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嘉庆时期贵州佛寺地理分布研究
第42卷第4期2021年4月
哈尔滨学院学报
JOURNAL OF HARBIN UNIVERSITY
Vci.02Nc.0
Ape2021
[文章编号]1004—5856(2021)04—0086—54
清嘉庆时期贵州佛寺地理分布研究
陈洁
(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民族学院,重庆402702)
[摘要]明末清初,贵川佛寺发展呈兴盛之势。至清嘉庆皇帝统治时期,国势&渐衰微,清政府处于内忧外患的双重打击之下,嘉庆皇帝及其后帝王既要处理接连不断的国内动乱,又要应对外来干扰,无暇顾及佛教的发展。贵川佛寺的发展受到来自政治、社会、统治者个人和历史传统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呈现出
分布较为广泛、分布不均、数量递减的特,点、。
[关键词]嘉庆;贵川;佛寺分布
[中图分类号]K242.3;B947[文献标识码]A doi:14.3969/j.isso.1004-5856.7021.04.021
国内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和方向对清朝的佛教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专著有曹刚华《清代佛教史籍研究》,该书以清代佛教史籍为研究文本,运用历史学、文献学、佛学等跨学科方法,对现今传世的百部清代佛教史籍进行较为系统的整理与研究,尤其是对清代佛教史籍的刊刻、流传及其在清代佛教史、古代史研究上的价值进行了重点探讨,这些研究对于研究清代佛教史乃至文化史、思想史、经济史都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另有周齐《清代佛教与政治文化》、任宣敏《中国佛教史•清代》、郭朋《明清佛教》等专著。硕士学位论文有郑州大学黄昌艳的《清代南阳府佛寺地理研究》、广西师范大学黄妍玲的《清初广东佛教寺院地理分布研究》。期刊论文有刘炳涛《清代藏传佛教立法的影响及历史启示》、仇王军《清代宁夏佛教考述》等。研究贵州佛教发展的有王路平《唐代贵州佛教述论》《论明代贵州佛教兴盛的原因》,而专门研究清代贵州佛寺的仅有王威《明清时期贵州佛教寺院初探》一文。学者们对佛教的研究涉及面广,既包括对佛教史籍的整理、佛教发展脉络的介绍,又有对佛教寺院地理分布的研究。但研究关注重点主要是佛教兴盛之地,对于位于西南边陲的贵州佛教的研究有所不足。鉴于此,笔者将重点探究清嘉庆时期贵州佛寺地理分布状况及特点,进而分析造成此分布特点的原因,以期对清嘉庆时期贵州佛寺分布状况有大致的了解。
一、相关概念的明晰
(一)嘉庆时期贵州的疆域及建制
贵州于明永乐十一年(1218)建省,清朝建立后,承袭明代的疆土和建制,仍设贵州省,初领贵阳、安顺、平越、都匀、镇远、思南、石阡、思州、铜仁、黎平十府。至嘉庆十六年,贵州省行政建制几经变化,共领贵阳、安顺、都匀、镇远、思南、石阡、思州、铜仁、黎平、大定、兴义、遵义十二府、一直隶州(平越直隶州)及松桃、普安、仁怀三直隶厅。东至湖南晃州厅界,西至云南曲靖府霑益州界,南至广西庆远府南丹州界,北至四川重庆府棊江县界,东南至广西柳州府怀远县界,西南至云南曲靖府平彝县界,东北至湖南永绥厅界,西北至云南东川府会泽县界。
(二)佛寺的概念
“寺”最初是中国古代对于政府部门办公场所的称呼,类似于后来所谓“衙门”“机构”
[收稿日期J2020-06-23
[作者简介]陈洁(1795—),女,贵川毕节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历史地理研究
第4期陈洁:清嘉庆时期贵州佛寺地理分布研究57
“办公室”之类。两汉之交,佛教从西域传入中国,因之有不少西域的僧人传法东来。皇帝便将负责外交事务的部门“鸿胪寺”用来安排接待,其后,僧人安置的地方也就称为“寺”°久而久之,佛教大盛,政府部门的办公场所不再称寺,寺便成了僧人居住、经像安置场所的专称01](P)而佛寺是佛教僧侣居住,供奉佛像、舍利,进行宗教活动的处所,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以塔为标识的具有中国传统的院落式寺院;二是石窟寺,往往依山而建;三是洞崖寺,主要分布在西南喀斯特地貌区,素有“万洞之省”的贵州尤为最多。本文研究的寺主要是以塔为标的院落式院洞。
表1清嘉庆时J
二、清嘉庆时期贵州佛寺分布状况
我国佛教于两汉之际自印度传来,经过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等朝代的发展,于明末清初呈兴盛之势。在这样的社会大背景下,贵州的佛寺发展也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明末清初,佛教在贵州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大量佛教寺院得以兴建,佛教寺院遍布黔中各地。直至清嘉庆皇帝统治时期,社会问题突出,内忧外患接踵而至,贵州佛寺的发展受到严重的影响,出现重大的转折—
—由盛转衰°为研究方便,本文依据《嘉庆重修一统志》的记载对贵州的佛寺加以统计,制成清嘉庆时期贵州佛寺分布简表(见表1)°
府、州、厅名寺院名称数量比例(%)
贵阳府大兴国寺、潮音寺、东山寺、迎恩寺、黔灵山寺、永安寺、通化寺、金山寺、阳宝山
寺、龙山寺、龙泉山寺、西山寺、万寿寺、螺拥寺、方广寺
151107
府石佛寺、圆通寺、永丰寺、大安寺、寿佛寺、崇林寺、永福寺、观音寺、列峰寺、金
铭寺
12705
都匀府观音寺、圣寿寺2106
镇远府镇江寺、龙会寺、吉祥寺、西天寺、华严寺、中峰寺、中山寺、5震寺、报恩寺、宝相
寺、月潭寺、善化寺、圆通寺、太平寺、莲花寺
151107
思南府水府寺、永安寺、雪峰寺、梅林寺、常乐寺、金仙寺、东泉寺、佛兴寺、慈化寺、铜山
寺、江头寺、西严寺、中山寺、
131202
府五峰寺、迎水寺、迎恩寺、回龙寺、北塔寺、观音寺、玉溪寺、天井寺、云山寺、中华
山寺、东陵寺
11506
州府回龙寺、孟寨寺、鳌山寺、瑞雪寺、众香寺、北山寺6407铜仁府东山寺、飞山寺、川主寺3203黎平府南泉寺、万佛寺、观音寺、回龙寺4301
大定府万寿寺、永洪寺、开元寺、南明寺、大佛寺、能仁寺、东陵寺、仁寿寺、水月寺、龙泉
寺、三圣寺、双井寺、普慧寺、开化寺、天台寺、灵峰寺
16120
府玉泉寺、兴隆寺、寿佛寺、海潮寺、普照寺、碧云寺、南峰寺、湧泉寺5602遵义府福光寺、大德护国寺、海潮寺、万寿寺、甘露寺、普明寺、宝象寺70普安直隶厅兴佛寺、东陵寺、大威寺3203仁怀直隶厅
无22
隶州护国寺、三教寺、月山寺、镇安寺、万寿寺、五云寺、回龙寺、觉黄寺、川云寺、释慈
寺、铁瓦寺、报恩寺、金山寺
131201
松桃直隶厅白云寺、广化寺2106
从表1可以看出,清嘉庆时期贵州佛寺分下特:
(一)分布较为广泛
中国第一座佛教寺院清嘉庆时期,贵州省共领贵阳、安顺、都匀、镇远、思南、石阡、思州、铜仁、黎平、大定、兴义、遵义十二府、平越直隶州和普安、仁怀、松桃三直隶厅之地。从表1可以看出,贵州佛寺分布较为广泛,除仁怀直隶厅没有佛寺外,其余各府、州、厅内均有一定数量的佛寺,佛寺遍布黔。
(二)分布不均衡
清嘉庆时期,贵州的佛寺并不是平均分布的,各个府、州、厅内佛寺分布数量差别很大。贵州西部的大
定府佛寺数量最多,约占佛寺总数的12.5%,而北部的仁怀厅佛寺数量为2,这与两地的占地面积和历来的崇佛信仰有关。另外,贵州佛寺数量大多分布在府内,思南府H 座、石阡府4座、镇远府1座、贵阳府17座、
85哈尔滨学院学报2021年
大定府2座,约占总数的54.2%°而平越直隶州佛寺13座,占比12.0%。可见,清嘉庆时期贵州佛寺集中分布在府、州中,佛寺总数为83,占比64.8%°
(三)佛寺数量有所减少
据乾隆《贵州通志》记载,在清乾隆时期贵州总为150座,而1,嘉时期贵州佛寺总数则为125座。可见,贵州佛寺数量有所减少。其中,贵阳府佛寺由28座减少到17座,遵义府佛寺由22座减少为7座,清代贵州佛寺的发展始呈衰微之势。
三、影响清嘉庆时期贵州佛寺分布的因素
清嘉庆时期,贵州佛寺的发展呈衰落之势,分布格局与明末清初差距较大,主要是受到统治者个人、政治、社会背景、交通条件、历史传统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一)统治者个人因素
清代立国之初,便确定了崇儒尊孔,以儒家思想为帝王敷治之正统、修齐治平之指导。与此同时,鉴于佛教传入中国的历史悠久,历代相因,百姓崇信,清代诸帝大多崇信佛教,保持佛法。开国之君、太祖高皇帝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对佛教相当友善,其统治期间曾颁布谕旨:“任何人不得拆毁庙宇,不得于庙院内栓系马牛,不得于庙院内便溺。有违此言,拆毁庙宇、栓系马牛者,见即执而罪之。”2347可见,太祖高皇帝虽一生戎马俊您,仍不忘兴建寺院,颁布保护寺院的政策,促进佛教的发展。太宗文皇帝爱新觉罗•皇太极对佛教有深刻领悟,尤甚其父。顺治皇帝崇信佛法,强调三教合一,一体并重。康熙皇帝推崇程朱理学,整理儒学,起初对佛教并无好感,中年以后发生重大转变,并于康熙六年(1767)敕礼部调查全国寺院及僧道数量,敕建大量寺院。雍正皇帝自号“圆明居士”“破尘居士”,自幼便博览书,深明禅学,继位伊始,便强调三教并行不悖,主张三教并重,一体尊崇。乾隆皇帝深受其父及笃行佛教的生母崇庆皇太后钮钻禄氏的影响,御极之后,继承父志,兴建寺院,保护佛教。嘉庆皇帝统治时期,虽内忧连连,外患继起,仍锄奸登善,勤求政绩。其《咏东台》诗中“佛法王道,原无异同”,⑶(P44继续重申三教并重、一体尊崇思想0由此可见,清初至嘉庆皇帝为止的几代君王,对佛教大多持三教并重、一体尊崇的看法,但乾隆皇帝后期,社会问题不断滋生,危机四伏,嘉庆皇帝虽支持佛教的发展,但内忧不断,外患连连,也无暇顾及佛教的发展,佛教发展出转,转。
(二)政治因素
清代诸帝虽多敬信佛教、恩荣法苑、优渥高僧、礼接隐遗,但与所有专制统治者一样,维护国祚、永命
无疆才是首要考量与任务。为此,有一,对院之、之出等,并
诸帝个人内心世界的需求而呈现宽松状态,反而限制严格。
清代的佛教政策有四:其一,禁止私建擅造寺院。早在入关之前,太宗文皇帝爱新觉罗•极便谕,止院。其的康熙、雍正、乾隆四帝也相继颁布过相似的谕令,但至乾隆朝,寺庙数量有增无减,禁止私建擅造寺观神祠之令,收效甚微。其后,也再未出台后续政策。其二,严禁私度及幼年出家。《大清律》对私度者的惩处较为严格,但违例私度现象,所在皆有。其三,度牒制度。其四,庙产兴学。“庙产兴学”始于清初,晚清才正式发挥成效。⑷(P7"6晚清佛教的衰落与“庙产兴学”的实施密切相关。以上四项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对清代佛教的发展起到了抑制作用。
(三)社会背景
明末清初,中原沦陷,西蜀战乱,不少僧人避乱入黔传道布教,佛寺遍布黔中各地,大量寺院得以开建。《黔南会灯录》载明季黔僧百余人,其中因战乱而入黔者就有25余人”5这些外籍僧人大多学识渊博,禅学素养深厚,著有语录及诗文,这批僧人入黔,将贵州佛教推到了鼎盛时期O[4](P91)陈垣先生在《明季滇黔佛教考》分析了明季滇黔佛教之盛的原因:"一,佛教复兴之波动也。有明中叶,佛教式微已极,万历而后,宗风复振。东南为盛,西南亦被动二,僧徒开辟之能力也。滇黔建省较后,其开辟有赖于僧徒,此节近始发觉,亦显宗教与文化之关系……三,乱之影。季,滇黔犹保冠带之俗,避地者
乐于去邠居岐,故佛教益形热闹o0[7](P0-3)加之清初官员大力捐资修建寺庙,佛教的发展越发兴盛。康熙八年(1969),平远州副霍维鼐共建东山寺上殿三楹。康熙二十九年(1299),平远州人士公建迎祥寺严-53乾隆四十年(1775)仲冬月,思州峨山寺重建时,临近的官府均捐银^®o[6](P865■644)清初经过短暂的动乱后,进入“康乾盛世”,经济、文化高度繁荣,佛教得以发展。到嘉庆四年(1779),乾隆皇帝驾崩,嘉庆皇帝亲
第4期陈洁:清嘉庆时期贵州佛寺地理分布研究52
政。面对乾隆末年危机四伏的政局,嘉庆皇帝进行一系列的整治,仍未能从根本上扭转清朝政局的颓败。加之国内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农民起义如火如荼,危机日趋凸显,嘉庆皇帝已无法顾及佛教发展,佛教发展受到重大影响。
(四)交通条件
佛教在贵州的传播发展与境内交通条件的改善有着密切的关系。交通便利之地,人口密集,佛教易于兴盛°而贵州地处云贵高原,多为喀斯特地貌,崇山峻岭,悬崖峭壁,石岩洞崖众多,素来号称“万洞之省”01]故明代谪居贵州的王阳明曾有“连峰际天兮,飞鸟不通”的感叹。历史时期贵州的交通发展较为缓慢,战国以来有道路与邻近地区相通,庄跷入滇,贯通东西大道,秦修五尺道,汉开夜郎道,自汉唐以来便属西南“苗蛮聚居”之地,唐代整修月羊舸至粤桂道路,宋代开辟买马之路,使南北干道略具规模,
但与中原联系仍感不便。自元代起,京都驿道可直通贵州,贵州播、思二州成为西南驿道所经的水陆交通枢纽,湘黔驿道、滇黔驿道、黔桂驿道均已开通。明代贵州建省,大修驿道,广建卫所,明清两代,驿道发展为以贵阳为中心的黔湘、黔滇、黔桂、黔川4条干线,省内大道通往各府、州县及乡村,并在沿线设置驿站或铺递,贵州的交通大为改观011](P1)贵州交通条件的逐步改善及交通体系的逐步完善促进了贵州佛寺的发,州于通线。
(五)历史传统
贵州地处西南边陲,自古以来即为“西南之奥区”,杂居着苗、侗、彝、布依、伤佬等众多少数民族。在佛教传入之前,其地多属巴、楚,各少数民族信奉的多是本民族固有的原始巫教。至于佛教,考诸史志,佛教传入贵州的时间、地点、分布、发展和影响皆无明确记载。直至西,开始影州,东时期,州北部地区受到四川佛教的影响。唐代牛腾在贵州大布佛教被视为佛教真正传入贵州之始。牛腾谪居贵州三年,布教之地属唐之月羊舸,清之遵义府地,今遵义余庆、瓮安之间。自牛腾布教贵州后,贵州新建了16余座佛寺°1]直至清代,州的一年的,州有着深厚的佛教信仰历史传统。
[参考文献]
[1]张伟然,顾晶霞.中国佛寺探秘[M].长春:长春出
版社,20276
[2]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
译注.满文老档[M].北京:中华书局,19926
[3]崔正森,王志超.五台山碑文选注[M].太原:北岳
文艺出版社,1966
[4]任宜敏.中国佛教史•清代[M].北京:人民出版
社,2215.
[5]释如纯辑.黔南会灯录[M].北京:商务印书
馆,19236
[2]吴道军,纳光舜,马虹.贵州佛教文化史[M].贵阳:
贵州人民出版社,22156
[7]陈垣.明季滇黔佛教考[M].北京冲华书局,19626
[8]贵州省毕节地区志编纂委员会,点校.大定府志
[M].北京冲华书局,20026
[6]岑巩县志编纂委员会.岑巩县志[M]c贵阳:贵州人
民出版社,19936
[1]王路平.论明代贵州佛教兴盛的特点[j].贵州社
会科学,1992(6)6
[11]州省纂委员会州省:通
[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56
[16]王路平6唐代贵州佛教述论[J]贵州社会科学,
1698(2)6
责任编辑:谷晓红
The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of Guizhou Buddhist Temples During rhe Reidn of Jiaqing in Qing Dynasty
CHEN Jic
(Southwest University,Chongqing406772,China)
Abstract:Al the end of Ming Dynasty an)the beginning of Qing Dynasty, the devempmenl of BuUddist temples in Guizaod was XonOsUmg.DuOng the nian of Emperos Jia/ing of the Qing Dynastn,the national powe”was geclining C xc bn C xc.The Qing eovemmenl was unUes the donUle attach of intemal an)extemal tonUms.Emperos Jiauing an)his lates emperors hab to deal with not onln the continuous domes/c tunnoil,but also the extemal inteOerenco;so they hab no time to can about the devempmenl of BuUddism.The devempmenl of BuUddist temples in Guizaod was a/ected by m/y factors;such as politics;society,inUividual mlers;histoOcal traUiPon an)so on.
Key wo C s:jmqmg;Glezaod;JistI■inllUo)of BuUddist temples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