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颢---千古一律《黄鹤楼》
崔颢---千古一律《黄鹤楼》
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唐玄宗开元十一年(公元723年)进士。《旧唐书·文苑传》把他和王昌龄、高适、孟浩然并提,但他宦海浮沉,终不得志。
纪晓岚说:“偶尔得之,自成绝调。然不可无一,不可有二。再一临摹,便成窠臼。”
崔颢河南开封人士,唐开元、天宝年间的进士,当时与崔颢同名的有王昌龄、高适、孟浩然等。顺便提一下李白,李白在天宝初期名动长安,所以此时的李白还没有出名。当时的皇帝是唐玄宗,唐朝向来崇尚文学,所以许多有名的文人都在朝中做官,有的是靠推荐,有的是考科举。崔颢文笔非常优美,深受追捧。但是崔颢为人放荡不羁,喜欢赌博,并且嗜酒如命。这在当时非常流行,文人聚首,往往不醉不归,其实也无可厚非。
最令人厌恶的是崔颢喜新厌旧,娶妻子总要挑选美貌如花,等到厌倦后就抛弃,或者休掉,做法比较绝情,通常不满意妻子,很多人的做法是纳妾。唐朝女人地位比较特殊,导致男人先休妻再娶,大概怕以后家里闹开了锅,况且崔颢为人既然薄幸,难免有攀龙附凤的想法,这些因为手头资料有限,所以只是推测,就这样崔颢接连娶了四五次妻子,乐此不疲。
崔颢刚刚崭露头脚时候,李邕听说他的名声,很想会会这个才子。李邕此时在朝中担任户部郎中,李邕年少出名,在官场中混了许多年,曾经侍奉过的皇帝有武则天、中宗李显、睿宗李旦。唐玄宗初期唐朝依然处于盛世,文人普遍文风奢华与浮躁,年轻的崔颢自然不能脱离这种文风。李邕既然重视他,他应该写一些关乎民生的诗词来获得赏识,结果崔颢太过于单纯,献上一首春闺诗如下:
崔颢《古意》
故人已乘黄鹤去
十五嫁王昌,盈盈入画堂。自矜年正少,复倚婿为郎。
舞爱前溪绿,歌怜子夜长。闲来斗百草,度日不成妆。
李邕看到后勃然大怒,直呼:“小子无礼。”况且李邕经过几次沉浮,隐隐暗合诗中歌女所遭受的境遇。唐朝怀才不遇者多以描写歌女生活来抒情,首先崔颢献诗题材不对,并且想靠这样的春闺诗词入仕,李邕当然理解为此人太过轻浮,李邕看到“十五嫁王昌“这句,一怒之下挥袖而去。崔颢为他的鲁莽付出了代价,后崔颢遭遇许多挫折后,晚年游历各地,到了武汉黄鹤楼这里远眺,写下震惊千古的佳作。
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晚年的崔颢诗词风格不再像年青时候那样浮华,多雄浑豪放,虽然脱离不了一些脂粉气息,但一首黄鹤楼足以让崔颢名扬千古。崔颢依靠文采也混得个一官半职,晚年任尚书司勋员外
郎,以他的名气来讲确实有点委屈,但比与他当时齐名的王昌龄来说已经幸运许多,王昌龄被贬后死于刺史闾丘晓之手。王昌龄死后,张镐替王昌龄报仇,闾丘晓饶命时求道:“我家里还有亲人需要赡养,请饶命。”张镐怒道:“那么王昌龄的亲人谁来奉养。”
崔颢献给李邕这首诗词或许是哀悼王昌龄之作,所以崔颢颇受人尊敬。李邕或者对崔颢之意没有理解,或者对王昌龄的死根本不抱同情,后李邕被弹劾致死,只能说此一时彼一时,崔颢那首黄鹤楼被奉为千古第一律,的确是名至实归。
这篇律诗自然而然的在含蓄与共情之间做到了绝妙的平衡。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思绪万千,却含而不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虽述“乡关”,却又着眼于更加宏大、更加深刻的寂寥中。
严羽独赞此诗为“唐人七律第一”,历代学者、评论家对此诗推崇备至,窃以为正是因为此诗并没有在后四句将本诗局限在乡愁之内,转而轻描淡写的一句“烟波江上使人愁”,置身于浩渺天地,广袤空间下的那种无所凭依、无所触碰的空虚寂寥,那种已入髓的孤独感。
人本质是孤独的,也是脆弱迷惘的。“哲学三问”正是这一本质的深刻体现。人一生下来,便被灌输各种理念,随着时光一步步往前走,升学、就业、成家、生子...继续下一个循环。然而自呱呱坠地那一刻起,一种孤独感便如幽灵萦绕左右,无论处于哪一人生阶段,无论生命有多耀眼或是多黯淡,都逃不过这宿命般的纠缠。
龙应台讲:“有一种寂寞,茫茫天地之间余舟一芥的无边无际无着落,人只能各自孤独面对,素颜修行。”
“灏高排空,怆浑绝世”,越是共同的感情,越难以诉诸于文字。《黄鹤楼》能在兼顾气象和意境的同时,将人生而有之的孤独,静水流深般细细对读者倾诉而出,不知不觉间叩开读者
的心弦,引起他们的共鸣。越是细读,越是能够沉静的面对孤独,越是细读,越能跨越千年,与遗世独立的先贤共情。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