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苏州大学社会学院社会工作系应超凡
社会工作介入居家养老服务的国内外研究综述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进步、医疗卫生条件的逐渐改善,中国人民的人均寿命渐渐提高,从而导致了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剧。这势必会给老年人及其家庭,甚至整个社会带来一系列的新问题,而养老问题就是其中之一。近年来,由于家庭养老功能的日趋弱化和机构养老无法满足老年人口日益增长的需求,结合家庭养老与机构养老优势的社区居家养老应运而生,并成为我国养老服务的一种趋势。本文对国内外居家养老及其社会工作介入的研究进行文献综述,分析了居家养老的背景、概念、养老方式、具体措施及社工介入方法。
【关键词】居家养老;社会工作
机构养老府申请并领取相应等级的“照护保险证”。
国外有关社区照料服务需求内容的
研究有:医疗健康方面,M.Barrow(1999)
在美国跟踪老年人健康状况的研究调查
中发现,大约60%的老年人需要别人帮
助其操持家务,近半数老年人的日常自理
能力存在问题;日常照料方面,Ikuko
Gom(i 2007)发现社区中有40%的老年人
有各方面的照料服务需求,比如做饭、吃
饭、洗澡、穿衣等;除去健康需求和照料需
求,老年人的经济需求也是不容忽视的,
Bettina Mei now(2006)认为收入也是老
年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的重要影响因素。
对于社会工作者介入社区服务中应
担任的角问题,英国学者贝克尔认为可
以分为直接服务角、间接服务角与合
并服务角三大类;而阿诺德·古林则认
为社区工作者需要体现三种角,即促成
者、计划者、倡导者。
二、国内学者的相关研究
众所周知,香港是个老龄社会。1997
年香港回归之后,特区政府便确立了“老
有所养,老有所属,老有所为”的安居服务
宗旨。2000 年,又强调必须为体弱的老
年人提供妥善的居家照料服务,使老人可
以在家中安享晚年。2001 年,“改善家居
及社区照顾服务”出炉,旨在为全港18 区
体弱的老人提供一系列的家居照顾及社
区支援服务,包括护理服务及护老者支援
等。⑤此服务的对象是65 岁及以上的老
年人,针对60-64 岁的老人,如果确定其
有接受服务的需求,便可以享受该服务。
在中国内地,学者们真正全面研究
养老问题始于20 世纪80 年代,民政部号
召在全国开展社区服务,并取得了较大的
成果,这为各地居家养老服务的发展奠定
了较好的基础;⑥1987 年关于如何促进我
国城市社区服务工作开展的重要会议在
武汉召,此次会议则拉开了我国社区服务
的探索之路。对于居家养老的界定有很
多种,陈功认为居家养老(下转第236 页)一、国外学者的相关研究
居家养老服务,在国外一般称为老
年人社区照顾,最早是由英国政府在20
世纪60 年代为使老人留在社区和家庭,
鼓励家庭照顾有需要人士而采取的一种
政策措施。②此后,由于受人口老龄化的
压力、向右转的福利政策以及基督教的人
文主义精神等因素的影响③,西方发达国
家纷纷效仿这一服务,并于20 世纪80 年
代基本走向成熟。这种社区照顾实际上
包含社区内照顾和由社区照顾两种模式。
社区内照顾就是运用社区资源,在社区内
由受过训练的专业工作人员进行照顾。
根据老年人需求的不同,可以采用不同的
机构照顾方式,比如老人福利院、老人护
理院等。“由社区照顾”主要是指老年人
在家中接受来自政府、社会家人等社区内
专业、非专业的服务人员所提供的支援性
综合服务。同样,按照老年人的不同需求
可以采取以家庭为中心的家庭照料、居家
照顾和日间托管等照顾方式。
1997 年美国政府出台《平衡预算法
案》令“全面照顾老人计划”(P ACE)成为
国家医疗保障制度下的永久服务提供者⑤。
计划为老年人在家中、健康中心、医院和
护理院提供了医疗保障制度和辅助制度
的所有服务,包括:看护服务、初级医疗照
顾、护理院照顾以及预防性、恢复性和护
理性的服务。除此之外,交通、膳食、杂
物、个人照料等服务也包含在内。
与西方国家相比,日本的养老制度
更重视家庭的作用。从2000 年4 月起,
日本开始实施以德国为范本设立的照护
保险制度,目的是通过鼓励老年人脱离医
院,回归社区和家庭来减轻医疗机构的负
担。制度规定:40 岁以上的国民必须缴
纳护理保险金,在65 岁之后接受这项保
险提供的服务。老年人需要照护的程序
被分为7 等级,经过医疗机构认定后,照
护援助顾问通过与申请人进行沟通,设计
出满足其需求的照护服务项目,最后向政
按照国际传统标准,当一个地区60 岁以上人口所占比例达到或超过总人口数的10%,或者65 岁以上人口达到或超过总人口数的7%时,该地区就被视为进入老龄化社会或老年型国家。如今,人口老龄化趋势已经成为全球不可逆转的现实,中国也不例外。全国老龄办发布的《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显示:从2001 年到2100 年,我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将经历快速老龄化、加速老龄化和稳定的重度老龄化三个阶段,预计到2051 年,我国的老年人口规模将达到峰值4.37 亿。①面对“银发浪潮”的汹涌冲击,我国的养老问题也随之凸显出来。一方面,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走入困境。20 世纪80 年代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成功实施导致了城市“421”甚至“8421”家庭模式的产生,也给独生子女带来了经济和精力的双重压力。另一方面,机构养老面临着覆盖面太窄、财政负担过重和设施落后三大问题,完全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老年人口及其需求。因此,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养老经验和结合我国国情产生的居家养老模式就成为了应对我国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养老困境的重要途径,不仅符合我国的传统文化,也有助于减轻国家的负担。
234
发展,也影响他们正常社会生活,从而造 成男性馆员职业倦怠更加严重,陷入恶性 循环“怪圈”。应对当前高校男性馆员职 业倦怠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一)强化职业观念 职业观念决定职业行为。图书馆职
业具有独特的社会价值功能,其价值属性 是“服务”,是“帮手”和“为他人作嫁衣”, 要强化当前高校男性馆员的职业观念,大 力倡导爱岗敬业和奉献精神,加强职业纪 律教育,使男性馆员对自己的职业怀有敬 畏和热爱。还要使当前高校男性馆员认 清图书馆工作价值,明确自己的角位 置,调整好心态,淡泊名利,发扬“帮手”和 奉献精神,保持良好精神状态和工作状 态,踏踏实实作好图书馆工作,在平凡岗 位上实现自身价值,领悟工作乐趣和成就 感,消除职业倦怠。
(二)提高社会地位和待遇 若使当前高校男性馆员热爱自己的 职业,并立志献身于图书馆事业,就要不 断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和待遇。要通过 各种渠道为图书馆事业发展营造良好的 社会氛围,积极向社会推介和宣传图书馆 工作的社会价值和意义,引导全社会正确
认识和对待图书馆工作,重视图书馆工 作,从而激发男性图书馆员的职业荣誉感 和价值感,使他们以积极心态和饱满热 情从事本职工作。高校师生要理解和支 持图书馆工作,尊重图书馆员。国家政 策要
向图书馆工作倾斜,例如在职称评 定政策上能适当予以倾斜,进一步提高 图书馆员待遇,保证高校图书馆员收入 不低于一般教学人员的实际收入。还要 健全图书馆法制,从根本上保障图书馆 员的地位和权利。
(三)实行合理用人和管理机制 健全图书馆职业资格准入制度,严 格把好馆员聘用关,保证图书馆员整体素 质和专业技术水平。设计多重职业发展 道路,形成有利于男性馆员成长和发展的 长效机制,使他们有更多获得成就感的机 会。加强业绩考核与评估,增强职业危机 感,提升为师生服务的热情和质量。有计 划地实行岗位轮换制度,使男性馆员熟悉 不同岗位业务,保持高度工作热情和良好 工作状态。还要实行竞争和激励机制,通 过物质和精神激励,特别是精神激励,调 动男性馆员为师生服务的积极性与主动 性,但也不能轻视约束和惩罚措施。
(四)营造积极向上文化氛围
在充分了解男性馆员的职业心理和 文化需求基础上,大力拓展图书馆文化内 涵,营造积极向上、乐于奉献、健康和谐的 文化氛围。推行在职培训及终身学习机 制,给男性馆员提供继续教育机会,让他 们参加全国各地学术研讨会,到先进图书 馆参观学习,开阔视野,拓展思路,进一步 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鼓励男性馆员从 事科研工作,满足他们施展才华的需要。 开展图书馆内业务知识学习,提高整体素 质和实际工作能力,增强凝聚力。积极开 展形式多样的文体娱乐活动,活跃和丰富 精神文化生活。
参考文献:
[1]金忠明.走出教师职业倦怠的误区[M ].上 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 蔡融. 教师职业倦怠研究 [J ]. 当代科学教 育,2006(02).
[3]张晓露.职业倦怠评价标准研究述评[J ].社 会心理学,2006(05).
[4]李超.当今图书馆员消极心理体验的实证 研究[J ].图书情报工作,2008(04).
[5]尚海永.加强图书馆文化服务职能,提升图 书馆文化竞争力[J ].办公室业务,2013(11).
(上接第 234 页)是由政府和社会依托社 区建立的专业化的服务机构,包括社区服 务中心和服务站,向老年人提供日常生活 照料服务、家政服务、医疗康复护理和精
神慰藉等定点和流动的服务。⑦
阎安认为 居家养老模式既不同于传统的家庭养老, 也不同于机构养老,而是对两者不足进行 的弥补,也可以说是对两者的结合。⑧也 有学者对居家养老开展的可行性进行了 研究,邓桂兰认为我国是在经济不发达的 情况下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即“未富先 老”,因此政府在发展养老事业时受到了 多方面因素的
制约,如物质条件不充足、 缺乏服务人员等,而居家养老则顺应了我 国的养老现状。⑨目前,我国部分大中城 市已初步形成以日间托管和为 主要形式,以日常生活照料、医疗保健、精 神慰藉、文化娱乐以及权益保护等为主要 内容的社区养老服务格局。
由上可见,居家养老不同于传统的
家庭养老概念,是被国内外许多学者所提
倡的养老方式。 国内针对居家养老服务
需求的研究
也不少。杨宗传认为老年人应得到四类 保障,即经济、医疗、生活服务和心理保
障。⑩
罗湘丽、郑冰等人研究发现身体健 康状况是影响老年人养老需求的首要因 素,而慢性病是影响老年人健康和日常生 活的主要原因。
在社会工作介入居家养老服务方面, 国内许多学者进行了研究。张秀君就提 出在介入中需要采用优势
视角,在让老年 人面对生理衰老现实的同时充分挖掘老 年人的优势资源;另外,社会工作的专业 价值观和伦理知识在居家养老服务中也 起到了不小的作用。
iroot1000610000&artieleid=4028e47d 16ee2fd 9011 71963a2690382:2007 年 12 月 17.
②石彤.中国妇女在家庭照顾角中的变迁 [J ].中国社会工作,1998.
③任炽越.城市居家养老服务发展的基本思 路[J ].社会福利,2005.
④梅陈玉婵,齐铱,徐永德.老年社会工作[M ]. 格致出版社,2009:237
⑤任炽越.城市居家养老服务发展的基本思 路[J ].社会福利,2005.
⑥陈功.我国养老方式研究[M ].北京大学出 版社.2003
⑦阎安.论社区居家养老:中国城市养老模式 的新选择[J ].科学·经济·社会,2007.
⑧邓桂兰.积极推进社区居家养老 有效应对 人口老龄化.企业家天地,2008.
⑨杨宗传.居家养老与中国养老模式仁[J ].经 济评论 ,2000.
⑩罗湘丽,曲杰,郑冰.鞍钢离休老年人慢性病 患者生活质量评价[J ].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6. 注释:
①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网站.中国人口老龄 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EB/OL 〕.www. .en/d efault/eontent/eontent.jsp? eolu mnid=
参考文献:
[1] 万江, 余涵, 吴茵.国外养老模式比较—— 以美国、丹麦、日本为例[J ].南方建筑,2013.
236 办公室业务·理论探讨
office operations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