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声良:从敦煌壁画看唐代青绿山水
赵声良:从敦煌壁画看唐代青绿山水中国第一座佛教寺院
作者:***
原文刊载于《故宫博物院院刊》2018年第5期
中国山水画自东晋南朝兴起,至唐代达到成熟。唐代山水画名家辈出,除了王维与李思训、李昭道父子外,吴道子、朱审、韦偃、张藻等画家都擅长于山水,并且当时的山水画多绘于寺院
壁画中。唐代丝绸之路空前繁荣,随着中国与西域诸国的频繁交往,处于丝路要冲的敦煌已成为一个佛教文化的中心,长安、洛阳的艺术风格很快就能传到敦煌,敦煌壁画的发展差不多与中原完全同步。文献中记载的长安、洛阳一带佛教寺院壁画的经变画等内容,绝大多数都能在敦煌壁画中到,说明当时敦煌壁画艺术与中原寺院壁画艺术密切相关。由于长安、洛阳等城市的唐代寺院几乎消失殆尽,寺院壁画中的山水画难以见到,敦煌壁画中大量的山水画迹就成了研究唐代山水画的重要依据。敦煌虽然没有出现完全独立的山水画,但在唐代洞窟中,画家们往往以宏大的山水场景作为经变画的背景,如初唐第332窟、盛唐第148窟的涅槃经变,盛唐第33窟、445窟的弥勒经变,盛唐第323窟的佛教史迹画等,就是以满壁的山水为背景进行布局的。盛唐第103窟、172窟、217窟、320窟等都出现了具有相对独立意义的山水画。
隋唐时代经变画的产生,意味着中国式佛教绘画的形成。经变画以一个完整的画面表现一部佛经的主题思想,重点在于表现佛国世界的景象,并在这个相对完整的“佛国世界”中表现与该经典相关的具体情节和场面。经变画体现着一种中国式的宏大空间构成,而这一构成的形成,从某种意义上说,就依赖于山水画的发展。由于山水画的高度发达促成了中国画空间理念的形成,使画家们可以把握大画面中的主体建筑以及山水环境的构建、众多人物的布局、
局部情节的展开等问题。
唐代山水画基本上是绘于墙壁的,以青绿重为主,风格华丽灿烂。中晚唐开始出现水墨山水,但并非主流。五代以后,随着宫廷画院制度的形成,壁画这种载体不再是山水画的主流,绢本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