个孩子叫了出来。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其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并说:“这是你家的水果。”孩子马上回答说:“我可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三、【词语积累】
1.写人物外貌的:眉清目秀  文质彬彬  仪表堂堂  虎背熊腰 
身强力壮  骨瘦如柴
2.描写人物神态的:愁眉苦脸  目瞪口呆  神采奕奕  满面春风 
垂头丧气  眉开眼笑
3.描写人物行动的: 健步如飞  活蹦乱跳    大摇大摆  点头哈腰
4.描写人物说话情态的:低声细语  巧舌如簧  娓娓动听  语重心长
5.描写人物心理的: 心旷神怡  迫不及待  心急如焚  忐忑不安 
心惊肉跳  心惊胆战
6.描写高尚品质的:拾金不昧  见义勇为  光明磊落  舍生取义 
视死如归  大义凛然
7.含有人体器官名称的:眼高手低  目瞪口呆  胸有成竹  头重脚轻 
口是心非  手疾眼快
8、含有动物的: 指鹿为马  拾金不昧是什么意思虎头蛇尾  狐朋狗友  守株待兔 
狐假虎威  鹤立鸡
9.互为反义的:
表里如一  转悲为喜  黑白相见  是非曲直    先礼后兵  大惊小怪 
有气无力  南腔北调  明争暗斗  里应外合    苦尽甘来  前俯后仰
10.互为近义的:
高瞻远瞩  争分夺秒  交头接耳  丰衣足食  精打细算  花言巧语
力倦神疲  一清二楚    手舞足蹈  山崩地裂  同舟共济  千方百计   
聚精会神  胡思乱想  三言两语  家喻户晓
11、既有同义又有反义的:
同甘共苦  里应外合  明争暗斗  南腔北调  左邻右舍  前赴后继
长吁短叹  东拉西扯
四、[中国四大名著]
《西游记》——【明代】吴承恩 
《红楼梦》——【清代】曹雪芹
《水浒传》——【元末明初】施耐庵 
《三国演义》——【元末明初】罗贯中
第一单元
1《草原》:
A、作者老舍,全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描绘了三幅动人的画面:(草原风光图).(喜迎远客图)、(主客联欢图)。读了让人深切地感受到内蒙古草原的风光美、人情美和民俗美
【草原美景、喜迎远客、把酒联欢、依依话别
(草原风光图、喜迎远客图、主客联欢图)】
B、说说对“蒙汉情深何任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句话的理解和体会
答:蒙汉人民之间的情谊深厚,怎么忍心马上分别呢,直到夕阳西下,人们还在这遥远的一望无际的草原上互相倾诉着惜别之情。这句话作为全篇的结尾,点明了蒙汉两族团结情深的中心。 
C、中心思想:本文是作者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并通过这些所见、所闻、所感,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和民族之间的团结。
2《丝绸之路》
选自段万翰编著的《世界五千年》。文化交流之路、经济交流之路、友谊交流之路、商贸交流之路。
3《白杨》作者袁鹰,课文托物言志、借物喻人,写了是在通往新疆的火车上,一位父亲向
孩子介绍白杨树的事,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
A、含义深刻的句子:
①“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这段话是全文体现借物喻人的典型句子。刻画了戈壁上的白杨树。一方面描述了白杨树外在的特点,高大挺秀;坚强,不软弱;在任何环境中都能茁壮成长;一方面表现了白杨树的精神:一是忠诚无私,尽职尽责;二是不怕困难,坚强执著。这正是边疆建设者身上特有的奉献精神,听从祖国安排,无怨无悔地扎根边疆,无私奉献地建设边疆。这是人与树的神似处,也是以物喻人的连接点。
②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
借白杨树表达自己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决心
③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高大的白杨树”暗喻老一辈的新疆建设者;“几棵小树”暗喻边疆建设者的后代。爸爸自己已经扎根边疆献身边疆,他希望自己的子女如同小树一样经受锻炼成为建设边疆的栋梁之材。
爸爸微笑是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他相信儿女们在老一辈的教育下,一定也会经受考验,成长为新的边疆建设者。
4《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中心思想:文章记叙了西部建设者修建当今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隧道──风火山隧道的经过。赞扬了建设者的西部建设者智慧与力量和吃苦奉献的精神。
第二单元
5《古诗词三首》
A、《牧童》《舟过安仁》《清平乐·村居》三首古诗词,在内容上有一个最大的共同点,都是写古代儿童无忧无虑的生活,表达了孩子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天性。不同的是《牧童》描绘了牧童晚归休息图,《舟过安仁》描绘的两小儿船头以伞使风的场景,而《清平乐·村居》则营造了一个五口之家的温馨幸福的农家生活画面。
B、描写儿童的古诗:《村居》、《宿新市徐公店》、《所见》
6《冬阳·童年·骆驼队》
是自传体小说《城南旧事》的序言,作者中国著名女作家林海音。《窃读记》
作者在文中“默默地想,慢慢地写”了童年这样几个画面:看骆驼咀嚼、想象骆驼系铃铛、想为骆驼剪垂在肚子底下的毛、好奇地问妈妈夏天骆驼到哪儿去了四件事,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这些场景是按季节推移顺序写的。
7《祖父的园子》
A作选自萧红《呼兰河传》。另一篇课文《火烧云》
B课文描写了作者童年在祖父园子里自由自在的生活,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
8《童年的发现》
A、作者:俄国  费奥多罗夫     
B、表现了作者童年时代的幽默天真、求知若渴、善于探究和大胆的想象。
C、请你说说“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这句话的意思,并举例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世界上的重大发现,有时由于人们不了解,不习惯,被认为荒谬或违前人的结论等,而被鄙视甚至迫害,这是存在的现象。【例子:哥白尼发现了日心说,结果怕遭到教会的处罚而不公布真相,布鲁诺坚持了日心说,结果被教会处死;哈唯发现血液循环,结果被烧死。】
第三单元
10《杨氏之子》
A《杨氏之子》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该书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
B、你认为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哪里?
答:妙在两点:一是孔君平在姓上做文章,杨氏之子也在姓上做文章(由孔君平的“孔”姓想到了孔雀)。二是杨氏之子并没有直接反驳孔君平(没有生硬地直接说“孔雀是夫子家禽”),而是采用了否定的方式,说“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婉转对答,既显得幽默有礼貌,又表达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杨梅岂是我家的果”这个意思,使孔君平无言以对。
杨氏之子是个机智幽默、思维敏捷的人。
11《晏子使楚》
根据《晏子春秋》改编。故事赞扬了晏子的机智过人、临危不惧、能言善辩、热爱祖国和他高超的语言艺术。
A课文主要内容:春秋末期,晏子出使楚国,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想显显楚国的威风,晏子巧妙回击,维护了自己和国家尊严。
B、三个小故事:访问狗国才钻狗洞,下等人访问下等国、齐楚两国水土不服
12《半截蜡烛》本篇课文是一个短小的剧本,剧本:主要通过人物对话或唱词来推进情节。
13《打电话》
A本文是一段相声,相声是一种雅俗共赏的语言表演艺术
B这段相声采用夸张的手法,对那些时间观念不强、说话啰里啰唆、废话连篇、缺乏公共道德的人给予了辛辣绝妙的讽刺。
第四单元
14《再见了,亲人》
A节选自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
B课文描写了1958年中国人民志愿军最后一批官兵离朝回国时,在车站上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动人情景,表现了志愿军和朝鲜人民的真挚情谊,赞扬了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15《金的鱼钩》
A课文地叙述了红军长征途中,一位炊事班长尽心尽力地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而不惜牺牲自己的感人事迹,表现了老班长关心同志、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C“金的鱼钩” 象征着老班长崇高的革命精神永垂不朽。
16《桥》:
文中的老汉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高风亮节、舍己为人的精神保护了村民,为村民搭建起了一座“生命桥”。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