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居家养老服务模式的PEST分析
学大众·科学教2016年第9期
Popular科育
Science
居家养老服务模式是对传统家庭养老模式的进一步充实与更替,是我国发展、建立养老服务体系的一项重要成果,是满足我国老年人养老需求的一种新型养老服务模式。为了给老年人提供更好的服务,满足大多数老年人的服务需求,大力发展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建设已成为现阶段的发展趋势和任务。一、我国居家养老服务的发展
居家养老是指老年人在自己家中养老,社区提供服务,以专业化的服务为居住在家中的老年人提供以解决日常生活困难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化服务。在家里养老不仅能满足老年人的精神和心理需求,更可以提高老年人的生活、生命质量,在弘扬中华尊老敬老品质的同时,也是解决我国人口老龄化的重要方式。
1980年以前,我国的养老服务模式是以社会福利和家庭养老为主要方式,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的高速发展,计划生育政策的出台以及实施,使传统的家庭养老效率逐渐弱化,社会福利机构的养老服务也逐步退化,使老年人对养老服务的需求日益突出。为了更好的顺应形势,从2000年起,我国各省市、地方逐步开展居家养老服务的试点工作。2008年2月,全国老龄委办公室、民政部等十部门联合下发《关于全面推进
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意见》[1],标志着居家养老服务模式的建设已经成为我国解决养老服务难题的一项重要措施。
通过不断的摸索和成长,我国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已初步形成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中介组织运作和服务实体承办”[2]的工作体制。拟定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意见》[3]等有关居家养老服务的相关政策方针,全国各省市也根据当地的实际状况公布实施了相应政策和措施,并且激励社区加入到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建设当中。同时还建设、引进了一批比较完备的居家养老服务设施,设立了分层服务的管理体制,在社区和家庭之间建立一个多层次、多模式、多区域的具有当地特的居家养老服务信息管理平台。
二、我国居家养老服务模式的PEST 分析
PEST 分析也叫政治(Political)、经济(Economical)、社会(Social)与技术(Technique)因素分析,它是综合分析养老模式选择的杰出方法。近年来有一些学术研究者将此分析法引进养老研究当中,如王瑞华[4]利用PEST 分析方法比较了中国目前三种养老方式;赵志强[5]将PEST 分析方法用于农村互助养老模式的研究等。1.政治因素分析
从政治因素看,居家养老服务工作是由党带领、政府推进和社会团体参与的有机统一体共同推动的。要想使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建设达到预期的结果,就必须充分重视党的宏观指导、政府的扶持政策以及社会
团体广泛参与。
面对日益严重的人口老龄化,老龄问题已上升到国家重点关注问题之一,居家养老观点及相关政策也相继出台。从2000年2月民政部出台的《关于加快实现社会福利社会化的意见》中提出“在供养方式上坚持以居家为基础、以社区为依托、以社会福利机构为补充的发展方向”,确立了福祉社会化的指导思想,为居家养老模式建设奠定了较高的起点和良好的基础;2001年老龄部门出台的《关于加强基层老龄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倡导居家养老的理念,整合社会服务资源,建立为老服务体系”;2006年民政部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意见》、老龄部门出台了《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等文件中都提出了“逐步建立和完善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服务体系”,标志居家养老服务基本政策趋向,明确了居家养老服务在我国养老服务体系中的基础地位;2008年全国老龄办、民政部等相关部委联合出台的《关于全面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意见》中强调了各地政府制定居家养老服务的发展规划,推动了居家养老服务的快速发展;2011年中央出台了《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十二五”规划》《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十二五”规划》《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等文件,均指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应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2013年出台的《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中提出要加大居家养老服务业的发展。这些文件的出台,为我国居家养老服务提供了更多、更好的政策支撑。2.经济因素分析
从经济因素看,老年市场的方向定位与经济水平、资金运转程度及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密切相连,老年福
祉事业受到经济因素的深刻制约。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进入了持续稳定高速发展。1980年中国GDP 为3015亿美元,到2014年增长至103856亿美元,成为除美国外第一个突破10万亿美元的国家。人均GDP 也由1980年的317美元增至2014年的7485美元。这种经济高增长还表现出了持续的动力支持,表现在中国具有大量的劳动力资源、人才供给和稳定的资金以及政府手中的资源配备。在高速经济增长背景下,国民收入水平日渐提高,市场也有了充足的资金支持,而可持续的资金支持是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建设的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经济因素上来说,这种居家养老服务模式成本低,老年人并不需要政府或社区提供住宿的场所,只需要在自己家中生活即可,这样就可以解放出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给政府减轻负担。3.社会因素分析
从社会因素看,居家养老服务模式之所以能够确立其基础地位,是因为其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较高的社会参与度。21世纪以来,我国人口结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伴随着日益严重的人
我国居家养老服务模式的PEST分析
(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吉林省130117)摘要:中国于1999年就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已经成为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是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随着
老年人口的不断增多,各省市开始对老年福祉服务模式进行积极的调查与探究,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应运而生。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和社区如何将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建设引领到人们视线当中,满足老年人对社会化养老服务的需求,是必须着力解决的一个现实问题。本文就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建设展开论述,分别从政府、经济、社会、技术等方面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问题以及解决方案,以期更好地解决中国老龄化问题。
关键词:居家养老;服务模式;PEST分析中图分类号:C9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6)09-172-002
作者简介:朴宪,1970年生,男,朝鲜族;籍贯:吉林省安图县;博士学位,讲师,研究方向:老年福祉。
172
-
-
DOI:10.16728/jki.kxdz.2016.09.149
口老龄化趋势,失能、半失能、空巢等问题也越发严峻。目前,我国大约有三千多万老年人需要不同形式的长期照护,却只有3%的老年人有入住养老机构的想法。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居家养老服务的出世已成必然,这种新型的养老模式结合了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的优点,更适合我国当前国情和社会养老趋势。
4.技术因素分析
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建设的发展前提就是要有技术的保障,居家养老服务中的技术因素包含了信息技术和服务技术两大方面。科技发展水平和照护人员掌握的服务技术均对居家养老服务的发展产生着重要的影响,照护人员在开展工作时提升并完善信息技术,强化照护人员的专业技能与素养的培训,进而全面提升系统的科技技术和照护人员的服务技术。
为了让老年人得到更好的服务,加强居家养老服务质量,填补居家养老服务技术上的欠缺尤为关键。国家应为服务人员制定统一标准,进行专业系统的培训,使其掌握专业、有效的服务技术。同时,应吸纳专业照护人员参与到日常服务和培训当中,加强专业人才的培养。
通过政治、经济、社会、技术因素四个方面的分析,我们了解到居家养老服务模式既能满足老年人在家居住的愿望,又能弥补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的不足,它不仅是基于我国国情,也是符合我国人口老龄化发展的趋势。因此,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建设是我国老年人养老模式的发展趋势和选择。
三、我国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我国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建设虽然在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成为开展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建设的障碍。
1.政府职责边界不清
居家养老服务模式作为一种新型的养老模式,现阶段是处在政府扶持推动的阶段,一切项目、计划、设施均由政府提出、构建。由于政府的过度帮扶,导致人们对政府产生依赖性,有些老年人明明能够自理或半自理的,但因为对政府的过度期望,而把本应由家庭、社会承担的责任推向了政府,导致政府责任边界失衡。长此以往,政府必将无力承受,这样不利于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建设的可持续性发展。
2.市场化运作低下
政府是居家养老服务市场化机制形成的第一推动力,但就实践而言,相应的扶持政策和配套措施还不够完善。主要体现在资源分配的不均衡,政府提供给居家养老服务的资金支持远比不上提供给机构养老服
务的资金支持。因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的困难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严重影响了资金资源的运转和效益,更是影响了民间组织、社区参与居家养老服务业的积极性。
3.服务资源利用效率差
就目前而言,居家养老服务社会整合能力弱、资源利用率低下以及分配体制不完善等问题越来越突出,这不仅仅浪费了有限的资源,同时还阻碍了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建设的可持续性发展。而且多数省市开办的居家养老服务被狭义化了,管理层多是从部门、个人利益的角度考虑服务范围以及服务内容。而且居家养老服务资源还处于匮乏阶段,政府扶持政策跟不上来,导致服务质量标准过低,服务项目过少等问题。
4.服务队伍建设乏力
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建设当中一项重要的技术因素就是服务技术。一直以来,我国针对居家养老服务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均是非正规的方式,相关专业培训并不完善,同种类繁多的老年需求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在实际工作当中,居家养老服务技术人员常常被人误解,错误理解其职业特性,被同化为普通护工,导致其社会地位和物质待遇过低。这在很大程度上严重的影响了居家养老服务的服务质量,还造成大量专业技术人员的流失。
四、我国居家养老服务发展方向
1.合理划分政府的职责边界
政府推动着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建设的运行,引导居家养老服务模式走上正轨,但这并不表示政府要大包大揽,将所有事情都承包下来,而应该将职责范围规范化,明晰职责边界。如果不能清楚地了解自身职能以及职责边界,会在加重自身负担的同时,阻碍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建设的可持续性发展。政府的主要职责就是在政治、经济、技术等方面全方位的为养老市场提供保障,政府有责任监督各层级管理者协调配合,满足老年人实际需求。
2.建立完善的市场化运行机制
居家养老服务模式的体制系统是由政府和非政府部门组成的。其中,非政府部门作为受托者,是开展和实施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建设的经济主体,对居家养老服务模式体系的运营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调动非政府部门的工作积极性,可以建设完善的经济市场化运行机制。在发展政府经济效能的同时,要促进非政府部门的工作积极性,进而加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建设的可持续性发展。
3.整合现有资源,开拓服务项目
现今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建设当中服务资源相当紧缺,如果不能将服务资源有效整合使用,必然会造成不可避免的经济损失,同时也会导致无法提供完善的养老服务,使老年人身心得不到满足。所以,就这一
问题来说,我们有必要制定出相应措施,有效整合资源利用率,解决服务资源紧缺问题。我们要通过不断地调研,整合各项资源,更新服务上的漏洞、缺点,为老年人提供最好的服务,使老年人感到安心、幸福,实现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建设的可持续性发展。
4.建设高技术、高素质的居家养老服务团队
机构养老
拥有一支技术强、素质高的服务队伍,是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建设工作的重中之重。想要将居家养老服务做强做大,就必须提升居家养老服务照护人员的专业技术以及职业素养。政府可以通过开办养老福祉相关专业,给予开办养老管理、老年福祉以及老年康复等专业的高等院校和专科院校扶持政策。其次,创办专业的培训机构,组织定期地培训与进修。同时在确保其是否掌握专业知识和实际技术的情况下,大量引导更多的相关技术人才加入到养老服务产业的队伍中。
五、小结
在政治、经济、文化和技术环境的支持下,我国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建设得到迅速发展。在应对老龄化问题上,建立一个由个人、家庭、社会和政府共同组成的养老保障体系,确立以家庭养老为基础,机构养老为补充,社区养老服务为依托的全方位居家养老服务体系是至关重要的。通过完善我国居家养老服务模式的建设,满足大多数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使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建设成为我国养老服务业的“领军产业”,在解决人口老龄化趋势问题的同时,营造一个满足民众需求意愿的居家养老服务模式。
参考文献:
[1]全国老龄委办公室[C]2008-01-29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2008-02-22
[2]冯文娟.当前中国居家养老方式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9(2)
[3]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全国老龄委办公室和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意见的通知[R]2006(6号)中央政府门户网站:www.gov.cn.2006-02-17
[4]王瑞华.家庭养老、机构养老与社区养老的比较分析[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68-70
[5]赵志强.河北农村互助养老模式分析[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2(441):68-69
热点关注
总第868期
173
--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