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养老行业的分析研究报告(2021年整理)
1.4 支持政策不断出台,养老产业迎来发展新契机    5
1.5 国外养老体系介绍    9
4.养老服务行业的挑战与发展趋势    29

1 中国养老行业概述
1.1中国养老产业分类
根据国家统计局颁布的《养老产业统计分类(2020)》(国家统计局令30号)对养老产业的定义,养老产业是以保障和改善老年人生活、健康、安全以及参与社会发展,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安等为目的,为社会公众提供各种养老及相关产品(货物和服务)的生产活动集合。
养老产业范围确定为:养老照护服务,老年医疗卫生服务,老年健康促进与社会参与,老年社会保障,养老教育培训和人力资源服务,养老金融服务,养老科技和智慧养老服务,养老公共
管理,其他养老服务,老年用品及相关产品制造,老年用品及相关产品销售和租赁,养老设施建设等12个大类。
从养老产业链来看,主要涉及养老住宅及服务提供者、消费者和养老资金来源三个层面,所涉及机构包括政府、地产公司、养老服务机构、保险机构、其他投资者和养老人。
                                                       
1.2 中国主要养老模式
  根据养老场所和服务形式的不同,大致可将现有养老模式分三类,包括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
居家养老:指以家庭为核心,老人与成年子女等家庭成员共同生活,或独自居住在家养老。该模式因成本更低、老人对环境更熟悉、家人可陪伴时间较长,是大多数老年人养老的主要选择,也符合中国以孝为先的传统家庭文化。
社区养老:指依托社区公共资源和服务设施,或引入专业养老机构服务,如社区老年食堂、
日间照料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让老年人在所生活的社区范围内,即可快速、便捷地获得相应生活服务。对生活自理能力相对较弱或子女不在身边的老人来说,社区养老是居家养老的有力补充。
机构养老:主要指以养老院、康养中心、托老所、老年公寓等,专业化养老
机构为主体的养老模式。该模式可将老年人集中起来,提供居住、就餐、医疗、娱乐等全方位服务,但需要的建设成本和资源投入较高,适用失能或失智程度较高,而家人无力照顾的老人体。 
表 1 三种养老模式对比
养老模式
发生场所
主要特点
类型
居家养老
老人或子女家中
成本较低,老人无需更改住所,家人可陪伴时间较长
、远程监控
社区养老
家庭附近社区
依托社区公共资源和服务设施,老人对所处环境更熟悉,更具亲切感
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包括日间照料中心、养老驿站、托老所等综合功能较强的机构,以及专门围绕老人用餐、医疗等需求设置的老年食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老年活动中心
机构养老
专业化养老机构
成本较高,老人需更改住所,服务内容较为全面、丰富
养老机构可分为保障型、普通型和高端型
三种养老模式中,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
随着养老服务行业逐步放开,政府已基本确立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的养老服务体系基本框架。上海、北京等地方政府,也由此陆续提出了“9073”或“9064”模式,即90%的老年人居家养老,7%或6%的老人依托社区养老,剩余3%或4%的老人在机构养老。
直到目前,因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均依托老人熟悉的生活环境,且社区养老服务机构也多开展面向居家老人的,两种养老模式逐渐呈现融合之势。在2017年国务院发布的《“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中,“居家社区养老服务”已被作为整体提出,成为2017年-2020年老年事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与“9073”等模式相对应,有专家提出“9802”模式,进一步强化居家社区养老在养老服务体系中的基础性位置。
无论“9073”或是“9802”,前述模式的基本设计思路,都与老人体的构成,以及三种养老模式的特点相关。全国近2.5亿60周岁以上老人中,近90%的老人年龄在80岁以下,这意味着绝大多数老人具备基本自理生活能力,可在家养老。而需要入住养老机构的半失能失能老人,其在老人体中所占比例相对较小。
1.3 中国养老需求升级
1.3.1 中国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
联合国老龄化标准:60岁以上人口比例达10%或65岁以上人口比例达7%,该地区可视为进入老龄化社会。 
中国已经处于老龄化社会:截至2018年底,我国60周岁及以上的老龄人口数达到2.49亿,占总人口比重的17.9%,其中65周岁及以上老龄人口数达到1.67亿,占总人口比重的11.9%。根据世界卫生组织预测,到2050年,中国将有35%的人口超过60岁,成为世界上老龄化最严重的国家。
当前老龄人口增速远超总人口增速2018年我国65岁以上人口增速为5.2%,较2017年增长了约827万人。而总人口在2018年增速仅为0.38%,较2017年下降 0.15 个百分点 , 同年出生率仅为10.94‰,较2017年下降1.49个千分点。1999年至2018年我国65岁以上人口的平均增速达到3.5%,同期我国口增速仅为0.56%,老龄人口比重持续增加。
未来抚养比将超过世界平均水平根据联合国2017年的测算,我国60岁以
上人口将在2055年左右达到最高峰,预计约5.07亿人,而同期劳动人口数量将
不断下降,预计2055年25-64岁人口约7.3亿人,青壮年工作年龄段人口数量下降速度将超过老龄人口增长速度,2035年前后抚养比将超过世界平均水平。
1.3.2“富人养老”成养老产业最大红利
首批中产体推动中高端养老消费。首批中产阶级指改革开放后通过自身努力拥有财富积累的体。这一体目前主要集中在50岁至65岁年龄段,具有较强的消费能力和消费需求,富人变老将推动养老产业朝着中高端方向变革。
根据中国建设银行与波士顿咨询公司开展的私人银行客户调查,样本中近半数高净值客户已迈过50岁门槛,“富人养老”脚步渐行渐近。养老需求总量增长叠加富人养老,我国养老产业潜在市场需求可观。根据中国社科院2016年发布的《中国养老产业发展白皮书》预计,至2030年中国养老产业规模有望达到13万亿元。
     
1.4 支持政策不断出台,养老产业迎来发展新契机
1.中国养老政策发展阶段
改革阶段(2000-2011)。养老产业投资主体多元化、服务对象公众化、服务形式多样化;养老服务扩大到医疗、家政、文娱、老年教育等领域。
发展阶段(2012-2018)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养老产业,大力推进居家养老,出现医养结合、以房养老、智慧养老新模式
机构养老
新阶段(2019.04-)持续完善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确保到2022年在保障人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的基础上有效满足老年人多样化、多层次养老服务需求,老年人及其子女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提高。
2.顶层设计逐渐完善,放开养老服务市场大势所趋
随着老龄化趋势加剧,养老成为政府顶层设计重要议题。从2013年至今,政府已基本确定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的养老服务体系,并支持社会资本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
2018年,我国养老事业进入稳步发展阶段,国家高端重视养老体系发展,养老服务体系进一
步完善,整体服务质量逐步提升。2019以来,养老机构设立许可取消进入法治化轨道,个人所得税赡养老人专项附加扣除政策落地,政府正加快推动养老事业和产业全局发展。
3.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政府共发起185个养老服务PPP项目
    由于养老带有公共福利性质,PPP模式是政府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养老事业的主要方式之一。根据2015年国务院批转的《关于在公共服务领域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的指导意见》,PPP模式指政府采取竞争性方式,择优选择具有投资和运营管理能力的社会资本,双方按照平等协商原则订立合同,明确权责关系,由社会资本提供服务,政府依据公共服务绩效评价结果,向社会资本支付相应对价,保证社会资本获得收益。截至2019年3月11日,财政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中心公布的养老PPP项目共185个,其中107个处执行阶段,78个处识别阶段。2015年是养老PPP项目设立的高峰,之后许多项目逐渐落地。2018年未有新项目设立。从项目金额来看,大多数项目投资额处于1-10亿元范围内。
4.强调“医养结合”,推进长期护理保险试点
除放开养老服务市场外,近年来养老相关政策还强调推进“医养结合”,以及长期照护险试点。
“医养结合”是指将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有机融合,以满足老人的医疗健康需求,具体形式包括医疗机构进驻养老机构,养老机构内设医疗室,或社区医疗卫生机构与老年人签约等。而长期护理保险试点着重解决失能人员的保障问题,以进一步完善老年人的社会保障体系,让失去自理生活能力的老人能够获得相应的养老服务。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