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确有专长综述的模板
中医确有专长综述的模板
尊敬的各位老师
我是xxx,我的整个学术思想以及用药方法,主要源自《伤寒杂病论》,但作为工科出身的我,在看待人体生理与哮喘问题这一方面,却参考了现代汽车结构的运作原理,以此作为自己独特的逻辑思维来面对患者所出现的问题。人体如发动的汽车,阳就如引擎输出的动力,阴就是汽油,我认为《伤寒杂病论》在处理外感问题时的核心就是人体如何保持自己的恒温系统。一方面,我们的生命活动需要阳气(能量)的支撑,保持心脏输出的动力不衰。同时也需要保持平衡地不能过于发热,就是需要人体有完善的散热系统。人体都散热系统有三大部分组成:皮毛散热,体液散热,血液散热。张仲景治发烧甚至哮喘也就是围绕着这三大方式进行,太阳经就是工科讲的风冷散热系统,少阳经就三焦水冷散热系统,膀胱蓄血症,太阴脾经都属于血冷系统(工业上说的油冷系统)。肾是身体水液和血液过滤的主要系统,水质差了,血质不正常就会影响心脏对能量的转化。用药方面,麻黄汤,桂枝汤就是太阳风冷系统,柴胡类的和解剂就是水冷系统,当归四逆汤一类就是解决血液系统的厥阴经。少阴肺经是控制身体散热系统的总阀,所以哮喘就围绕肺主皮毛肺主节这个定理去辨证施治。说到用药安全,
由于《伤寒杂病论》是先圣的组方,极其严谨,每一首药方其实都已经考虑到了相关证状的安全问题,只要辨证没有出错,就不会有什么安全问题。至于效果,在我的实践活动中,确实体会到古人效如桴鼓的神奇效果。
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好!
沐浴世纪春风,能走进这个考场,幸甚!
敝人之言医,不敢言“专长”。生命至高,唯履薄冰而矣。夫医者,书不读则理不明,理不明则识不精,识不精何以治病?故每思博览,祈冀前德今贤之积验以指导临床再实践。
愚幼承祖父启蒙,立志中医,因家贫辍学,与医无缘,然痴心不改,一直私淑岐黄,且于而立之年始,试诊乡里,稍有微名。曾于不惑之年自患高血压症,故遍检医书,拙拟一方自治,历半载而愈,至今未见反弹。且试之他人,亦有佳效。
处方组成:黄芪20一40克,夏枯草15克,当归、枸杞、杜仲、菊花、白术、丹参、磁石各10克,泽泻、茯苓各8克,土元、内金、地龙、仙灵脾各5克。可为汤为丸为散,间服常服。戒高盐饮食,戒烟限酒;外感期慎服。
方解:辨证虽有八纲、脏腑、六经、三焦、卫气营血之不同,然不外乎气血阴阳,大凡气宜补,血宜活,阴宜滋,阳宜助(少壮老幼当审);气、阳为生命的原动力,血、阴为生命的物质基础。虽“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与“阳非有余,真阴不足”两论存在字面上的矛盾而实质上互根互化,“阴平阳秘”是也。人身不外乎三焦,上焦宜清,中焦下焦宜温,三焦通则阴阳和,百病不生。该方以当归、黄芪、枸杞、杜仲、仙灵脾固本培元,丹参、土元活血,磁石,地龙潜镇,夏枯草、菊花清上,内金、白术健中,泽泻、茯苓淡渗利下。纵观全方,药食同源,且与现代
药理研究契合,看似“大杂烩”,而实熔补土、滋阴、温阳、攻邪于一炉。温而不燥,补而不腻,凉而不峻,利而无弊,具刑而防激,德威感召之义。
古人云“医不执方,而医必有方”,愚拙未敢执一方而遍治百病,但就其机理药理为一基本方而已。临证当加減化裁,可酌加稀莶草、旋覆花与代赭石、龙骨与牡蛎、牛膝、钩藤、乌药、香附、棱莪、乳没、水蛭、山楂、五味子、决明子之类。
中华博大,亲和信义;医海浩瀚,莫言擅专;当皓首穷经,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
后学无知,妄言悖论,还望诸位大家老师海涵。
中医医术专长综述范文3
各位老师好:
陆鸿帆,男,1983年生,父亲是一名乡村医生,他善长用中草药外敷各种疼痛和咳喘。因从小跟着父亲耳濡目染,所以对中医很感兴趣,于2002年毕业于马山卫校临床专业,毕业后开始跟父亲学习和工作,2004年开始一边跟着父亲学习临床知识,一边自学中医基础理论和中医诊断学。而后也接触了很多病例,并独治愈或改善他们的症状。近年由于父亲年迈,身体大不如前,有意自己开中医诊所挣钱养家,但所学专业不付符,让开中医诊所变得不容易,但我一直相信慢性病的调理,中医中药是不二的选择。
在不断提升自己的学习过程中结识了很多同道中人,也遇到了河南开封的张建忠医师,2011跟他学习了一年,主要是用中草药穴位贴敷咳喘病。在跟师学习的这段时间里,在老师的帮助下我阅读了《伤寒论》《黄帝内经》,让我对中医药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经过一年的临床跟师,我在咳喘病的上比以前有明显的进步,回家乡后,给村里病患中,我坚持用中草药穴位贴敷,辨证施治,不输液,不口服西药。经我调理的患者均一获得满意效果。
一般认为,穴位贴敷用于呼吸喘症源于清代《张氏医通》中的“白芥子涂法”。就是我们常说的三伏帖。方用白芥子、元胡、细辛共为末,姜汁调涂肺俞、膏肓、百劳等穴,侯三柱香足可去之,十日后复一次,共三次,病可除。
由于穴位贴敷是经皮肤给药,施于患处或相应穴位,故药物经皮入血后避免了肝脏及胃肠道首过效应,可在体内维持恒定、持久的血药浓度。因此,中草药经皮肤给药具有毒副作用少及疗效明触的特点。由《张氏医通》的“白芥子涂法”发展而来的穴位贴敷疗法己渐成熟,用于防治慢性友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及支气管哮喘病,尤其对病性虚寒,主症为喘咳者最为适宜。
《内经,素问》说:“五气所病……肺为咳喘。”肺居胸中,上通喉咙,开窍于鼻,外合皮毛,肺为娇脏,为脏腑之华盖。其经下络大肠,与大肠相表里。肺的主要生理功能有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朝百脉,主治节。它的主要病理为宣发、肃降功能失常,常见症状为咳嗽、气喘、咯痰、胸闷胸痛、鼻塞、流涕、喷嚏等。其中以咳、喘、痰为特征表现。它的病因既有外感又有内伤,病机也有虚实之分。《景岳全书一咳喘篇》说:“实喘者有邪,邪气实也;虚喘者无邪,元气虚也”,又云:“外感者治肺,内伤者治肾;在肺为实,在肾为虚。”这些论点,对临床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临床以咳嗽、咳痰为主要表现,以喘促短气,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扇动,不能平卧,口唇发绀为特征。常反复发作。
辨证首当分虚实。实者病势急,呼吸深长有余,呼出为快,气粗声高,伴有痰鸣咳嗽,脉数有力;实者当辨外感内伤,外感起病急,病程短,的有表证,内伤病程久,反复发作,天表证。虚者病势缓,呼吸短促难续,深吸为快,气怯声低,少有痰鸣咳嗽,脉象微弱或浮大中空,时轻时重,遇劳则甚;虚者应辨脏腑,肺虚者劳你后气短不足以息,喘
息较轻,自汗易感冒,肾虚者静息时亦有气喘,动则更甚,颧红,怕冷,腰膝酸软;心气、心阳衰弱时,喘息持续不己,伴有紫绀,心悸,浮肿,结代脉。
咳喘的应分清虚实邪正。实着治肺,以祛邪利气为主,区别寒热痰气的不同,分别采用温化宣肺、清化肃肺、化痰理气的方法。虚着培补摄纳,或补肺,或健脾,或补肾,阳虚则温补,阴虚则滋养。至于虚实夹杂,寒热互见,当按具体情况分清主次,权衡标本辨证施治。由于咳喘多断发于各种急慢性疾病中,应当注意积极地原发病,不能见喘治喘,见咳止咳。
实证分类为1、风寒壅肺证,主要症状为:喘息咳逆,呼吸急促,胸部胀闷痰稀薄而带白泡沫。常有头痛,发热,无汗,舌苔白滑,脉浮紧。以风寒上受,内舍于肺,邪实气壅,肺气不宣为证要;治宜宣肺散寒,代表方为麻黄汤合华盖散加减。常用药为:麻黄、紫苏温肺散寒,半夏、橘红、杏仁、苏、紫菀丶白前化痰利气。2、表寒肺热证,症状为:喘逆上气,咳而不爽,胸胀痛,息粗,鼻扇,痰稠黏;伴形寒身热,身痛烦闷,口渴,舌边红,苔薄白,脉浮数滑。证机概要为:寒邪束表,热郁于肺,肺气上逆。治宜解表清里,化痰平喘。代表方为:麻杏石甘汤加减。常用药为麻黄宣肺解表,黄芩、桑白皮、石膏清泄里热,苏子、杏仁、半夏降气化痰。3、痰热郁肺证,疾状有喘咳气涌,胸胀痛,痰黏黄成夹有血,伴有胸闷,身热出汗,口渴,小传赤涩,大便秘,舌红苔黄腻,脉滑数。证要有邪热蕴肺,蒸液成痰,痰热壅滞,肺失清肃。治宜清热化痰,宣肺平喘。以桑白皮汤加减为代表
方。常用药有桑白皮、黄芩清泄肺热,知母、贝母、瓜蒌皮、地龙等清化痰热定喘。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