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本剧《草船借箭》(优秀6篇)
课本剧《草船借箭》(优秀6篇)
课本剧《草船借箭》 篇一
    师:我国有很多优秀的古典小说。“四大名著”是祖先留下来的文化遗产。知道“四大名著”是指什么?作者分别是谁吗?
    生1:曹雪芹写的《红楼梦》、吴承恩写的《西游记》。
    生2:施耐庵写的《水浒传》、罗贯中写的《三国演义》。
    师:你知道《三国演义》中的哪些人物?
    蔡皓:诸葛亮、曹操、关羽、张飞……。
    师:从哪里知道这么多?
    生:看书。
    师:真了不起!你看,看书能丰富我们的知识!《三国演义》这部小说中描述了将近400个
不同的人物,诸葛亮的聪明才智、周瑜的阴险狡诈都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与诸葛亮有关的故事──草船借箭。
    师:听说过这个故事吗?那你知道这个故事发生的背景吗?(学生摇头)那你想不想知道呢?请认识听(师简介故事背景)。
    听完背景,咱们先来齐读课题。
    师:读了课题知道了什么?
    生:用草船借箭。
    师:还想知道什么?或者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生1:谁向谁借?
    生2:为什么要草船借箭?
    生3:为什么要用草船借箭?
    生4:怎样借?
    师:(将生1、生2和生4的问题写于黑板上)提了这有价值的问题,想如何解决?
    曹奔:我想看书来解决。
    师:对,这是个好办法。让我们一起读读课文吧!除了将字词的音读准、句子读通顺外,还要看看谁最先解决这几个困扰我们的问题?
    (学生兴趣盎然地读课文,并思考。)
    师:你能解决哪个问题?
    生1:第一个。是诸葛亮向曹操。
    师:能不能将题目用上去说完整?
    生1:(接着说)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箭。
    生2:周瑜看到诸葛亮非常有才干,心就很妒忌他,于是让他造箭。
    师:说得真好。那诸葛亮是怎样借呢?谁来回答第三个问题?
    生3:周瑜让诸葛亮十天造好十万支箭,而诸葛亮却说只用三天,并且立下了军令状。暗地向鲁肃借船,利用大雾天向曹操顺利地借到十万支箭,挫败了周瑜的阴谋。
    师:箭最后借到了没有?
    生:(齐答)借到了。
    (对照;黑板让学生说出前因、经过和结果,理清思路。)
    师:每一个故事都有它发生的原因、经过和结果,这样这个故事才有它的完整性。
    十万支箭借到了。那诸葛亮借箭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师:“神机妙算”是什么意思。
    许萌:就是非常聪明。(摸头说不下去)
    艺丹: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
    师:说得这么完整。你是怎么知道的?
    艺丹:(接着说)查字典。
    师:字典是我们的好帮手。遇到不明白的词可以查阅一下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还有什么方法也能理解词语呢?
    曹奔:联系上下文。
    师:对,这也是一种很好的理解词语的方法。
    师:默读课文,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边读边画画。
    (学生读课文。)
    生:(朗读)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师:从这个句子中,你知道了什么?
    生:雾很大。
    师:对,大得连面对面也看不清。这是第几天出现的大雾?
    生:(齐答)第三天四更时候。
    师:你从哪里知道的?(引导学生读上一段的句子。)
    生:(朗读)第一天,不见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也不见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分,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上。
    师:我觉得这个句子有些罗唆。既然前两天什么动静也没有。没有动静有什么好写的,干脆直接改为:第三天四更时分,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上。行不行?
    生:(异口同声)不行。
    师:为什么呢?
    ……
    (学生表情很茫然,只好让学生读读句子来体会为什么不行。结果还是?)
    师:我和同学们的意思是一样的。因为我感觉只在写出前两天的没有动静,才更能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胸有成竹、从容不迫体现出来。这场大雾是不是凑巧碰上的?
    生:(摇头)
    师:这说明他在三天之前就预料到有这场大雾,是吧?这说明诸葛亮有什么特点?
    生:懂天文气象。
    师:对,他精通天文气象。那么从前面哪个地方也能看出来呢?
    生:(朗读)诸葛亮说:“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惩罚。”
    师:能不能将“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换个说法?
    生:就是不敢跟都督开玩笑。
    师:非常好。这是军中大事,这种玩笑开不得,于是诸葛亮就立下军令状。什么是军令状
呢?
    蔡皓:保证书,如果完成不好,就要杀头。
    师:理解得不错。这个军令状不同于咱们写的保证书。一般立下了,完成不了,就要依军法治罪,有可能引来杀头之祸呀!猜想一下:诸葛亮会在军令状中写什么?
    曹奔:三天之后一定造好,造不好你罚我就行了。
    师:从诸葛亮的语言中你能体会出什么?
    生1:胸有成竹。
    生2:不害怕。
    师:他为什么会这样说:
    生:他早已预料到三天之后肯定有大雾出现。
    师:那你就带有这种胸有成竹、从容不迫的语气来读读诸葛亮的话,好吗?
    (生练读。)
    师:我们来合作读。
    师:你还从哪个地方看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艺丹:(朗读)曹操在营寨里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手朝他们放箭,不让他们近前。……又下令掉过来,船头朝东……
大雾漫天的意思    师:从曹操的话里,可以得知他是个什么样的人?
    生1:很谨慎。
    生2:多疑。
    师:诸葛亮正是抓住了曹操这种谨慎多疑的心理,他看不清虚实,就不敢贸然出兵,只得放箭,使得箭就像下雨一样,诸葛亮才得以成功。“虚实”是什么意思?
    生1:真假。
    生2:曹操看不清对方的情况。
    师:从这里你又能体会到诸葛亮是什么样的人?
    生:会看人。
    师:这就叫识人心。
    师:诸葛亮在这里下令将船掉过来,那么原来船是怎么摆的呢?
    生:(朗读)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摆开,……
    师:这样摆有什么好处?(画示意图帮助理解)
    生:不能丢箭。
    师:对,是避免箭走散,不留空当,增加了受箭面积。还有吗?
    生:(不知道)
    师:还便于统一行动。大声擂鼓呐喊又有什么目的?
    生:实际是假进攻,不过让曹操害怕好放箭。
    师:你动脑了。理解得很到位。诸葛亮就是为了虚张声势,制造进攻的假象,让曹操害怕。他虽然害怕但看不清对方的情况,又不也派兵出来,只得放箭,以致于箭像下雨一样。其实还是一点是提示了放箭的方向。
    那为什么又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呢?
    生:再让这面也有箭。
    师:恩。如果不掉过来,只让一面受箭,有什么不好?
    生:容易翻船。箭还少。
    师:对呀。这样两面受箭,受箭面积增大,还保持了船体的平衡。最重要的是回来是还节省了掉头的时间,以致于曹操知道上当,要追也来不及了。从哪个地方知道曹军上当了?
    生:(齐读)
    师:那你觉得诸葛亮这样安排得怎样?
    生:很巧。
    师:通过他巧妙的安排还知道这个人懂什么?
    (生一时说不出来,师给归纳:晓地理。)
    师:其实课文中能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地方还有很多,我们留着下节课再交流,好不好?下课!
课本剧《草船借箭》 篇二
    佚名
    教学要求:
    1.了解本课的情节,使学生认识到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他的有胆有识、足智多谋。
    2.认识学习以记事为主的课文,必须抓住事情发展的线索,理清它的起因、经过及结果,并领会事件的本质意义。
    3.学习本课“妒、督、鲁”等ll个生字,以及妒忌、商议、推却、探听等8个词语,理解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并会用“推却、轻易”造句。
    4.体会文章首尾呼应的写法。
    教学重点难点:
    1.让学生读懂课文,在读的基础上,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有胆有识,足智多谋。
    2.能从课文所描写的人物性格中体会文章首尾呼应的作用。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从《赤壁之战》故事引入。
    师:我们已经学过一个《三国演义》中的故事是——《赤壁之战》,那个故事是以周瑜、黄盖为主的。今天我们又学一篇以诸葛亮与周瑜为主的课文。
    揭题、读题。
    2.审题。
    什么叫草船?草船借箭是指什么意思?
    3.再读题,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出示:谁草船借箭?为什么要草船借箭?怎么样草船借箭的?最后借到了箭没有?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这些问题实际上要我们回答什么?请用陈述句表达。
    草船惜箭的原因、经过、结果。
    2.我们把草船借箭的经过看成借箭前的准备和借箭的过程。
    (出示课后题1/(2))
    3.自学课文字词,标好节号,读通课文,完成填空。
    草船借箭的原因:三天赶造十万枝箭
    草船借箭借箭前的准备:草船、军士
    的经过借箭的过程:逼近水寨→一面受箭→另一面受箭→驶向南岸
    草船惜箭的结果:如期交货、周瑜叹服
    4.据此提纲给文章分段:一(l、2节)、二(3--5节)、三(6-9节)、四(10)
    这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三、学习第一段
    1.齐读第l句。
    什么叫“妒忌”?(对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等比自己好的人心怀怨恨。)
    2.从第二节的人物对话中我们能看出周瑜对诸葛亮的“妒忌”吗?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