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气候
地理介绍
    大理州是以白族为自治民族的自治州,大理白族自治州位于云南省中部偏西。东和楚雄彝族自治州相连,南与思茅、临沧地区毗领,西接保山专区和怒江傈傈族 自治州,北同丽江地区接壤。
    大理州距云南省会昆明398公里。全州总面积29459平方公里,人口约333万,全州共有25个民族,全州辖1市11县,即大理市、漾濞彝族自治县、祥云县、宾川县、弥渡县、南涧彝族自治县、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永平县、云龙县、洱源县、剑川县、鹤庆县。长期以来,境内各个民族和睦相处,共同创造了大理辉煌灿烂的文明历史。
    大理州历史悠久,文化发达,山川秀丽,文物古迹荟萃,自1982年以来,又集历史文化名城、风景名胜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自然保护区四项"殊荣"于一身。全州已形成苍洱风景区、鸡足山风景区、石宝山风景区、巍宝山风景区、茈碧湖温泉休养区5个片区,形成以大理为中心,辐谢宾川、剑川、巍山、洱源4县的风景网络。大理在海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
  大理一年四季风景如画,在诸多风景名胜之中,以风、花、雪、月四景最为著名和引人入胜。不久的将来,大理将成为滇西商贸旅游的中心城市。
自然气候
位置
    大理白族自治州位于云南省中部偏西,地跨东经98"52'-101"03',北纬24"40'-26"42'。东和楚雄彝族自治州相连,南与思茅、临沧地区毗邻,西接保山专区和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北同丽江地区接壤。
地貌
 大理州地处云贵高原横断山脉结合部位,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地貌复杂多 样,点苍山〔苍山〕以西为高山峡谷区。点苍山〔苍山〕以东、祥云以西为中山陡坡地形。境内的山脉主要属云岭山脉及怒山山脉,点苍山位于州境中部,如拱似屏,巍峨挺拔。北部剑川县与怒江州兰坪白族自治县交界处的雪斑山是州内山的最高峰,海拔4295米。最低点是云龙县怒江边的红旗坝,海拔730米。州内湖盆众多,面积在1.5平方公里以上的盆地〔坝子〕有18个,面积共71.49平方公里。占全州总面积的6.6%。盆地多为线形盆地,呈带状分布,从西向东排列为6个带。第四纪山岳冰川遗址分布于洱海以西,永平县以北的高山区,大理点苍山〔苍山〕是我国最后一次冰期“大理冰期”的命名地。
水文
 主要河流属金沙江澜沧江怒江、红河(元江)四大水系,有大小河流160多条,呈羽状遍布全州。州境内分布有洱海、天池、茈碧湖、西湖云南大理旅游、东湖、剑湖、海西海、青海湖等8个主要湖泊。
本数据来源于百度地图,最终结果以百度地图数据为准。
面积与行政划分
    大理州距云南省会昆明398公里,东西最大跨距320多公里,南北最大纵距270多公里。全州总面积29 459平方公里。
    大理白族自治州辖1市11县,即大理市、漾濞彝族自治县、祥云县、宾川县、弥渡县、南涧彝族自治县、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永平县、云龙县、洱源县、剑川县、鹤庆县。
气候
大理州地处低纬高原,在低纬度高海拔地理条件综合影响下,形成了低纬高原季风气候特点:
四季温差小
  较接近北回归线,太阳辐射角
城市风景(20张)
度较大且变化辐度小,年均气温在12.2--18.9℃,年极端气温最高30.4℃,最低-7.8℃。有年温差小,四季不明显的气候特点,“四时之气,常如初春,寒止于凉,暑止于温”,四季温差不大;
干湿季分明
  大理州冬干夏雨,冬半年(11月至次年4月)干季雨量仅占全年降雨量的5~15%,夏半年(5~10月)雨季降雨量占全年的85~95%;
垂直差异显著
   全州由于地形地貌复杂,海拔高差悬殊,气候的垂直差异显著。气温随海拔高度增高而降低,雨量随海拔增高而增多。河谷热,坝区暖,山区凉,高山寒,立体气候明显;
气象灾害多
  由于季风环流的不稳定性和不同天气系统的影响,大理州气象灾害较多。常见的气象灾害主要有干旱、低温、洪涝、霜冻、冰雹、大风等。
典型的立体气候
  大理州气候属低 纬度高原季风气候,由于海拔不同,具体的又有南亚热带、中亚热带、北亚热带、暖湿带、中温带。寒湿带等6个气候带。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具有河谷热、坝区暖、山区凉、高山寒等特点,适合不同植物生长。因地形和海拔的因素。
气温
  气温一般是西北低、东南高。境内年平均气温最高是南涧,为18.9℃,最低是剑川县,为12.3℃,中部为15℃左右。因受地形和气候的影响,西北部降雨量大于东南部。雨量随着海拔的增高而增加,形成7个多雨区,即三崇山、雪邦山、点苍山、鸡足山、无量山、老君山和吊草后山,降雨量在2 400-2 500毫米之间。境内年平均降雨量为 1053毫米,以云龙县最多,宾川、祥云两县市最少。故有"四季无寒暑,有雨便成冬"之说。大理年温差小,长春无
夏,春秋相连,一年四季都适于旅游观光。
  降水
    全州水资源在全省属中等水资源地区,地表径流量为105。9亿立方米,地下径流量为32.3亿立方米,人均占有水量为5 193立方米。 
下山口是洱源坝子三条河(弥苴河、凤羽河、海尾河)的总出水口,也是洱源和邓川两个坝子的主要通道和关口。西边的山属于天马山,东边的山是灵应山余脉,两山之间的峡谷叫普陀崆,峡谷又称龙马涧。
传说在东边的灵山下,有匹暴烈的白马常出来践踏庄稼,多少人去围堵都捉不住,后被佛光寨的普颜笃制服。普颜笃怒而用刀砍马蹄,马蹄就变成了龙爪;普颜笃又用锥子马的鼻孔,要给马穿上缰绳,马鼻却伸出了龙须。普颜笃就把它当作坐骑,称龙马。后来普颜笃连人带马钻入了下山口的天马山下,所以这条涧叫龙涧,涧西面的山脚下有个洞
洱源介绍
自然地理:
 洱源县是洱海的发源地,位于云南省西北部,大理白族自治州北部,东与鹤庆县相连,南与大理市、漾濞县接壤,西与云龙县分疆,北与剑川县相毗邻。全县总面积2 533平方千米。县城驻地茈碧湖镇,海拔2 060米 ,距省会昆明471千米,距州府下关73千米。
洱源属北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类型,具有干湿季分明、光照充足,“四序恒温”、立体气候和区域性小气候明显等特点。年平均降水732毫米,50多年来年降雨量最多的是1966年,达1140.5毫米,最少的是1958年,仅为469.7毫米。年平均日照2061.0~2439.4小时,日照百分率55~57%。洱源坝区(温凉层)年平均气温13.9℃,50多年来极端最高气温出现在1958年6月2日,达32.0℃,极端最低气温出现在1962年1月4日,为-8.1℃。2月尾“回头霜”,4月初“倒春寒”,5~6月干旱,7~9月连续降雨的洪涝,8月底9月初低温,“一冬干”、“一春干”,以及局部地区的冰雹是境内间有发生的主要灾害性气候。2006年,洱源地区总降雨量547.8毫米,比历年平均偏少171.4毫米,比上年偏少25.6毫米;年平均气温为15.3℃,较历年偏高1.1℃;年日照总时数为2 477.3小时,比历年平均偏多49.4小时,比上年偏多149.5小时;年极端最高气温29.5℃,最低气温为-2.6℃。
洱源县地处横断山脉与云贵高原交界地带,境内山岭纵横,层峦叠嶂,盆地、河谷错落其间,
湖泊库塘星罗棋布,山溪河流如织。全县海拔从1645米至3958.4米,地形垂直变化明显,地貌复杂多样。县域由西北向东南倾斜,东部马鞍山、中部罗坪山、西部西罗坪山三支主山脉从北至南纵贯全境,形成东南部落漏河峡谷、西部黑潓江峡谷,以及中部三营、玉湖、凤羽、右所、江尾等五个高原盆地。境内水文也呈多样性特征,主要河流有黑潓江、凤羽河、茨河、苴河、永安江、罗时江,天然湖泊有海西海、茈碧湖、西湖和东湖,共汇入较大的支流100条、山溪436条。河流、湖泊随山势分为黑潓江、苴河、落漏河三大水系,分属金沙江、澜沧江两大流域。东北部马鞍山支系南无山为境内最高点,海拔3958.4米;西部黑潓江南出县境处的乌梢箐口为最低点,海拔1645米。
宗教:洱源是以白族为主的多民族聚居县,白、汉、彝、回、傈僳、纳西、傣、藏等族为世居民族,民族分布呈大杂居小聚居。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境内共有27个民族成分。2006年底,全县人口275844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187270人,占总人口的67.9%。白族人口169 759人,占总人口的61.5%。汉族88574人,占总人口的32.1%;彝族9338人,回族6211人,傈僳族1080人,藏族208人,纳西族404人,傣族120人。
洱源既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县,又是一个多宗教并存的地区,县内的8个世居民族都有自己的
宗教信仰。境内存在的宗教有本土宗教、道教、佛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和从本土宗教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白族本主崇拜等。宗教中除伊斯兰教外,每一种宗教几乎都是几个民族共同信仰,7个世居民族都不同程度地保留着本土宗教。
旅游名胜:洱源县地处丽江、大理、迪庆三大风景区的枢纽地带,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大理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有良好的区位优势和风格多样的旅游资源。境内风景区名胜众多,多达200余处,可分为西湖、茈碧湖、海西海、鸟吊山景区。茈碧湖清如碧玉,它不仅盛产“巳时开放而未时收”的珍稀植物“茈碧花”而著名,而且还因湖中奇异的“水花树”和罴谷山麓宛若世外桃园的梨园景而令人神往;西湖水乡湖中有村,村中有湖,柳岸芦湾,烟渚渔歌,“翛翛然有江南风景”;海西海青山环抱,漪澜静谧;鸟吊山松涛窸窣,杜鹃灿烂,更有百鸟朝凤的奇观。境内还有许多奇峰幽洞、林海甘泉,以及雾蒸霞霭的温泉、如雪花撒落的梅园。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