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西方的“鬼节”有何不同?[西方万圣节与中国七月半]
东方西方的“鬼节”有何不同?[西方万圣节与中国七月半]
(2014-10-31 10:24:43)
转载▼
中国闹鬼最厉害的地方
分类:杂文言论 | |
明天是洋节——万圣节(HALLOWEEN),也就是西方的鬼节,为每年的公历11月1日;而我们中国,包括日本、韩国等东方国家也有自己的鬼节,即每年的农历七月十五,也叫七月半、中元节、盂兰盆节、盂兰盆会、施孤、亡人节、送老客日等。
万圣节。万圣节源自古代凯尔特民族的新年节庆,后来在公元800年左右被基督教会创建。此时也是祭祀亡魂的时刻,在避免恶灵干扰的同时,亦以食物祭拜祖灵及善灵以祈平安渡过严冬。当晚小孩会穿上化妆服,戴上面具,挨家挨户收集糖果。万圣节的主题就是鬼怪、吓人、
糖果、变装,以及与死亡、魔法、怪物有关的事物。它主要流行于英语世界,如大不列颠岛和北美,其次是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现在,一些亚洲国家的年轻一辈也开始倾向于过万圣节等“洋节”。到了万圣节前夕,一些大型外资超市都会摆出专柜出卖相关玩具,小商贩也会出售一些跟节日有关的玩偶或模型,以吸引年轻人的眼光。
基督教会创建这个节日叫做AllSaint's Day,也有人把这一天叫做All Hallow'sDay;而万圣节前夜(10月31日)有庆典聚会,就叫做Hallow'sEve,最终慢慢地缩写和演变成“Halloween”,中文则翻译成了“万圣节之夜”。它如果分开成两个单词,便是“Hallow”和“e'en”。万圣节之夜就是“圣夜”的意思。由于种种原因,“圣夜”已变成一年当中最流行和最受欢迎的节日之一,许多西方玩家都以极大的热情来庆祝这一节日。
万圣节起源于恶作剧,也要求大人带孩子一起出门(一般是大人驾车停在路边,小孩去敲门讨糖)。大人要求孩子只许去门口有节日布置并点了灯的人家,否则不去打扰。另外讨糖过程的始终必须站在大门口等待,不许进屋,讨回的糖也要交大人检查后才许吃。对接待孩子的人家,也要求不给自家制作的食品,也不给未包装的食品。
孩子们会提着南瓜灯,穿着各式各样的稀奇古怪的服装,挨家挨户地去索要糖果,不停地说“
trickortreat”(意思是给不给,不给就捣蛋)。要是你不肯给糖果的话,孩子们就会很生气,用各种方法去惩罚你,例如把垃圾倒在你家里等等,直到你肯给他们糖果为止。
然而万圣夜的重头戏还是在餐桌上。你既要准备好美食来招待那些前来捣乱的“小鬼”,更要在这个特别的节日为你的餐桌装扮一番。千万不要让你的客人们小瞧了你哦!
公共场合以及居家周围的节日布置都是自愿的。鬼脸南瓜灯、白网黑蜘蛛、白衣鬼等,都是节日的装点,已全然没有了骇人的鬼魅彩。有的女学生还在这时候会买一对南瓜或者鬼骷髅的耳环来佩带。如果有哪家的布置做得过分恐怖了,会遭到有关方面的制止,媒体也会令其曝光,让公众指责。
关于南瓜雕空当灯笼的故事。这源于古代爱尔兰。故事是说一个名叫JACK的人,是个醉汉且爱恶作剧。一天他把恶魔骗上了树,随即在树桩上刻了个十字,恐吓恶魔令他不敢下来;然后与恶魔约法三章,让恶魔答应施法让自己永远不会犯罪为条件让他下树。JACK死后,其灵魂却既不能上天堂又不能下地狱,于是他的亡灵只好靠一根小蜡烛照着指引他在天地之间倘佯。
万圣节的服装也是万人万相,不是单调的大鬼小鬼了。有许多渠道教人们如何制作万圣节服装。比如说制作最简单的鬼服,就是用一张白床单顶在头上,别忘了扣两个洞留出眼睛就是;若是要扮演魔术师,那就穿上黑衣黑裤,再戴上黑礼帽,并在礼帽与头顶之间藏一只绒毛小兔备用;还有教大人如何把孩子打扮成小天使,白衣白裤,再从背后怎么绑一个手电筒在头上;也有教如何把孩子打扮成他们喜欢的卡通形象。当然服装、道具业的商人们就更有文章可做了。
而最流行的游戏还是“咬苹果”。游戏时,人们让苹果漂浮在装满水的盆里,然后让孩子们在不用手的条件下用嘴去咬苹果,谁先咬到,谁就是优胜者。
学校在万圣节是不放假的。有时学校出面组织晚会,有时不甘寂寞的学生们也会自己主办小型晚会;而朋友、家人之间互寄贺卡祝万圣节快乐则成了每年十月间流行的习俗。
总之,万圣节已成了西方人一个很普通的季节性节日。有很多人将此看作秋的结束以及冬的到来。万圣节一过,人们就开始期盼圣诞节乃至新年了。
万圣节其实是赞美秋天的节日,就好像五朔节是赞美春天的节日一样。古代高卢、大不列颠
和爱尔兰的祭司——德鲁伊德有一个赞美秋天的盛大节日,从10月31日午夜开始,次日11月1日持续整整一天。他们认为,在那天晚上他们伟大的死神——萨曼把那年死去人的鬼魂统统召来,这些恶鬼要受到托生为畜类的惩罚。当然,只要想到这种鬼魅的聚会,就足以令当时那些头脑简单的愚民胆战心惊的了;于是他们点起冲天的篝火,并严密监视这些恶鬼。
万圣节前夜到处有女巫和鬼魂的说法,就是这么开始的。至今在欧洲某些与世隔绝的地区还有人相信这是真的。古罗马人在11月1日也有一个节日,那是用来向他们的波莫娜女神表示敬意的。他们在熊熊的篝火前烤坚果和苹果。我们自己的万圣节前夜似乎就是由古罗马人的节日与德鲁伊德的节日揉合而成的。万圣节前夜的活动原来是非常简单的,而且大部分是在教堂里进行的。但在整个欧洲,人们都把万圣节前夜看作尽情玩闹、讲鬼故事和互相吓唬的好机会。于是人们不再把这节日用来赞美秋光,却让它变成神怪、巫婆和鬼魂的节日。
所以,这天夜里是一年中最“闹鬼”的时候,各种妖魔鬼怪、海盗、外星来客和巫婆们纷纷出动。在基督纪元以前,凯尔特人在夏末举行仪式感激上苍和太阳的恩惠。当时的占卜者点燃并施巫术以驱赶据说在四周游荡的妖魔鬼怪。后来罗马人用果仁和苹果来庆祝的丰收节与凯尔特人的10月31日融合了。在中世纪,人们穿上动物造型的服饰、戴上可怕的面具,是想在
万圣节前夜驱赶黑夜中的鬼怪。尽管后来基督教代替了凯尔特和罗马的宗教活动,但早期的习俗还是保留下来了。
随着时间的流逝,万圣节的意义逐变得含有喜庆的意味。因此现在象征万圣节的妖怪及图画,都变成了可爱又古灵精怪的模样,如番瓜妖怪、巫婆等。喜爱发挥创意的美国人,在这一天则极尽所能的将自己打扮得鬼模鬼样,让鬼节变得趣味多了。
纽约市特别在万圣节晚上举行巡游,让一吸血鬼、僵尸、巫婆,科学怪人等齐齐现身,还欢迎市民到场参观,到会者不限年龄、性别,不分阶级、国籍,即使你是胆小鬼,也可加入他们的行列,来个热热闹闹的人鬼嘉年华会。当然这些鬼怪都是人扮的,所以并不可怕,相反有些小鬼脸更非常可爱,令人置身其中,就如参加大型化装舞会一样。
中元节。至于我们的鬼节呢,就是农历七月十五这天,按照道教说法就是中元节(有些地区为十三或十四,相传是宋代末年蒙古人入侵某地,居民为逃难而提早一天过节)。中国古代以一、七、十月之十五日分称上元、中元、下元:上元是天官赐福日,中元为地官赦罪日,下元为水官解厄日。所以会在中元时普渡孤魂野鬼。节日这天,人们带上祭品,到坟上去祭奠祖先,与清明节上坟相似。在封建时代,地方官府还命令寺庙的和尚道士设孤魂道场,以
祭奠阵亡的军士。中元节时,人们要焚烧大量的纸钱。以湖湘川陕一带最盛。
俗传去世的祖先七月初被阎王释放半月,故有七月初接祖,七月半送祖习俗。送祖时,纸钱冥财烧得很多,以便“祖先享用”。同时,在写有享用人姓名的纸封中装入钱纸,祭祀时焚烧,称“烧包”。年内过世者烧新包,多大操大办,过世1年以上者烧老包。
无论贫富都要备下酒菜、纸钱祭奠亡人,以示对死去的先人的怀念。中元节一般是7天,又有新亡人和老亡人之分。3年内死的称新亡人,3年前死的称老亡人。迷信说新老亡人这段时间要回家看看,还说新、老亡人回来的时间并不相同,新亡人先回,老亡人后回,因此要分别祭奠。烧纸钱的时间选晚上夜深人静,先用石灰在院子里洒几个圈儿,说是把纸钱烧在圈里孤魂野鬼不敢来抢,然后一堆一堆地烧,烧时嘴里还要不住地念叨:“某某来领钱。”最后还要在圈外烧一堆,说是烧给孤魂野鬼的。亡人们回去的这一天,无论贫富都要做一餐好饭菜敬亡人,又叫“送亡人(老客)”。
民间认为,整个七月为鬼月。初一鬼门开,十五鬼门关。此月,鬼经过春夏的沉寂,又可以出来活动,所以叫做鬼门开。民间以路边点火烧纸钱、河中放灯、提供鞋子等办法,满足鬼出门活动的需要,以免它们连基本的需求都得不到满足,无法出行而在原地为非作歹,当然,
点灯引路等办法更是希望野鬼能“远走他乡”。七月时,鬼门初开鬼纷出,一时“鬼乱窜”,由于鬼刚刚经历一夏的墓居煎熬,饥肠辘辘,所以给饿鬼施食就成为要紧之事。由于此时鬼可以自由外出活动,祭祀祖先就可不必上墓,只要把祖先的鬼魂“接”到后代子孙的家中,祖先之灵便可饱餐祭品。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