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开 题 报 告
题 目 X市养老机构老年人服务需求及满意度的调查研究
一、 论文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1)背景
目前,我国城乡空巢家庭超过50%,农村留守老人占农村老年人口的37%,城乡家庭养老条件明显缺失。加快发展社会养老服务事业,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势在必行。“优先发展社会养老服务”被写入“十二五”规划建议,成为31个专项规划之一。
这是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首次进入国家五年规划。据了解,从90年代开始,中国政府就着手于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但“十年起步,起步十年”,始终没有大的发展。 十二五规划建议中这样提到:“实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完善实施城镇职工和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实现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这一政策如何落地生根,形成中国特的养老制度,建立适合国情的养老基本模式,已是刻不容缓的事情。
根据联合国标准,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总人口的10%,或65岁以上的人口达总人口7%,即是“老龄化社会”。1999年年底,中国即步入老龄化社会。截至2009年底,中国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达到1.67亿人,约占总人口的12.5%;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1.13亿人,约占总人口的8.5%。
过去以农村为主的经济,以及强大的传统家庭观念,弥补了中国社会化养老体系的不足,养老问题尚未凸显。而当前在城市化的大潮下,人口流动、家庭小型化都冲击了家庭旧有的代际抚育功能;与此同时,大量高龄失能老人出现,传统家庭也难以承担起专业护理的任务。
由于传统家庭观念的束缚,中国养老服务事业的发展远远落后于社会的发展。当前,全国失能老人已达940万人,部分失能老人约为1894万人。而无论是专业的养老护理机构,还是护理人员队伍,都存有巨大的缺口。
2020年到2050年,中国将进入加速老年化阶段,人口红利将逐步转为“老龄化负担”。“十二五”将是为这一切做好准备的关键时期,这期间我国将基本建立起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资金保障与服务提供相匹配,无偿、低偿和有偿服务相结合,
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公众互助,具有中国特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
(二)意义
第一、机构养老是我国养老体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养老是一个连续、动态、综合的过程,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单一的养老方式难以解决所有的养老问题。机构养老是经济发展和专业化分工协作的产物,它能减轻青年人、老年人的压力和负担,缓解家务劳动所带来的矛盾,使老人得到较为集中的照顾和有秩序的生活;同时老人在养老机构中有同辈体的交流,从心理上建立了另一种社会支持网络,对老人的身体状况等方面很有帮助。养老总的趋势是要回归家庭、回归社区的,但具体到某个老人而言,应依据老人的身体健康状况、生活自理能力和家庭人力资源以及目前社会所能提供的养老资源等实际情况而定。作为社会养老的一种主要形式,机构养老方式在我国目前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和家庭人口结构日趋小型化等条件下是不能取代的,相反在经济发展不平衡、老龄化趋势加剧的情况下,国家有必要鼓励通过社会力量来发展养老事业,解决部分特殊人的养老问题,这也是我国人口老龄化发展面临的一个必然趋势。
第二、机构养老是解决部分特殊人养老问题所必需的。当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持续地因
生理的老化、残障而损害了独立的生活能力时,他们就需要健康照顾、个人照顾或其他支持性的服务。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进步,人们越来越重视生命的质量,不仅希望优生优育,希望健康、长寿,也期望临终阶段能够得到最大的舒适、安宁和尊严。而长期、专业、有效的护理照顾对于家庭养老和社区养老来说是不足的,机构养老是对老年人保持持续性照顾非常重要的环节。目前我国入住养老机构大多是身体有病、生活难以自理或需要特别帮助的老人。由此,养老机构成为许多老年人生活不能自理或难以自理的情况下选择的场所。
(三)机构养老发展所存在问题
目前,我国养老机构的发展远远不能适应老龄化的需要,机构养老服务的总体供求之间呈现严重失衡的状态,严重地制约了机构养老事业的快速发展。具体所存在的不足主要表现的一下几个方面:
1、 认识不足,观念滞后
据统计各国选择机构养老的老年人占老年人总数(60岁以上)的比例,英国为4.5%,美国为3.7%,瑞典为4.8%,菲律宾为7%,泰国为13%,印度尼西亚为16%,中国为1.5%。选择机
构养老的人数占我国老年人总数的比例相当小。社会学家费孝通教授认为,“‘养儿防老’是均衡社会成员世代间取予的中国传统模式”,同时我国有着几千年来根深蒂固的“天伦之乐”及“反哺”等理念习俗。其次,我国养老机构一般都坐落在城郊结合部或较偏远地区,而老人远离自己生活多年的街区,平时就难以与亲朋见面,心理上容易产生被家人和社会冷落的孤独感和忧伤感。(李翌萱,2009)
随着家庭养老功能的外移,社会养老已是大势所趋,传统的养老方式和观念也应该同步向社会养老转变,然而目前很多老人观念上还没有转变,还不能接受进养老服务机构养老。很多老人仍然持有传统“养儿防老”的观念,在他们看来,自己是有儿有女的,老了自然由儿女来养老送终,只有无儿无女的孤寡老人才需要进养老服务机构养老。并且一般的老人都坚信只有自己的亲人、儿女才会尽心尽力地照顾自己,无亲无故的人不可能尽心照顾的,哪怕你花了大价钱。因此即便是身边没有儿女或者儿女没有时间和精力来照顾自己,他们也愿意独自呆在家里,坚决不肯去养老院、敬老院。(张燕红,李芳尚,2009)
2、 供需均衡矛盾
社会福利机构在中国的发展,出现了两个非常矛盾的现象。其一,老年人和家属表示了日益
机构养老增长的对机构养老需求相对于事实上很低比例的老年人入住养老院;其二,虽然社会福利床位供给数量相对有限,但床位闲置率仍然较高。(刘红,2009)
城区条件较好的国有养老院入住率接近100%,一床难求,许多老人等待入住,等待时间长达半年至1年。而城市中一些配置较高、环境条件较好、类似宾馆的养老院,由于价格过高,又缺乏老年人所需的特殊养老服务,出现了床位闲置。同样,城区一些规模小,服务没有特,环境条件差的民办养老院因对老年人和家属没有吸引力,出现了 15%~40%的床位闲置,一些民办养老院的空置率甚至达到50%。(潘金洪,2010)
3、 服务和设施不尽完善
有的养老服务方式较单一、服务内容简单、养老设施规模小、专业分工程度低 ,为老服务的层次较低。目前市区街道敬老院规模都较小,这不仅增加了经营的单位成本,也给人员配置和其他配套服务造成一定的困难。(陈雪萍,章冬瑛,倪荣,杨立江,杨佳琦,2008)
而且,多数养老机构缺少必要的设施,比如医疗方面缺少必要的医疗条件,而多数老人也难以在少数有医疗条件的养老机构就医。除市福利院和医院所办的养老机构外,多数养老院没
有正常的检验、设备,甚至没有医护人员,以致老人生了病,家属仍然需要请假带他们去医院。(韩光武,2008)然而医疗卫生是每一个入院老人最希望的条件,也是目前养老机构发展最快的指标之一 有好的医疗条件就意味着在目前的养老市场有巨大的竞争能力。但是由于医疗本身的昂贵性,大部分养老机构依然不能配备此条件。(刘建民,2010)
此外,经过改造、扩建的一些养老机构,虽然设施条件、环境、医疗、护理较好,甚至还比较超前,但提供的服务对象并不是最需要帮助的人,变成了休闲、度假的场所,而最需要关照的高龄老人,则有可能被拒之门外。(尚振坤,2008)
4、 管理模式落后
绝大多数养老机构以“养”为主,仅满足于让老年人吃好住好,而康复、医学护理、精神慰藉等服务项目很少,甚至是空白。即使条件好的养老机构有相应的服务项目,其技术含量也很低。进一步说,养老机构在制定发展标准时,过分强调了硬件设施,如环境优美、器械齐备、居住安全等,而忽视了按照具体的服务对象制定不同的指标。因此,造成了养老机构的“医疗服务模式”,而不是现代社会所强调的“以人为本”的“社会工作服务模式”,使得机构提供的服务主要集中在最基本的生活照顾与护理方面,而缺乏对老人个性化、特殊精神和心理
需求的认识和服务。(牟羡,2009)
5、社会关注不够,政策扶持不多
随着老龄社会的到来,社会上许多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都看好社会养老这个大有作为的市场,有投资老年公寓的愿望。作为社会福利事业,老年公寓不能收费太高,但又必须保证有一定的收益,才能正常运转。因此,一些投资者都希望各级政府根据国家规定尽快落实优惠政策。但由于没有具体的配套政策,尤其缺少一些明确的扶持社会福利事业的优惠政策,从而影响了投资者的积极性,大多只是等待观望,个别办起来了,也是苦苦硬撑,没有发展后劲,难以形成规模。(李常君,2009)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