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暗算》观后感
电视剧《暗算》观后感
  电视剧《暗算》改编自麦家同名小说,由柳云龙、陈数、王宝强、高明等领衔主演,柳云龙执导的谍战类电视剧。以下是为大家推荐的关于一些电视剧《暗算》观后感,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电视剧《暗算》观后感1
  有人说《暗算》是最好的革命历史电视剧,除了小时候看的《冰山上的来客》。我倒没这样想,毕竟这段生活是我们不熟悉的(《暗算》三部曲:《听风》,即无线电侦听者;《看风》,即密码破译的人;《捕风》,即我党地下工作者)。我是从一个电影人的角度,国产电视剧能达到这样的制作水平和态度,让我感到意外,也意识到国产影视成为一种产业的条件已经具备了。
  我最喜欢《听风》,讲安在天和瞎子阿炳寻敌台的故事,特别电影化;《捕风》更戏剧化,这一段是原来小说里没有的,讲安在天的父亲钱之江以自己的死亡送出情报。总之,《暗算》具有神秘性、特殊才能、悬念、可看性,给人的兴奋点很多,而且制作加分。
  以前我们老把意义赋予一部作品,习惯于用一个主题来概括,对于《暗算》,我倾向于见仁见智。有人认为它拍得很真实,突破了革命题材好人坏人的脸谱化,每张脸都很有个性,尤其是安在天成了很多人的偶像。有人说它有国家主题,跟“和平崛起”时势合拍,《暗算》激励人们为国家再次献身。有人说它反映了爱情与信念的冲突,数学家黄依依因为爱情进了“保密单位”,却没能破译自己的爱情密码。
  我认为,当你生在一个文化和环境里,爱民族爱国家是一个人的自然属性,《暗算》抛开了以往单一的意识形态的价值观念道德观念,从人的角度,拍出了每个人的责任、义务和感情。不管做安全工作还是卖菜的,一个人重要的是能够把自己的责任、义务弄清楚,爱国体现在你把每一件具体的事做好,顶天立地,而不在乎大事小事。当这三者搅和在一起――丈夫的责任、工作的义务、男人和女人的感情,就构成了冲突,所以贴近大多数人,并且感动人。可惜现在人多的是欲望,没有义务,责任就是让自己的欲望最大最好。
  《暗算》本身是个隐喻:破译生命的密码。它也讲了天才与不幸的关系,一人偶然地改变世界,是普遍的生命体验。或者像德国电影《窃听风暴》,以一个间谍讲个人的道德和义务,以及伟大。反正要各得其所,不要主题先行,否则就把复杂、丰富的人生单一化了,索然无味。
  虽然每部都有人死亡,但《暗算》并非悲剧,它从哲学上来理解人生和人的生存状态。以前我们说工作着是美丽的,当一个人有信仰、有责任去做一件事的时候,也是美丽的,生命和什么关联的时候,无论付出和延长,也是美丽的。
  电视剧《暗算》观后感2
  对于当代中国文坛来说,麦家的写作无疑属于独特的路数。这个人的存在已经变得不可忽视,他那么顽强、绝对而倔强。他的写作诡秘、幽暗、神奇,深不可测,到处潜伏着玄机,让人透不过气来。阅读他的作品,就像是被引诱到一个偏僻的山谷,而黑暗开始降临。阅读没有退路,只有在黑暗中摸索。那真是孤苦伶仃的阅读,无助的阅读,就像他的写作一样;当然,也是极其富有刺激性的阅读,这是一种关于阅读的阅读,也是关于写作的写作。
  在麦家近期出版的《暗算》的前面几页处,他这样写道:“7”是个奇怪的数字,它的气质也许是黑的。黑肯定不是个美丽的颜,但肯定也不是世俗之。它是一种沉重,一种隐秘,一种冲击,一种气愤,一种独立,一种神秘,一种玄想。
偶像电视剧  关于“7”的所有设想,可以看成是麦家关于写作的设想,小说中的那个叙述人“我”就是一个
戴着墨镜的人。麦家就是一个戴着墨镜写作的人。由此就不难理解,这部小说的第一个主角就是“阿炳”。只有阿炳面对的黑暗,他带来的黑暗给麦家的写作提供了家园。隐秘、秘密、解密、暗算、秘谋、告密等等,这些都是黑暗中的行为,也都是本质性的写作,所有的本质性的写作都是黑暗的写作,都在黑暗中或关于黑暗的写作。写作就是沉入黑暗,在黑暗中发光;绝对的写作就是绝对的黑暗,就是绝对之光。
  麦家以《解密》令文坛刮目相看,他的出现就像一片阴影,投在亮丽的文坛上,多少有些令人惊慌。事实上,麦家写作多年,他的写作姿势显然是潜伏式的,是一种秘谋,是对写作的宣誓。《解密》就这样出现了,令人措手不及。那是一个关于701单位解密码的故事,很吸引人,像是侦探小说、间谍小说、恐怖小说的变种,一种新型而独特的种属,或者说一种四不像的写作怪物。令人惊惧的阅读效果,把人们引向一个未知的黑暗的领域。在山里头,在黑屋子,一人在截听敌方的.电码,这是所有战争中最紧张最具有突变性的经典场面。麦家就把书写对准这个场面,他探究的是一个领域,一个黑暗的领域。《解密》有一个漫长的故事,随后突然进入幽暗处,故事被秘密所牵引,进入到无法洞见的深度。这种状态显然不是指故事表面无穷无尽的不可知状态的密电码的追踪,而是指麦家在根本上揭示出一种生存的状态,一种存在的黑暗状况。
  写作是如何进入、如何接近那种状态的?写作由此留下黑的文字。确实,麦家的故事都会有事件和结果,这是他难以摆脱世俗性的故事留下的把柄。《解密》中那本密电码的丢失,结果是人的四处寻。这些事件总是要出现的,故事也不能承受那么幽暗的存在,可以理解或者谅解。但在大多数时候,他的写作可以沉入黑暗,在铭刻那些时间,在幽暗中,写作的力不时爆出某些火花。他执拗地书写那个叫做容金珍的男人,一个解密天才。他是那样一个孤独的人,一个像死一样陷入沉思的人。他只倾听一些奇异的声音,来自遥远的不可企及的黑暗中。那个笔记本丢失了,也是黑暗中,在一辆行驶在黑暗中的列车的车厢里丢失了。
  对于容金珍来说,这是更深的黑暗的开始。他在更深的黑暗中寻那个丢失的宝物。小说是这样描写他此时的境况的:现在,容金珍正在为此深深悔恨,同时他极力想走入神秘的迷宫,到他为什么把笔记本忽视掉的谜底。开始,他为里面无穷无尽的黑暗所眩晕,但渐渐地,他适应了黑暗,黑暗又成了发现光亮的依靠。就这样,他接近了一个宝贵的思想,他想:也许正是因为我太珍视它了,把它藏得太深了,藏在我心理的心里,以致使我自己都看不见了。
  这也是对这种书写的隐喻,麦家走进了这种存在的处所,他看到了一种黑暗中的存在,那
种生命,在日复一日的解中磨损,越来越黑暗,越来越接近光亮。在很大程度上,我们确实为那种神秘兮兮的故事所吸引,它把我们引向不可知的山谷;随后我们为那种存在的生命所惊惧,那些天才,只在黑暗中发光的天才生命所惊叹。而后,对于书写,我们又能说什么呢?又能感知什么呢?存在变成了文字,一种黑的文字,文字确认了存在,又远离了存在,文字成了自己,它的铭写就是在黑暗中发光,成为灰烬。能感知到文字的魔力的,那是对书写之历史的回忆,它只能以力的方式存在,不能感知的,那就是灰烬,一种已死的文字。
  2003年,《暗算》又给我们制造了一种黑暗,这是阿炳的黑暗。在这本书中,不用说,关于阿炳的篇章是最动人的,也是最接近麦家的写作本质的。这是对黑暗的书写,是在黑暗中书写。麦家再次动用了他对故事的处理能力,在这里,“暗算”被做了双重性的处理,暗算既是指破译电码,也是指这些破译者的生活如何被暗算。坦率地说,后者的显性化的故事并不巧妙,也不特别惊人。阿炳也被命运算计了,他无法生育,他的妻子林小芳与山东大汉有了儿子,阿炳为此自杀。真是人算不如天算,阿炳如此不堪一击,比暗算更强大的是一种命运,一种文化力量。那个黄依依的故事同样如此,她在做人流时被张国庆的妻子所暗算,结果死于非命。诸如此类,这些故事都有一些显性的被“暗算”的意味。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