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千年堪比蒙娜丽莎的微笑…青州龙兴寺佛教造像欣赏
跨越千年堪比蒙娜丽莎的微笑…青州龙兴寺佛教造像欣赏
中国第一座佛教寺院    菩萨头后带有一个很大的圆形头光,头光上浮雕仰瓣莲花,显示出这尊菩萨的身份和地位要比其他菩萨高。菩萨面容清秀,眉弓舒展,双目平视,鼻梁隆起,嘴角微翘,颈部微收,呈现出一派慈祥与愉悦的神态。
    青州龙兴寺出土的大批佛教造像,多数形体较大,包括北魏至北宋延续 500 年的石 玉、 陶、 铁、 木和泥造像 200
余尊,其中以北齐时期石像最多,有佛、 菩萨、 弟子、 罗汉 飞天、 供养人等多种题材。造像有浮雕 镂雕、 线刻、 贴金、
彩绘,造型生动,线条流畅,具有极高的艺术水准。为山东地区北魏至北齐时期的石佛造像提供了一批珍贵的断代标本。以北魏、东魏、北齐造像为主的佛教窖藏,位于中国北部山东省的青州市。      龙兴寺始建于北魏时期,是一处延续千余年的著名佛教寺院。窖藏坑位于寺院遗址的最北部,南北长
8.7米、东西宽6.8米,坑内有规律地埋藏有北魏、东魏、北齐至隋、唐、北宋时期的石灰石
、汉白玉、花岗岩、陶、铁、木及泥塑等各类佛教造像400余尊。其中最大的高320厘米,最小的仅高20厘米。造像雕刻技巧高超,包括浮雕、镂雕、线刻、贴金、彩绘等多种技法。龙兴寺佛教造像窖藏是迄今中国发现的、数量最多的窖藏佛教造像。龙兴寺佛教造像窖藏的发现,为研究中国佛教美术史提供了极为重要的的实物资料。青州龙兴寺窖藏佛教造像的发掘是近年来中国境内最重要的发现之一,它代表了自北魏至宋元时期中国佛教艺术的杰出成就,为研究佛教在我国的传播及雕塑、绘画艺术的发展提供了珍贵资料。经过我馆业务人员日复一日地整理、拼接、粘对,这些曾惨遭破坏的艺术珍品以崭新的姿态展现在世人面前。其中的佛像精品先后在美国、日本、德国、瑞士、英国、香港、北京、上海等地举办了精品展或大型专题展。当人们看到那些面带微笑的佛像、衣着雍容华贵的菩萨、呼之欲出的飞天、生动活泼的护法和多姿多彩的荷莲时,无不被其深深折服
                                                  这尊东魏带头光圆雕菩萨立像,右手曲肘上举;左手执一莲茎状物。头戴五尖宝冠,冠尖缀饰明珠。上身着戴披肩天衣,下身穿密褶长裙。穗状璎珞于腹前圆环下交叉,再下垂过膝转向身后。菩萨身姿俊逸,神态生动,服饰华丽而复杂,但不显丝毫零乱,艺术水平之高令人叹赞。
                        青州,地处山东半岛,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7000年前,曾经是中国古代九州之一。今天的青州,许多留存的遗迹仍在默默讲述着这座古城往昔的辉煌,青州佛像的出土又将开启哪些来自遥远历史的秘密呢?
自佛教从遥远的印度传入中国后,中国人开始了制造佛像的历史。中国早期的佛教造像制作先后受到中亚和印度的影响。青州佛教造像中年代最早的是北魏晚期的作品,数量不多,其中绝大多数是带有背屏的造像,佛像大多身材单薄、肩部低垂,是典型的中国汉人的体态。佛像面部的颧骨微微突出,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智者的形象,这样的造像风格被称为秀骨清像。不仅如此,从印度远道而来的佛只是到了中国后才穿起宽衣大袖褒衣博带的长衫。佛像上的风格是当时北方草原民族建立的王朝普遍倾向的一个缩影。
战乱与分裂没有阻断南北朝时期文化的交流,控制北方政权的草原民族开始向南方王朝的汉族文化学习,大规模的运动在北魏孝文帝时期最为活跃。青州自古就地处南北交通的要道,历史上一度从属南朝,南北文化长期在这里交汇,在佛教造像上自然响应并且主导了造像的风格。接近汉人的体态和中国传统样式的长衫,这种潇洒清秀的风格一直延续到公元六世纪上半叶的东魏时期。但当我们把目光投向公元六世纪中期以后北齐时期的佛教造像
时,第一个强烈的感觉就是,秀骨清像的造像特征完全被新的造像风格所取代。背屏式的浮雕造像几乎消失,而单体的圆雕造像,面部大多丰满圆润,和北魏造像厚重的服饰风格相比,北齐造像表现出了完全不同的审美情趣。所有造像的服饰都轻薄贴体,显露出健康优美的身段,早期从印度传入的艺术风格再次成为主流。
在青州地区出土的北齐时代的石刻拓片上,可以清晰地看出,当时胡人已经广泛地进入到青州进行经济和文化活动,与异域的交流也体现在同时期的佛教造像上。一些造像身上用浅浮雕或者彩绘的形式,清晰地勾画出了胡人的形象。另一些佛像,或是采用凸棱的方式刻出衣纹,好像打湿的衣衫紧贴身体,或是身上没有任何皱褶,肌肤的轮廓充分显现着人体的优美,在北方中原一带的同期作品中,这种造像的样式极为罕见,他们很可能就是史书文献中记载过的“曹衣出水”的样式。          它们是20世纪中国最激动人心的考古发现之一:400余尊精美的佛教造像诞生于公元五至六世纪,深埋地下得以跨越千年。这些刚刚醒来的沉睡者,为我们开启了来自遥远历史的秘密……图为弥勒三尊,背屏中间立主尊弥勒佛,主尊两侧为胁侍菩萨,背屏上方雕作捧塔、弹奏箜篌等姿态的伎乐飞天,主尊与胁侍间分别雕翔龙,翔龙口吐莲茎、莲蕾,上出莲台,莲台之上即立胁侍菩萨。
                                                            千余载的风风雨雨,特别是以“三武灭佛”为代表的大规模毁佛运动,使留存至今的北朝佛教造像大都残损严重,特别是单体造像完整者为数极少。即使是青州龙兴寺窖藏所出石佛像,绝大多数均残断成若干碎块,有些仅剩下身躯,甚至是手、腿等局部。                                                          公元一世纪前后,佛教已被来自中亚的商人和僧侣传入中国,但一直影响甚微。公元四世纪以后,随着汉族王朝的崩溃,以及孔子建立的儒学权威地位的动摇,佛教才在中国得到空前发展。北魏建国后,佛教逐渐与政治结合在一起,北魏的皇帝、皇后和一些王室贵族都是积极倡导佛教的虔诚信徒,巨大的石窟佛像因而在此时开始被大规模兴建,造像的模特据说就是皇帝本人。而在民间,佛教也成为人们在战乱与苦难中寻求解脱的诺亚方舟,各地都出现了造像热潮。南北朝时期,青州是南朝和北朝之间联系的纽带,而作为政治和文化的中心地带,青州也成为佛教石窟、佛教造像集中的地区。今天在青州市附近,还保留着几处公元六到七世纪建造的佛教石窟,他们正是佛教繁盛时期建造的。与这些石窟同时建造的,还有大量的寺院庙宇,以及庙宇中供奉着的佛像和菩萨。从龙兴寺石碑中的记载可以推断,当时的龙兴寺被称为南阳寺,是当地最重要的寺院,寺内有高高的佛塔和雄伟的佛殿,一尊高达三丈九尺的巨佛耸立在佛殿中央。在龙兴寺窖藏坑出土之前,青州及其周围地区就已经陆续出土了一些佛教造像,历史文物总数已有
1000多件,这些佛像与龙兴寺佛像所处的时代大致相同。这足以证明,当时的青州不仅是一个佛教中心,还是一个佛像制作的中心。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