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概论
鲁迅概论
参考书目
李长之《鲁迅批判》 竹内好《近代的超克》 孙郁《鲁迅和周作人》 朱正《一个人的呐喊》
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
戴锦华《浮出历史的地表》  戴锦华《涉世之舟》  波伏瓦《第二性》 博德里亚《论诱惑》
旷新年《1928:革命文学》  沈用大《中国新诗史》  卞之琳《人与诗》  朱光潜《诗论》
鲁迅是谁?
鲁迅的心理完全病态,人格的卑污,尤出人意料,简直连起码的人的资格还够不着。鲁迅的性格是怎样的呢?大家公认是阴贼、刻薄、气量偏狭、多疑善妒、复仇心坚韧强烈、领袖欲望强。                                                ——苏雪林《鲁迅传论》
听说堂鲁迅先生进来每天最关心的只是自己的毁誉;它注意到时下的报纸杂志,是因为知道什么怎样礼赞而什么人怎样失礼,……而且一有时机,那便真的睚眦必报了。
——成仿吾《毕竟“醉眼陶然”罢了》
鲁迅先生一下笔就想构陷人家的罪状。他不是减,就是加,不是断章取义,便捏造事实。……他常常挖苦别人家抄袭。有一个学生抄了几句沫若的诗,他老先生骂的刻骨铭心的痛快。可是他自己的《中国小说史略》却是根据日本人岩谷温的《支那文学概论讲话》里面的《小说》一部分。                          ——陈源《闲话的闲话之闲话引出来的几封信》
“我很同情于你的愤慨,但我以为不必攻击其私人行为,鲁迅狺狺攻击我们,其实何损于我们一丝一毫?他已死了,我们尽可以撇开一切小节不谈,专讨论他的思想究竟有些什么,究竟经过几度变迁,究竟他信仰的是什么,否定的是什么,有些什么是有价值的,有些什么是无价值的。如此批评,一定可以发生效果。”                    ——胡适给苏雪林的信
文人一摇笔,用力甚微,而于我之害则甚大。老母饮泣,挚友惊心。十日以来,几于日以发缄更正为事,亦可悲矣。今幸无事,可释远念。      ——鲁迅致信李秉中,1931年2月
“在《中国小说史略》日译本的序文里,我声明了我的高兴,但还有一种原因却未曾说出,是经十年之久,我竟报复了我个人的私仇。当一九二六年时,陈源即西滢教授,曾在北京
公开对于我的人身攻击,说我的这一部著作,是窃取盐谷温教授的《支那文学概论讲话》里面的‘小说’一部分的;《闲话》里的所谓‘整大本的剽窃’,指的也是我。现在盐谷教授的书早有中译,我的也有了日译,两国的读者,有目共见,有谁指出我的‘剽窃’来呢?呜呼,‘男盗女娼’,是人间大可耻事,我负了十年‘剽窃’的恶名,现在总算可以卸下,并且将‘谎狗’的旗子,回敬自称‘正人君子’的陈源教授,倘他无法洗刷,就只好插着生活,一直带进坟墓里去了。”
鲁迅(1881.9.25~1936.10.19),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树人,字豫山、豫亭,后改名为豫才。鲁迅出生在浙江绍兴府城内东厂房口,汉族。他幼年丧父,生活寒苦,曾有过百来个笔名,而1918年5月,首次以“鲁迅”作笔名,发表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他的著作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故乡》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等18部。
我们读一首诗,最先注意到的是诗中的情感和意义层面,它带有什么样的感情基调,描述了什么样的事件或是主题,总是第一时间被捕捉和理解;敏感的读者也会马上理解诗人所
使用的语调、修辞和诗歌结构,这样的读者往往对诗歌有着较长时间的投入,并且对诗歌的写作类型有着较为全面的认识;最后才会看清的是,诗人与母语、传统、世界所建立的契约关系,这属于诗歌中真理层面的问题,一个真正的诗人最终会通过写作建立这样的契约,在这个契约当中他回答了他的诗歌写作与大的诗歌系统的关系,以及与他存活过的世界的关系。
《停机坪》
现实结构、精神结构与作品结构            “鲁迅是先成为思想家,然后才成为文学家的”
鲁迅精神进展的六个时期
第一阶段:一岁到三十七岁,从绍兴到东京,再到北京。写作《文化偏至论》、《摩罗诗力说》、《破恶声论》等
第二阶段:三十八岁到四十四岁,北京时期,写作《呐喊》、《彷徨》、《坟》、《热风》等。
第三阶段:四十五岁到四十六岁,也就是1925年,鲁迅写作一系列论战的文字,出版《华盖集》
第四阶段:1926年到1927,四十六到四十七岁,南下到厦门和广州期间,是他生活上感受了异常不和压迫的时期,出版《华盖集续编》和《而已集》,并写作《朝花夕拾》。
第五阶段:1927到1931,四十七岁到五十一岁,这是他精神进展上达到顶点的一个时期,这一时期他大量翻译了艺术理论,文字爽朗开阔。出版了《三闲集》、《二心集》、《伪自由书》。
第六阶段:1931到1936年,出版了《故事新编》、《南腔北调集》、《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
·思想·作品
一个清教徒一样的人,一个有着报复心的人,一个工作狂人,一个好玩的人,一个责任心极重的人,一个虚无主义者,一个有着哲学家头脑的作家,一个有着作家情感的行动者,一个灵魂不死的人
鲁迅是一个极度自省的人,又广泛涉猎博览,并始终保持着怀疑和批判的态度,所以他的精神谱系是非常庞杂的,有着个体自由主义无根的虚空和无聊感,有着对西方无用的受难精神的向往和同情,有着对科学理性和社会进化的认同感,有着对艺术恍惚创造之后的虚脱和虚幻感,有着儒家积极入世的承担天下的责任感和道家的独立精神, 但精神的底始终是虚无主义的。     
我很憎恶我自己,因为有若干人,或则愿我有钱,有名,有势,或者愿我陨灭,死亡,而我偏偏无钱无名无势,又不灭不亡,对于各方面,都无以报答盛意,年纪已经如此,恐将遂以如此终。我也常常想到自杀,也常想杀人。        ——1924年9月24日致信李秉中
我的确时时解剖别人,然而更多的是更无情面地解剖我自己,发表一点,酷爱温暖的人物已经觉得冷酷了,如果全露出我的血肉来,末路正不知要到怎样。我有时也想就此驱除旁人,到那时还不唾弃我的,即使是枭蛇鬼怪,也是我的朋友,这才真是我的朋友。倘使并这个也没有,则就是我一个人也行。                                  ——写在《坟》后面
如何开葡萄酒
于浩歌狂热之际中寒;于天上看见深渊。于一切眼中看见无所有;于无所希望中得救。
                                                    ——《野草·墓碣文》
那客人中最可怕的客人来临了,虚无主义已站在门口,未来的两个世纪,我们将处于虚无主义的症候之中。                                                    ——车位尺寸尼采
霸气网名女生超拽冷酷
郁闷:郁闷的人一直在抱怨之中,无法排解,那抱怨郁结在心中,直到抱怨自己的抱怨,直到彼此抱怨,因而导致的现状是:没有他者的到来,而且也拒绝他者的到来,自己的郁闷封闭了自身,因而没有未来的维度。
苦闷:苦闷的人为现实所苦,无法释怀,过去对他来说无所依恋,而未来又不来,他一边绝望着,一边反抗,他知道终究会有一个未来要来,但几乎不要有希望。
宴之敖
前面的人圈子动摇了,挤进一个黑的人来,黑须黑眼睛,瘦得如铁……前面却仅有两点磷火一般的那黑人的目光……仗义、同情,那些东西,先前曾经干净过,现在却都成了放鬼债的资本。我心里全没有你所谓的那些。我只不过要给你报仇。……我一向认识你的父亲,也如一向认识你一样。但我要报仇,却并不为此。聪明的孩子,告诉你罢。你还不知道吗,我怎么地善于报仇。你的就是我的;他也是我。我的灵魂是有这么多的,人我所加的伤,我已经憎恶了我自己。
求真意志
雅斯贝尔斯说:深入地探讨真理,对人的天性来说是十分重要。只要有语言存在,不管这语言怎样原始粗糙、含糊晦涩,他都有能力追寻真理、思索真理。
哈姆雷特与这个世界格格不入,他置身于世界之中,但不能成为世界的一份子,他只能扮演疯子的角,在这个虚伪的世界上,疯癫之为假面目使他能够隐藏自己的真实情感,他选择疯癫作为他适当的角,这是因为真理不允许他另有选择。
语言中的真理问题
官方语言    ↘                    ↙    客套
媒体语言        (功能性话语)            需要                         
网络语言                                  交流
乐山旅游景点大全日常用语    ↗                    ↖      信息
功能性话语所塑造的是单向度的人
中元节为什么叫鬼节
哲学、诗歌、艺术为真理性语言。
鲁迅在日本,经常和许寿裳讨论三个问题:
1、怎样才是最理想的人性?
2、中国国民性中最缺乏的是什么?
3、它的病根何在?
铁屋子的寓言
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
“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
漂缈的花园中,奇花盛开着,红颜的静女正在超然无事地逍遥,鹤唳一声,白云郁然而起……。这自然是使人神往的罢,然我总记得我活在人间。                      ——《一觉》
这里面设置了两个平行的世界,一个是“奇境”一般的逍遥的世界,另一个是充满“流血和隐痛的魂灵”的现实人间。两个世界遵循着不同的法则,对于鲁迅而言,“奇境”的世界不过是在偶然一瞥中,所看到的古典世界的“幻美之境”,但这个“幻美之境”却只是古典世界的残余物,或者说剩余物,它碎片一样的,镶嵌在我们的现实里,虽然偶尔能够发出令使人神往的光亮,虽然在这光亮里,我们可以看到正义的比例是多么完美地被分配,但终究是幻觉;现实人间则是另一个法则所支配的,它黑暗、倾斜、粗暴、“鲜血淋漓”,它需要被改造,它应该符合正义的比例,它应该有合理的制度性安排,而这一切是如此的迫不及待,是如此的为时已晚,因为这一切都发生在此时此刻的当下,作为“历史中间物”的这个当下,连接着过去和未来,如果我们不能整顿好这个当下,过去和未来都不能在此时此刻到场,所以,我们要批判它,要惩恶扬善,但不是依据古典世界的“幻美之境”,而是现实分配的利益法则。净化器效果排名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