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侗族大歌《蝉之歌》的演唱分析与传承
贵州侗族大歌《蝉之歌》的演唱分析与传承
作者:***
来源:《音乐时空》2016年第13期
        摘要:侗族大歌是发源于我国西南的少数民族侗族地区的一种民间歌唱艺术,是该地区民族民歌中的多声部合唱歌曲的总称。侗族大歌的发展历史悠久,一直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侗族大歌在当今社会民间音乐艺术的发展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其中贵州的侗族大歌是贵州最具特的民间音乐艺术之一,也是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已唱出国门,轰动了全世界。而侗族大歌《蝉之歌》则是贵州侗族大歌的经典曲目,其以独特的音乐结构特点,多声部唱法的自然和谐之美的最为突出的美学特点和传统且独到的音乐表现形式阐释了贵州侗族大歌丰富的艺术内涵。本文通过对侗族大歌《婵之歌》演唱特分析与传承的思考两个方面进行了阐述,以期为歌唱者更好的演唱侗族大歌提供理论上的帮助和民族音乐文化传承尽一份微薄之力。
        关键词:《婵之歌》 演唱分析 传承
        侗族是歌的民族,侗歌是民族的歌。因为侗族没有文字,所以在侗族人民的现实生活中, 用歌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用歌和大自然亲切的交流,结婚、节日等活动中都在歌里度过。多声部音乐的侗族大歌亲切、自然、优美、和谐,犹如人与大自然的对话,和山水形成了一幅有声有的画卷,让人听后如痴如醉。
        《蝉之歌》是贵州侗族大歌的代表作之一。是一种无指挥、无伴奏的混声合唱歌曲,它的合唱形式是“一领众和”,即高声部由两歌手轮流领唱,低声部由众人和唱,里面有男声、女声和童声,它们的声音或冷静浓厚、或清脆高丽、亦或娇柔稚嫩,各具特。它的传承与保护在现代社会显得更加重要,是侗族民族音乐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为现代的民族音乐创作提供了创作灵感和创作源泉。
        一、侗族大歌《婵之歌》演唱特分析
        《蝉之歌》属于民间支声复调音乐的范畴,一领众合的演唱,使得声音谐和明亮、音多变,十分动听,其演唱特点更是独具一格,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阐述。
        1.模拟自然之声
        “蝉”是众所周知的一种生物,在夏天的时候,它就会叫个不停,它的叫声动听不动听,美不美,要因地区而异、因人而异。北方人听到蝉的叫声也许会觉得很吵,很烦,但是在西南方,尤其是贵州侗族地区,对于侗族人民来说,蝉的声音却是世界上非常美妙的歌声。因此,侗族人民就会模仿蝉的叫声自娱自乐,久而久之,就演变成了《蝉之歌》,世世代代在贵州侗族人民的生活中流传着。模拟自然之声,是《蝉之歌》最大的特,也是产生《蝉之歌》的根源所在。以《额哭亲娘我叹青春老》为例进行说明:
        我在山林中
        听不到鸟儿鸣
        只闻额在唱悲伤
        额在枫树枝上哭亲娘
        额哭亲娘我叹青春老
        为情歌使我愁断肠
        这首《蝉之歌》为女声演唱,音韵和谐,音纯净。巧妙运用原生态的自然之声的唱法,模拟“蝉”的鸣叫声。整首歌低声部采用持续主音的手法,模拟延绵不断的夏蝉的鸣叫之声;而高声部声音富于变化,节奏紧凑,间有细腻的装饰音,旋律优美动听,用来模拟蝉鸣之声。此首歌唱起来,仿佛奏起了一首优美的交响乐,有蝉鸣声、风吹树叶之声、流水声,形成了一首自然的天籁之音。
        2.演唱的共鸣
        演唱时运用鼻腔共鸣是侗族大歌《蝉之歌》的一个亮点,也是《蝉之歌》的特所在,共鸣主要是存在于鼻腔(也称“鼻音”)是该种类歌曲的特殊发声方法,《蝉之歌》之所以难学难唱,主要也是这个原因,因此,是否能够把《蝉之歌》唱好的关键是如何运用好鼻腔共鸣这一演唱技巧。另外,《蝉之歌》还运用了部分鼻音这一似乎不是很科学的发声方法与鼻音音的处理,但就因为这一发声方法的运用使歌队的整体音显得厚重同时又有在大山中云雾缭绕的朦胧感,效果十分独特。声音与山水交融,美景又有歌声相伴,让人身与心都得到了大自然的净化。要强调的是这种鼻音的效果不是在整首音乐作品中都一直使用,只是根据歌唱时音乐形象和模仿自然界的某种音响有目的的使用,要用得恰到好处,从而使歌队的整体音效果富于变化,时而明亮、时而朦胧,充满人们对生活与自然的无比热爱之情。
        3.演唱的呼吸方法
        民族声乐演唱时的呼吸方法是以“吟”的呼吸为基础发展变化而来。“吟”的行腔方式表现出的主要特点是行腔流畅,声音圆润平滑,这与侗族大歌《蝉之歌》的表现特点基本是一致的。《蝉之歌》所采用的呼吸方法是最自然的方法,不追求过多的呼吸原理与呼吸技巧,其主要是模仿蝉儿鸣叫的声音,在低声部的音深沉的衬托下,领唱者即可尽兴演唱,没有规定的乐谱就可唱出十分优美动听的旋律。在各声部同时歌唱时以支声复调的形式出现,为衬托主要声部的旋律,低声部在主音“la”上持续长达数十拍,另由1-2人轮唱高声部的支声旋律以取得飘逸的和声效果。这种在一个音的长时间持续发声,要有相应的呼吸方法和技巧来配合完成,侗族歌手是采用链式呼吸,队员相互交替换气(吹奏器乐时的“循环换气”)的办法,气息控制由自己随意发挥,以确保长达数十拍的歌声委婉、飘逸、持续不断。这一演唱效果的完美体现,也是侗族歌队相互配合的结果。
        4.舌尖颤音的运用
        舌尖颤音是一种具有模仿行为的特殊声音技巧。在我国少数民族音乐中运用较多,这一技巧在侗族大歌《蝉之歌》中就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侗族人民与自然为友,蝉鸟啼鸣、风声
水流等等,都是他们所关注的声音现象。《蝉之歌》中运用舌尖颤音将自然之声演绎得惟妙惟肖。“我唱蝉歌请大家侧儿静静地听,唱支蝉歌献给众乡亲。楞楞楞哩、楞楞楞哩、楞楞楞楞哩、楞楞楞楞哩、宁楞哩、呃嘿呃”歌曲由5-10人一组演唱,将类似口技化的声音运用于歌唱。歌队演唱持续音“la”,领唱者则用舌尖颤音“楞楞楞楞哩”模仿蝉叫声。并在此基础上,不断交替变化,韵味十足。
        5.演唱的语言特点
        语言是民歌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文化的精髓所在。民歌语言源自生活,高于生活。语言和旋律高度地契合,对民歌的内涵和艺术表现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侗族大歌所在的区域地处我国西南片区,其语言风格是典型的南方方言语种。其内涵丰富、音韵流畅、音调优美,是重要的南方方言之一。《蝉之歌》是侗族艺术文化的代表之一,采用侗族语言,魅力与难度兼具。通过分析,不难发现,其语言非常讲究。歌词语言讲究押韵且符合声调,使用严格。侗语有9个声调,有严格的上下句使用规范,在上下句的出现上,不能逾越。因此,了解和掌握侗语及其语言声韵是演唱侗族大歌的必要前提。其声韵有3种:即内韵、腰韵、尾韵。内韵是指句内韵,腰韵是句间韵,尾韵是节韵。一般说来,内韵和外韵在一个唱段里
是可以变化的,尾韵则要求整个唱段一韵到底。《蝉之歌》则具有独特的演唱风格,既不同于现代发声方法,又不同于学院派技巧。它突出口语化的语言表达,以讲授知识、普及生活常识为宗旨。侗族大歌使用本嗓演唱,且多采用吟诵调,它们与语言密不可分。
        二、侗族大歌《蝉之歌》传承与保护
        侗族大歌和其他传统艺术形式一样,正面临着现代文化的冲击,它的发展进入到两难的境地。一方面是学界的重视,一方面却是后继无人,难以维持的社会现实问题。对《蝉之歌》的保护在客观上是对侗族大歌保护问题缺失的一种修正行为,对地方文化建设有着较为积极的意义。笔者将在既能够保护侗族大歌原生态的同时又可以进行现代化建设这一问题上,提出保护侗族大歌《蝉之歌》自己的看法:
        第一,必须要有政府文化部门的大力支持,宣传和发扬侗族大歌《蝉之歌》。对有侗族大歌活动的传统节日的场所、礼俗给予一定的支持,保证正常的民俗活动,让侗族大歌《蝉之歌》有生存的环境。
        第二,广泛开展交流活动,可以在侗族各个村寨之间和侗族与别的名族之间开展,允许侗族各队时常巡回演出,以传播侗族大歌《蝉之歌》,让更多的人认识了解《蝉之歌》。
        第三,可在全国各院校音乐系内开展民族民间音乐这一课程,把侗族大歌《蝉之歌》作为一项课程内容来学习。
        第四,对现有侗族大歌《蝉之歌》进行收集整理,并记谱、录音,不仅保留书面资料,同时还要保存影音资料,大力出版有关《蝉之歌》的书籍及影音资料。
        第五,在侗族地区建立自然风景保护区,可供游客们欣赏,还可在区内组织歌队向游客表演侗族大歌《蝉之歌》。
        第六,在侗族地区建立侗族民族音乐文化学院,这样能够让人们更加系统的学习和理解侗族大歌《蝉之歌》。
        以上几种传承及保护措施,既能够在有效地对《蝉之歌》进行保护与传承的同时,还能够对侗族大歌整个的音乐艺术文化进行保护和传承。
        三、结语
        贵州侗族是一个充满智慧的民族,他们世世代代、祖祖辈辈都以歌为历史,用歌来表情
达意,用歌来传承文化精神。侗族大歌《蝉之歌》不仅仅是一种音乐艺术,而且是了解侗族的社会结构、文化传承、婚恋关系和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育史、社会史、思想史和婚姻史等多方面的研究价值;侗族大歌《蝉之歌》还是我国目前保存的优秀古代艺术遗产之一,是最具特的中国民间音乐艺术,同时也是国际民间音乐艺苑中不可多得的一颗璀璨明珠,已唱出国门,惊动世界乐坛;侗族大歌《蝉之歌》是当今世界上罕见的无指挥、无伴奏、多声谐唱的民间合唱音乐,其复调式多声部合唱,为中外民间音乐所罕见,它像被隐藏在深山老林里的一簇簇鲜艳的奇葩和一串串美丽的珍珠,日夜散发着迷人的清香,它必将在我国传统音乐日益繁荣的今天独耀光芒,香满人间。
        参考文献:
        [1]陈玉.浅谈侗族大哥的起源发展及演唱特点[J].北方音乐,2014,(11).
        [2]潘永华.论侗族大歌音乐形态特征及其形成的思维基础[D].北京:中央音乐学院,2012年.
        [3]杨莎.侗族大歌《蝉之歌》的音区音响特研究[J].中国文房四宝,2013,(06).
        [4]催海洋.侗族大歌传承的困境及保护对策[J].贵州大学学报,2012,(12).
好唱的歌曲
        [5]吴威.侗族大歌之蝉虫歌[J].民族音乐,2013,(10).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