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呐喊》自序
《呐喊》自序
教学目标
1. 了解鲁迅先生的生活经历和思想发展过程;
2. 理解写作《呐喊》的缘由和小说集命名为《呐喊》的含义;
3. 学习鲁迅严于解剖自己,努力追求真理,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伟大人格。
教学重点
了解和概括鲁迅先生的生活经历和思想发展过程。
教学难点
了解鲁迅严于解剖自己,努力追求真理,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革命精神。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本文是鲁迅先生为自己1918-1922年写的短篇小说集写的序言,记叙了作者思想发展的历程,同时也表达了作者的社会观、文艺观和创作态度。《〈呐喊〉自序》提供了一个窥视鲁迅内在世界的难得机会,一条鲁迅精神发展的明晰线索。
序言,也称导言、导论、绪言,写在著作正文前的文字,通常是该书的导读和说明,如创作意图,创作原则,过程以及与该书出版有关的事情。有自序和他序。自序一般说明自己写书的宗旨和经过。
现在请大家自读课文,看看鲁迅先生写这篇自序的目的是什么?
二、品读探究
(一)自序的开头说我在年青时候也曾做过许多梦,根据课文内容,分条说出这里所指的内容。
梦见地震是什么意思
问:这里指的是什么?为何说是呢?
明确:指作者年轻时候的理想和追求。由于这些美好的希望、理想都未能实现,所以后来回忆起来,就如同梦幻一般。
问: 年轻时的鲁迅曾做过哪些梦?
梦的产生是与作者的生活经历、思想发展密切联系、相互影响的。我们先来看文中叙述了作者怎样的生活经历,思想又是如何发展的。请对照课后【研读探究】的表格看课文,出地点并将鲁迅的生活经历与思想发展之间的关系理清。
先请一学生出文中地点:绍兴、南京、仙台、东京、北京,再请学生自读课文填写生活经历、思想发展,学生大体完成后再讨论明确具体内容。
1)绍兴侍亲疾看透世态,想走异路
问:在绍兴的四年,作者做了什么?这段生活经历,鲁迅的感受如何?
明确:几乎是每天出入于质铺和药店,并寻药引。中心事件是服侍久病的父亲,概括为
侍病父侍亲疾
看见世人的真面目……仿佛是想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求别样的人们。如何理解这几句话?我们可结合鲁迅的家庭情况。鲁迅幼时家庭经济比较宽裕,家里有四五十亩水田,并不愁生计。但十三岁那年,家庭突遭变故,祖父因科举案件下狱,继之而来的是父亲患了重病,家庭陷入困顿,只得靠典当衣服首饰来换钱给父亲治病,在侮蔑里接了钱,昔日闰土眼中的少爷遭到了别人的歧视与白眼,倍感人间的冷漠,看透世态炎凉,于是想走异路,产生了第一个梦学洋务
2)南京求新知选择学医,救民报国
在洋务学堂,鲁迅所学课程有:格致(物理、化学)、算学、地理、历史、绘图、体操,并且看到了一些生理卫生之类的书。这些知识与作者在三味书屋中所学的《四书》、《五经》中的孔孟之道相比较,都是新知识,因此在洋务学堂作者主要是探求西方新的知识,可概括为求新知
问:这些新的知识给作者的思想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明确:渐悟中医是骗子,知道西方医学能维新,于是去仙台学医,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治的病人的疾苦,促进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因此我们可概括为选择学医,救民报国
3)仙台攻医学领悟要著,弃医从文
在仙台,作者主要攻读西方医学,初中学的《藤野先生》就是对仙台学医生活的回忆,作者回忆了最使他鼓舞,最使他感激的藤野先生。学医之梦很美满。鲁迅后来为什么又动摇呢?
明确:原因是看时事画片。领悟了要著,弃医从文。
时事画片的内容是日本人杀中国人,围观的是自己的同胞,这场景使鲁迅受到极大震动,他为麻木得受人欺侮、任人宰割而不自知的同胞感到激愤和悲哀,这使鲁迅的学医之梦彻底破灭,以此为转折,树立了新的梦想,提倡文艺,开始了新的人生,去东京,进行最初的文学活动。
4电工的基础知识)东京搞文艺悲哀寂寞,深刻反省
在东京,鲁迅为搞文艺从事了许多工作,文中主要叙述了办杂志《新生》。《新生》的结局如何?(并未出版)
《新生》的失败,给鲁迅以沉重的打击,请同学们从课文中出表示他那时心情的词语:悲哀、寂寞,并且进行了深刻的反省,看见自己决不是一个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英雄
问:鲁迅为什么感到如置身毫无边际的荒原的悲哀?
明确:客观原因:国民精神麻木,众不觉悟,对于呐喊,既非赞同,也不反对。主观原因:对自己寄托希望过高,认为自己是英雄,思想不切实际,青年人特有的狂热病。满怀信心,满怀希望地办杂志,一旦希望破灭,那失望也是很深,很痛苦的。为了驱散这种痛苦与寂寞,鲁迅采用了种种麻醉法,沉入于国民中,回到古代去,于是去了北京S会馆抄古碑。
5)北抄古碑——苦闷沉默,思索追寻
抄古碑并没有奏功(从似乎一词可看出),从院子里有缢死过一个女人的槐树和槐蚕是每每冰冷地落在头颈上,可以看出当时居住的环境是冷静、寂寞的。客中少有人来,生
命在暗暗消去,可见鲁迅没有了先前的慷慨激昂,保持了沉默,这也是我唯一的愿望是一种自嘲,实际上是不愿如此沉默,可又不得不如此的无可奈何的苦闷。这种苦闷实际是奋斗者不到变革现实途径时产生的彷徨,这种沉默实际上是暴风雨来临前的酝酿,沉默苦闷并非理想破灭后的绝望,而是仍在苦苦思索追寻着国家和社会的前途和出路。
6)北京应索稿看到希望,作文呐喊
鲁迅在《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曾说:沉默呵,沉默!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金心异的索稿,结束了鲁迅沉默的抄古碑的生活。
文中有金心异与鲁迅争论铁屋子能否被摧毁的一段对话。在假如一间铁屋子的对话中,用了许多比喻来揭示思想观点。请具体说明铁屋子熟睡的人们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各比喻什么?
提示:铁屋子比喻辛亥革命后依旧黑暗的旧中国。熟睡的人们比喻受封建思想毒害的精神麻木的国民。大嚷起来,惊起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佳能打印机无法打印比喻用宣传的力量使较为明白的一些人认识处境的险恶。
鲁迅:铁屋子万难破毁,即使大嚷起来惊起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也无济于事。金心异:既然有人起来,就有可能破毁。从中我们可以了解鲁迅最初的社会观,把黑暗的旧社会估计得过于强大,对社会认识很深刻,但同时也体现了他思想的弱点:对众力量估计不足。争论的结果是鲁迅否定了自己最初的看法,看到了希望,于是振笔呐喊。
通过分析,我们得出结论:先前的思想发展是形成《呐喊》的深厚的思想基础,而金心异的来访则是写作《呐喊》的直接契机。
(二)分析作者的三个好梦
从作者的生活经历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年青时的梦想共有三个(好梦),一个是通过学洋务来就国,即洋务救国梦;一个是通过学医来拯救像他父亲一样的病人,并在战争时去当军医,即学医救国梦;第三是想通过文艺来唤醒麻木的国民,即文艺救国梦。从作者的梦想中我们可以看出,一直贯穿在作者梦想中的是他那一颗救国救民的热心,作者这种忧国忧民的思想我们应当很好地体会。
第一个梦是第二个梦的前提和基础,并随着第二个梦的破灭而破灭,前两个梦的破灭又是第三个梦产生的原因。
上海什么时候可以摘星
三大梦想的破灭使作者陷入了无边的寂寞中,如何理解作者的这种寂寞呢?
作者的这种寂寞并非真的无聊,也不是无事可做,而是一种不特没有人来赞同,也还没有人来反对的孤独,是爱国者报国无门的忧愁,是先行者曲高和寡的悲哀,更是思想者穷天究地的反省。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这种寂寞是作者对黑暗统治的反抗,对麻木国民的当头棒喝。在寂寞中作者深刻反省,从而克服了对自己寄望过高、思想不切实际的青年人特有的狂热病,为他以后团结众人,从事的战斗奠定了基础。
金心异的来访使寂寞中作者看到希望,于是开始振笔呐喊。
(三)分析小说集命名为《呐喊》的含义
其含义有二:一是为唤醒精神麻木、熟睡的人们起来抗争,而发出战斗呼喊;一是为慰藉战友,使之不惮于前驱的呐喊助阵。
最经典的qq签名
三、小结升华
从作者好梦、寂寞、呐喊的经历中我们不难发现他的忧国忧民的思想一直没有改变。作者
的《自小像》中的一句话可以鲜明地体现作者的思想:服饰搭配我以我血荐轩辕。《自题小像》表达了鲁迅强烈的爱国之情和报国之志。鲁迅弃医从文确立了他一生的奋斗目标,其源概出于我以我血荐轩辕所表露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我以我血荐轩辕是《自题小像》诗的爱国主义感情的升华,也是青年鲁迅鸿鹊之志的写照,更是鲁迅先生矢志不渝、毕生实践的人生格言。
这两节课,我们通过概括鲁迅先生的生活经历,抓住文中的重要语句,筛选信息,揣摩语言,重点分析了作者写作《呐喊》小说的缘由和小说集命名为呐喊的原因,在分析中我们又清楚地看到了鲁迅先生的思想发展历程和先生严于解剖自己、努力追求真理、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革命精神,这是我们当代青年应该认真学习的。
四、布置作业
1. 由鲁迅回忆自己的梦的产生、对梦的执著,你能不能谈谈你的梦,有什么梦?怎样形成的?如何为梦的实现而奋斗?请以我的梦,写一篇600字左右的作文
2. 分析作者的寂寞,以闪光的寂寞’写一篇读后感。
五、相关资料
时代背景
1. 自战争以来,中国封建社会已经走向崩溃,屡受列强的侵略而无力抵抗。但是几千年封建传统思想的惯性,使中国社会各阶层不能正视现实,不能接受西方现代文明的优势地位,不愿从思想、文化等精神方面反省中国。
2. 中国漫长的封建统治,使国民在精神上受到极大的压抑和毒害,造成民众的愚昧、麻木和冷漠。
3. 中国近代的改革,一直都是不彻底的,这使许多先驱者感到失望甚至绝望,于是沉沦下去,有些人逃避现实,在辉煌的古代盛世寻求安慰,有些人沉湎于声犬马中麻醉自己,甚至走向了反动。虽然变革总是受到挫折,但是还有许多人在奋斗。越来越多的人像鲁迅一样,认识到思想救国才是根治中国现状的良药。他们纷纷从西方现代思想中寻药方。于是出现了“新文化运动。写作《呐喊》这一时期,正值“五四新文化运动高峰,经历了对中国长期深刻观察和思考的鲁迅,“多取材于病态社会中不幸的人们,意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鲁迅《自题小像》
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灵台:(书面语)心灵。神矢,爱神的箭。风雨如磐〔风雨如磐(pán)〕比喻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反动统治,给中国造成深重的灾难。磐,扁而厚的大石头。故园:祖国。寄意寒星,是说作者当时远在国外,想通过天上的寒星来寄托自己对祖国的怀念。荃不察〔荃不察〕出自屈原《离骚》:“荃不察余之衷情兮。荃,一种香草,屈原将它比喻国君。察,体察。荐:献,进献祭品。轩辕:黄帝,上古帝王,中华民族的始祖,代指中华民族。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