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寺观园林
1. 寺观园林的类型划分有哪些?
寺观园林根据不同依据可以划分为多个类型。按照宗教形态可分为佛寺园林、道观园林、 伊斯兰教园林、基督教园林和天主教园林;按照地理分布可分为市井型寺观园林、山林型寺 观园林和综合型寺观园林。在选址方面,佛寺主要是相地选址或因袭旧址两种形式。
2. 简述寺观园林的起源。
佛教在东汉时由印度经西域传入中国,汉明帝派人到印度求法,并指定洛阳白马寺作为 佛经的储藏地。“寺”也由原来的官府机构名称变成了佛教建筑的专门称呼。在魏晋南北朝 时期,皇帝贵族崇尚佛教,于是出现了大量寺观,并进而出现了以寺观建筑为主体的寺观 园林。此时的寺观园林有些是坐落在城内,但更多是建造在风景秀丽的城郭近郊,建筑数 量相对较多。特别是这一时期建在郊野的寺观园林,大多选址在风景秀丽的山水之间,寺 观内外植物类型丰富,山水树木交相辉映,花鸟鱼虫悠然自得,好似世外桃源、人间仙境。中国第一座佛教寺院
3. 结合实例,谈谈隋唐时期寺观园林的发展。
唐代佛教、道教的发展达到了空前的顶峰,大量的外国宗教也盛极一时。长安城内寺观 林立,而寺观都为清修之地,因此寺观内园林也要清静雅致、注重绿化,建筑也有一定宗教 特。大的寺观一般由殿堂、寝膳、客房、园林四个功能区构成庞大的建筑。除了满足正常 的宗教活动以外,还兼有社交和公共活动的功能。寺观不仅在城市中兴建,还有 很多建在郊野和山岳风景地带,在当时形成了很多以寺观 为主题的风景名胜区。它们既是寺观宗教活动中心,又是风景游览胜地。
如:昆明圆通寺始建于唐朝南诏时代,初名补陀罗寺,坐落在圆通山南,布局严谨、对称,主体突出,是昆明最古老的佛教寺院之一。它闹中求静、以小见大,并借背后螺峰山之景,形成别具一格的水院佛寺,在中国的造园艺 术中具有独特的风格。
4. 简述宗教文化对寺观园林发展的影响。
寺观园林主要是指佛寺和道观的附属园林,包括寺观的内部庭院绿化和外部环境绿化, 也泛指那些属于为宗教信仰和意识崇拜而服务的建筑所附属的园林。宗教的世俗化使得寺 观园林得以大规模发展,也促使这一时期的寺观建筑规制相对完善。佛教发展到宋代,禅宗和净土宗两个宗派逐渐发展为主流,并结合传统的儒家学派发展 成新的儒家哲学理学。另一方面,
禅宗僧侣也日趋人文化,文人园林的趣味更广泛地渗透到 佛寺的造园活动中。此时的庙宇已经以南北中轴线为中心形成大规模有序的中 轴对称建筑组合院落,从此中国寺院的整体布局基本定型。从元代以后,我国宗教种类更多,佛教和道教则从兴盛逐渐转为衰落,但人们依旧不断 地建造寺观园林,然而此时的寺观园林多集中在山野风景区,营建中更多的是注重庭院内部 的绿化,以及寺观园林和周边自然风景的结合。
5. 结合实例,简述元明清时期北京寺观园林的发展情况。
元代以后,佛教和道教已经失去了唐宋时期蓬勃发展的势头,逐渐趋于衰落。但寺观园 林和寺观建筑仍然不断兴建,遍布全国。就北京地区而言,元朝时期,佛教和道教受到政府的保护,寺观的数量急剧增加,有庙、 寺、院、庵、宫、观共计 187 所,其中很多建置有园林。
明代自成祖迁都北京之后,北京逐渐成为北方佛教和道教中心,寺观建筑又逐年增加,佛寺尤多。永乐年间,各 类寺观共计 300 所;到了成化年间,仅京城内就达到了 636 所。寺观如此之多,可见寺观园 林之盛。 明代北京西北郊风景名胜区之所以能够在原有基础上充实扩大,进而形成比较完整的区域格 局,与大量建置寺观以及寺观园林或园林化的经营是分不
开的。
如:大承天护圣寺是当时该地区规模最大、最重要的寺院。大承天护圣寺规模宏大,内建有行宫,建筑极华丽,为元朝皇帝驻跸之所,并供奉 有元文宗皇帝及太皇太后的御容。西湖与护圣寺之间相互衬托,以寺衬湖,以湖托寺,表现了大承天护圣寺及其周边园 林的景之美丽。
清代自顺治帝定鼎关内,历康、雍、乾三朝国力日益强盛,佛教发展日渐兴盛,寺庙园林也随之发展。清代北京地区寺观园林繁荣,已远超过以往任何一朝代。清末时,北京城郊共有寺庙 133 所,此外北京地区还兴建 40 多座喇嘛庙,由此可见, 清代北京地区佛教寺庙数量之多、规模之大,亘古极今,皆无可匹敌。
如;白云观位于北京市西城区,为道教全真派的著名道观之一。建于唐开元年间,为玄宗奉圣祖玄元皇帝——老子之圣地,又叫天长观白云观面南背北,分为中、东、西三路以及后院共四个部分,其后的园林是光绪年间增建的。
6. 寺观园林的风格特点有哪些?
(1) 庄严、幽静、肃穆的空间氛围
(2)有公共园林的特质
(3)选址规模不限
(4)园林寿命绵长
(5)寓园林于自然
(6)植物造景与宗教文化融合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