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版《鲁迅全集》文本疑误并注释辨正
2022年版《鲁迅全集》文本疑误并注释辨正摘要:本文就人民文学出版社2022年版《鲁迅全集》中“青龙掩月刀”、“同仇敌慨”、麦绥莱勒的生年等原文个别文本和Goethe纪念号、“上海各界欢迎段公芝老大会”注释等所存在的疑点、讹误,以及非鲁迅
原文中“安特来夫”的译名有失规范等问题提出意见、建议,以期有补于《鲁迅全集》今后的修订。
关键词:《鲁迅全集》原文注释译名疑误辨正
人民文学出版社2022年版《鲁迅全集》(以下简称《全集》)原文个
别文本和注释等存在疑点、讹误,现略加整理如下,希望得到教正,以期有
补于《全集》今后的修订。
一、原文文本疑误
(一)关于“青龙掩月刀”。鲁迅在《忽然想到·九》(《全集》第三卷,《华盖集》,P67)中写道:
夫学生的游行和请愿,由来久矣。他们都是“郁郁乎文哉”,不但绝无
和手,并且连九节钢鞭,三尖两刃刀也没有,更何况丈八蛇矛和青龙
掩月刀乎?
此中“掩月刀”疑其有误。查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北京第一版
《华盖集》该文也是“青龙掩月刀”(P50)。《辞源(合订本)》解释“偃
月刀”云:“刀名。《三国演义》称关羽使用八十二斤青龙偃月刀(见第五回),因也称关刀。”(广东、广西、湖南、河南辞源修订组和商务印书馆编,1988年7月第1版,P130)考虑到鲁迅先生小学修养深厚,“掩”“偃”可能通假,翻查《辞源(合订本)》和《汉语大字典缩印本》(四川辞书出版社、湖北辞书出版社出版、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1992年12月第1版),
均无“掩”“偃”通假的注释。所谓“偃月”,《辞源(合订本)》(P129)
的解释是:“半弦月。……凡物形状似半月的,多称为偃月。”《辞海缩印
本(音序)》有两个意义:“①半月形。如:偃月刀;偃月营;偃月阵。②旧时
迷信,观察人的相貌来推测祸福贵贱,有‘日角偃月’之说,以为是极贵之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年1月第1版,P1966)可见,“掩月刀”应
为“偃月刀”,宜在“青龙掩月刀”后设个注释,加以说明。
(二)关于“同仇敌慨”。鲁迅于《五论“文人相轻”——明术》
(《全集》第六卷,《且介亭杂文二集》,P394)中写道:
此处“同仇敌慨”疑似有错。查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北京第一版《鲁迅全集》第六卷该文也是“同仇敌慨”(P382)。《辞源(合订本)》
《汉语大字典缩印本》均无“慨”通“忾”之说。《汉语大字典缩印本》
释“忾”三个读音:xì,kǎi,qì。其中kǎi音为三个义项,分别为:①气满胸臆。②愤怒。③通“慨”。激昂、愤激。(1992年12月第1版,P978)细
查《汉语大字典缩印本》附录部分《通假字表》(P2168)只见“忾”通“慨”,在表义为“激昂、愤激”时,“忾”通假为“慨”。众所周知,除
了少数甲乙二字可以互为通假,如“无”与“毋”,“由”与“犹”等,通
秦统一全国后统一的标准文字是假字与本字一般是不能逆推互通的(《古代汉语》上,许嘉璐主编,高等教
育出版社,1992年6月第1版,P67)依此推断,则鲁迅原文里“同仇敌慨”
中“慨”当为“忾”。
(三)关于麦绥莱勒的生年。鲁迅在《〈一个人的受难〉序》(《全集》第四卷,《南腔北调集》,P572)中这样写道:
麦绥莱勒(FransMasereel)是反对欧战的一人;据他自己说,以一八九
九年七月三十一日生于弗兰兑伦的勃兰勘培(BlankenbergheinFlandern),
幼小时候是很幸福的,因为玩的多,学的少。
文中生年有误,应为一八八九年。文后注释是正确的。查人民文学出
版社1973年8月北京第一版《南腔北调集》该文也是“一八九九
年”(P119)。那么,这里到底是鲁迅正文出了错,还是他所依据的“据他自
己说的”有误?注释中似可说明,至少也应指出正文之误。
二、注释等辨正
(一)关于白帝城。《彷徨·弟兄》注释“[4]‘先帝爷,在白帝城’”
新锅第一次用怎么用什么方法开锅中解释“白帝城(在今四川省奉节县东)”。(《全集》第二卷,P146)有误。重庆于1997年3月成为中央直辖市,原属四川省的奉节县自然改隶于重庆市。《辞海(合订本)》(P468)释“奉节”一词:“在重庆市东北部、长江
中秋节手抄报三年级沿岸南,邻湖北省。”“名胜古迹有瞿塘峡、夔门、白帝城遗址。”
(二)关于孙夫人。《南腔北调集·看萧和“看萧的人们”记》注释“[4]孙夫人”:“即宋庆龄(1893-1981),广东文昌人,政治家。”(《全集》第四卷,P512)此中有误。文昌原属广东海南行政区,海南行政区于1988年
由广东析出置省,成为中国最大的经济特区,自然随之改隶于海南。《辞海(合订本)》(P1597)释“宋庆龄”为“广东文昌(今属海南)人”是正确的。
(四)关于Goethe纪念号。《鲁迅全集·书信》中“340117致萧三”
注释“[10]Goethe纪念号”:“即《歌德》专号,苏联《文学遗产》杂志
于1932年为纪念歌德诞生一百周年所出的第四、五期合刊。”(《全集》
第十三卷,P12)这与随后所注歌德生卒年相矛盾。查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年北京第一版《鲁迅全集》第十二卷该文也是注释为“苏联《文学遗产》
杂志于1932年为纪念歌德诞生一百周年所出的第四、五期合刊”(P324)。实际上,歌德生于1749年,死于1832年。如果是苏联方面原本就弄错了,
就应在注文中加以说明。“诞生一百周年”显系“逝世一百周年”之误。
(五)关于可铭。《鲁迅全集·书信》中“340529致母亲”(《全集》
第十三卷,P129)注释“[2]可铭”:“朱鸿猷(1880-1931),字可民,渐江绍
兴人,朱安之兄。”释文有两处错误。“渐江”应为“浙江”,“朱安之兄”应为“朱安之弟”。查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北京第一版《鲁迅全集》
第十二卷该文注释(P437)没错,显系后来修订时弄错了。查2022年版《全集》第十七卷《日记(人物书刊注释)》(P51和P52)可知,朱安生于1878年,长于朱可民,确实为朱安之弟。
平顶山学院录取查询(七)关于域外小说集。《全集》第十七卷“日记(人物书刊注
释)”(P403)对“域外小说集”注释如下:
日记又作《域外小说》、《域外小说集》。鲁迅、周作人译。收俄、波、英、芬、美、法等国小说十六篇,上下两册,分别于1909年2月、6
月印成。1920年上海益书社合排为一册,增加二十一篇。……
此条注释失误有两处:一是上下两册成书时间应当为1909年3月、7月。如按阴历才是二月、六月。二是上海益书社出版《域外小说集》的
时间不在1920年,虽然鲁迅代周作人为该书作的《域外小说集序》落款为“一九二○年三月二十日”,可实际出版的时间已到1921年。上述两点,《全集》第十卷的《译文序跋集》中“《域外小说集》序言”注释[1]非
常清楚:“《域外小说集》……共两册,己酉二月十一日(1909年3月2日)、六月十一日(1909年7月27日)先后……印制,……1921年增订改版
合为一册,所将译作增至三十七篇,重新编排次序,由上海益书社出版。”
(八)关于“安特来夫”的译名。《鲁迅全集》中多次出现“安特来夫”的名字。笔者粗略统计了一下,鲁迅原文中至少出现了13次,但其汉译名
称有4种写法:安特来夫,安特莱夫,安特列夫,安得列夫。鲁迅原文乃时代
使然,不能苛求;现在保持各自原样,理所应当。作为注释、译文、著译年
表,同一个俄国作家至少出现了14处,居然也有4种写法:安德烈夫,安德
剑魂刷图加点
烈耶夫,安德列耶夫,安特莱夫。具体如次:
使用“安德列耶夫”的1处:见《全集》第三卷,P215,《华盖集续编·有趣的消息》注释[4]。
使用“安特莱夫”的1处:见《全集》第八卷,P455,《集外集拾遗补编·〈域外小说集〉第一册》注释[1]。
使用“安德烈耶夫”的3处:
1.见《全集》第六卷,P266,《且介亭杂文二集·〈中国新文学大系〉
小说二集序》注释[9]。2.见《全集》第七卷,P314,《集外集拾遗·〈十
二个〉后记》注释[3]。3.见《全集》第七卷,P478,《集外集拾遗·〈未
名丛刊〉与〈乌合丛刊〉广告》注释[1]。
使用“安德烈夫”的9处:
1.《全集》第四卷,P296,《二心集·黑暗中国的文艺界的现状》注释[3]。
2.《全集》第十卷,P173,《译文序跋集·〈域外小说集〉杂识(二则)》注释[2]。
3.《全集》第十卷,P202,《译文序跋集·〈黯澹的烟雾里〉译者附记》注释[4]。
4.《全集》第十卷,P168,《译文序跋集·〈域外小
说集〉序言》注释[1]。5.《全集》第十一卷,P375,《书信·190419致周
电视机没有声音作人》注释[16]。6.《全集》第十一卷,P458,《书信·250217致李霁野》注释[2]。7.《全集》第十一卷,P459,《书信·250217致李霁野》注释[7]。8.《全集》第十四卷,P196,《书信·320226(日)致增田涉》译文。9.《全集》第十八卷,P8,《附集·鲁迅著译年表》中“一九○九年四月”部分。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