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基础-文字、词汇
古代汉语基础-文字
文字编
汉字的形体构造
世界上的文字有许多种,可以分为两大体系:一是表音体系的文字,一是表意体系的文字。汉字属于表意体系的文字。
汉字具有表意性的特点,因形示义,义寓于形:字形和字义有密不可分的联系。我们要读懂古书,首先要懂得字义;而要懂得字义,分析字的结构,“因形求义”是一个重要方法。
按造字的意图来分析汉字的形体结构,人们往往用“六书”这个术语。其实,“六书”这个名称最早在《周礼》中就有了,但当时可能还不是汉字形体结构的术语,而是指汉字教学的科目。西汉末年,这个术语才用于汉字的形体结构,并且列出了细目,但细目的顺序及名称略有不同。
从理论上阐述汉字的基本结构,并用“六书”的的理论来探求汉字本义的是东汉的许慎。他著的《说文解字》对“六书”加以具体解说,并分析了近万字的结构。我们讲“六书”,就是以《说文解字》为基础。
一.汉字的形体构造
㈠  象形
《说文解字》对“象形”的解释是:“画成其物,随体诘诎”。其意思是:画成那个物体,随着物体的形状曲折宛转。教材对“象形”的解释是:通过描摹词所概括的客观实体来表达词义。
这个解释似乎有点问题,前面谈的都是“字义”,教材上说的却是“词义”,这不是两码事吗?我们说,这不是两码事。因为古代汉语里以单音节词为主,尤其是上古,一个汉字往往就是一个词,一个汉字造时的意义就是这个字所代表的词的本义。
许慎在解释中举了两个例子:“日月是也”——日、月就是象形字。他所举的例子不够全面,因为探讨一下《说文解字》,就知道象形字分为两小类:一类是“独体象形”,一类是“合体象形”。“日”和“月”都是独体象形。
1.独体象形——表现的是事物的整体,特征鲜明,区别性强。例如:日、月、木、又、行、人、止、女、牛、
2.合体象形——描绘的常是事物的分体,即使是整体,特征也不鲜明,需要相关的事物陪衬,例如:州(洲)、瓜、果、叶
㈡  指事
《说文解字》解释为:“视而可识,察而见意”。意思是:初看可以识别形体,审视就能显现意义。这样解释不很明确。教材上的解释比较准确:“用指示性符号来表现词义”。
这“指示性符号”的运用包括三种情况:走是什么结构的字
1.在象形字的基础上加指示性符号,指明特定的部位,如:本、末、朱(株)、刃、亦(腋)
2.在象形字的基础上加上抽象的符号,表示意义,如:牟
(哞)、咩
、甘、曰
3.整个字就是一个抽象符号,如:一、二、三、上、下、中
㈢  会意
《说文解字》解释为:“比类合谊,以见指*(通挥)”。意思是:比并两字或数字,会合其意以成新意,由此看出造字者的意向。简单点说,就是组合两个或两个以上表意符号以表示词义。如:从、步、陟、逐、牧、走、莫、明、安
以上三书所造的字,都是纯表意文字。
会意字与合体象形字、指事字要注意区别:会意字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表意符号“会合成意”;合体象形字是只有一个表意符号,再为其提供背景;指事字也只有一个表意符号,并在这个表意符号上指明其部位。
㈣  形声
《说文解字》解释为:“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意思是:以表事类的字为形符,取音同或音近的字为声符,合形声为新体。就是以形符表示词的意义范畴,以声符表示词的读音。如:江、问、杞、盂、放、物、帛、裹、囿、组、谓、阿
㈤  转注
《说文解字》解释为:“建类一首,同意相授”。这个界定含糊不清,加上除了在解释中举了“考、老”为例外,正文中没有一例转注字。界定不清,又没有例证,后人理解就其说不一,没有定论。我们只要了解转注字的形体不能超出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种形体的范围,不是造字法,而是用字法就可以了。
㈤  假借
《说文解字》解释为:“本无其字,依声托事”,意思是:本来没有那个字,依靠借来的同音字来寄托所要表达的词义。如此看来,假借字也是一种用字法:有些词在当时口语中已有,但造不出字,为了把这些词记录下来,就采用“借”同音字的方法。这“借”来的字,许多后来一直沿用下来,我们甚至看不出它是“借”来的;而这个字本来表示的意义反而另造一个字表示。我们在前面所举的例子 “州”、 “亦”、“莫”都属于这种情况。“州”本来是水中陆地,但表示一级行政单位的“州”造不出字,就借用表示水中陆地的同音字“州”;“亦”本来是腋下的意思,但副词“也”这个意思造不出字,就借用表示腋下的“亦”代表。“莫”本来是日暮的意思,但否定词没有人、没有谁、没有什么这些意思造不出字,就借用表示日暮的“莫”字代表。
总的说,六书中,前四书是造字法,而后二书是用字法;前四书中,前三书所造的字是纯表意文字,只有形声字有表音的成分。
二.分析汉字形体结构的意义
简单地说,分析汉字的形体构造,可以了解汉字的古义。不过,要掌握汉字的古义,单凭分析其形体构造还不够,因为许多汉字从形体看不出
其确切意义,
特别是形声字,只能看出其意义的范畴。要掌握汉字的古义,还需要古籍印证。
古今字异体字 通假字
分析汉字的形体结构,目的是通过分析汉字的形体结构探求词的本义。随着汉语词的孳乳分化,书写它的汉字也作出相应的增加或调整;又由于汉字历史悠久,使用它的人数多,地域广,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汉字与汉语词的关系出现了错综复杂的情况,给阅读古书造成障碍。《古今字、异体字、通假字》,就是为了弄清汉字与汉语词的复杂关系,从而更好地理解词义,读懂古书。
一.古今字
1.什么是古今字
上古文字数量少,常常是一个字写几个词,以致影响书面交际。后世为了区别,就让使用频率高的词占据原字形,而为其他词造了新字,于是形成了古今字。
古今字就是古今分化字,我们把分化以前一字写数词的字称作“古字”,把分化后记词各有专司的字称作“今字”。例如:“奉”字原有“两手捧着”、“俸禄”、“恭敬地接受”等意思,后来为了区别几个词,就让使用频率高的“恭敬地接受”这个词还用“奉”,而为“俸禄”另造“俸”字,为“两手捧着”这个词另造“捧”字。这样,“奉”与“俸”、“捧”就形成了古今字。
如果所有的书都把“俸禄”这个词写成“俸”,把“两手捧着”这个词写作“捧”,就不存在古今字的问题了。但
在“今字”分化出来以前的古书都用的古字;“今字”分化出来后,有的作家追求古雅,仍然用古字,这就给我们阅读古籍造成了困难,需要我们在阅读过程中识别古字,并按今字去理解。
2.如何识别古今字
古今字在形体上有某些联系,这就为我们识别古字、并把它替换成相应的今字提供了线索。教材上讲到,古今字的形成,有两个来源:
一是词义分化而形成古今字。例如“见”字,最初是看见的意思,后来分化出“出现”这个词义。“看见”和“出现”都用同一个字表示,影响交际,就把“出现”这个词另造一个“现”字,这就出现了古今字。
二是同音假借而形成古今字。我们在第一讲中提到过的表示一级行政单位的“州”、副词“亦”、否定词“莫”分别是借用表示水中陆地的“州”、表示腋下的“亦”、表示日暮的“莫”来代替的,这些词都借而不还;表示水中陆地的“州”、表示腋下的“亦”、表示日暮的“莫”就分别另造“洲”、“腋”、“暮”,这就出现了古今字。
而两种原因形成古今字,构造今字的方法都有三种:
一是在古字的基础上增加形符变成今字,如:其/箕  取/娶  昏/婚  莫/暮  家/嫁  要/腰  辟/避
二是在古字的基础上增加声符变成今字,如:自/鼻
三是在古字的基础上改变形符或略加变形构成今字,如:说/悦  赴/讣  敛/殓  振/赈  张/胀  大/太等。
四是脱离古字另起炉灶,就是说,古字和今字形体是没有什么联系。这主要是由于通假造成的今字。如:亡/无  伯/霸等。
第四种我们可以把它们仍当作通假字看。就前三种而论,我们读古书时感到某字在特定的环境中无法解释,而在这个字的基础上增加一个形符、声符或更换一个形符就解释得通,那么这个字就是古字。例如,“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中的“奉”字,我们按今义解释不通,而在它的左边加一个单人旁,就通了,因为“俸”(俸禄)和“位”(地位)相对。
值得注意的是,有些古字,增加一个偏旁或改变一个偏旁变成了今字;而文字改革时,又把增加的那个偏旁去掉或把改变的偏旁换掉,恢复古字的形体,变成简化字。例如:“亲戚”的“戚”和“悲戚”的“戚”在上古是同一个字,后来,“悲戚”的“戚”在古字下加了一个心字底,构成今字;文字改革时,把心字底去掉,变成简化字。同样的情况如:采——採——采    没——殁——没    占——佔——占
二.异体字
1.什么是异体字
异体字又称或体字,是指记录同一个词,音义完全相同而形体不同的一组字。如“歌咏”的“咏”,写成口字旁,或写成言字旁;“光辉”的“辉”,写成光字旁或写成日字旁。
这个定义概括了构成异体字的条件:音义完全相同,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互相替换的字,才是异体字。
异体字的出现,是由于使用汉字的人数多、地域广造成的。同一个词,这个体用这个字表示,那个体用那个字表示。很明显,异体字是书面交际的障碍。因此,秦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书同文”的政策,废除了不符合文字规范的异体字。但在秦以后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异体字又不断出现。解放后,随着语言文字规范化的深入发展,归并了异体字。但古籍中还存在着大量的异体字,为了克服这些障碍,有必要学习掌握异体字。
2.异体字的种类
异体字的形体差异主要有三种类型:
第一,造字方法不同而造成异体字,如:巌(形声)/岩(会意)  涙(形声)/泪(会意)    岳(会意)/嶽(形声)
第二,造字素材不同而造成异体字,如:
形符不同:咬/齩    睹/者见    杯/盃    筏/栰木伐
声符不同:蚓/螾  裤/衤夸    烟/煙    俯/俛
声符、形符都不同:剩/賸
第三,偏旁位置不同而造成异体字,如:秋/秌  期/朞    鹅/鵞  裏/裡
由于
异体
字音义完全相同,可以互相替换,所以使用异体字不影响对句意的理解。不过,由于文字改革时归并了异体字,所以我们大多数人只认识一组异体字中常用的一个,另一个或几个就不认识了,需要查检工具书。
三.通假字
1.什么是通假字
通假字是本字的替代字,就是借用音同或音近的字代替本字的用字现象。
在某句话中,本来应该用某个字,却用了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用现代人的眼光看,这属于别字。这种情况在古代文献中大量存在,是有其原因的。
在印刷术发明以前,知识的传授靠口讲手记,书籍的流传靠辗转相抄。当人们一时写不出本字时,就顺手借音同或音近的字代替。经过抄写流传,相沿成习,约定俗成,就得到了社会的认可。通假字在两汉以前的古籍中比较常见;魏晋以后,随着文字使用的不断规范,形成了词有定字的局面,通假字日渐减少;唐宋以后,使用通假字必须有古籍的依据,否则就被看成是写了错别字。
2.通假与假借的关系
通假字是本字的同音替代字,本字与通假字的形体没有什么联系,识别通假字的难度很大,对我们初学者来说,只有靠多记了。凡是注释“某”通“某”的,前一个是通假字。
上一讲我们谈到了假借字,假借字与通假字都是借用同音字(通假字还可以借用音近的字)来书写一个词,这是它们的相同点。
通假字与假借字的区别主要有两点:
其一,借假字是“本无其字”,即某个词没有造出相应的字,就借用某个同音字来书写它。例如:表示否定意义的“没有人”、“没有谁”或“没有”这些词,在当时的口语交际中已经出现,但造不出字来记录,就借
用了表示日暮的“莫”来代替。而通假字是“本有其字”,即某个词已经造出相应的字,由于种种原因,而没有用本来应该用的字(本字),而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例如:“早晚”的“早”在当时已经造出字来,《史记";项羽本纪》的一句“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却没有用“早”字,而是用了与之读音相同的“蚤”字。
其二,假借字对所借的字形往往是长期甚至是永久占用,以致人们不得不再造新字以与之区别;而通假字则只是临时借用,随着用字的不断规范,字词的关系逐步固定,除了文人们为仿古而故意使用外,一般不再使用了。
这里要强调一点,对我们初学者来说,识别古字、异体字和通假字都有一定的难度,要靠我们积累,把学过的选文中的古字、异体字和通假字记住。凡是注释为“某是某的古字”的,不用说是古字;凡注“某同某”的,是异体字;注“某通某”的,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