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句类型及例句
凡是违反客观事理或语言结构规律的句子都是病句。人们通常把违反客观事理的情况叫逻辑错误,把违反语言结构规律的情况叫语法错误。(病句主要类型: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成分残缺 、结构混乱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重复多余 、用词不当)
1、成分残缺。一个完整的句子应该是“枝叶”齐全,意思完整明确。
基准1:“这种不爱护公物必须受抨击。”——这一句中缺乏主心语,应当在“公物”后面迎上“的犯罪行为”三个字。
例2:“他穿着一件灰上衣,一顶蓝帽子。”——这一句第二分句缺少谓语中心语(谓语动词),应在“一顶”前添上“戴着”二字。
2、用词不当。用词不当就是指句中所用的词不合乎语境,或用了词义相似,甚至恰好相反的词。
例1:“她喜欢一个人在平静的环境里看书。”——应将“平静”改为“安静”。病句类型及例句
基准2:“校园里矗立着一棵棵白杨树。”——应当将“矗立”改成“森然”。
例3:“升旗仪式开始了,鲜红的五星红旗徐徐上升。”——应将“鲜红”改为“鲜艳”。
3、配搭不当。句子中一对词无法配搭或违背语言习惯就是配搭不当。
例1:“早晨,金灿灿的太阳光从地平线上冉冉升起。”——应去掉“光”字。
基准2:“中国残疾人艺术团在年春节联欢晚会上表演的大型音乐舞蹈《千手观音》,拒绝接受了全国观众的赞誉。”——应当将“拒绝接受”改成“受”或“获得”。
4、语义重复。语义重复就是指一个句子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意思相近或相同的词同时出现使用,造成句子的表意重复啰嗦。
基准1:“上课时,同学们都全神贯注、聚精会神地听课。”——换成“全神贯注”或“聚精会神”。
例2:那个房间非常宽敞得很。——去掉“非常”或“得很”。
基准3:松树矗立在平缓的险峰上。——换成“平缓的”或将“险峰”改成“山峰”。
例4:那个三条边的三角形画好了。——去掉“那个三条边的”。
5、归类不当。归类不当就是所指将不属于同一属类的事物放到一起。
例1:“《中国少年报》《小主人报》《儿童时代》等报纸,我都很喜欢。”——应去掉《儿童时代》,或者将“报纸”改为“报刊”。
基准2:“万里长城、故宫博物院和南京长江大桥就是中外游客向往的名胜古迹。”——应当换成“和南京长江大桥”。
6、前后矛盾。前后矛盾是指句子中的表意不清晰、矛盾。
基准1:“开课会前三分钟,全班同学基本上全部至魏了。”——应当换成“基本上”或“全部”。
例2:“昨天傍晚下了一夜大雨。”——应将“傍晚”去掉,或者将“一夜”改为“一场”。
7、词序倒转。词序倒转就是指句子中所遣用的词没按一定语法顺序展开造句,而是词的顺序倒转了。
例1:“我们必须发扬和坚持刻苦学习的精神。”——应将“发扬和坚持”改为“坚持和发扬”。
基准2:“同学们蹒跚整齐的步伐,排在着整齐的队伍向大操场跑回去。”——应当将“蹒跚整齐的步伐”与“排在着整齐的队伍”的次序重新排列。
8、指代不明。指代不明是指句子中的事物或人称交代不明确,造成句子意思混乱。代词分为人称代词〔我、你、他(她、它)、我们……〕,指示代词〔这、那、这里、那儿……〕和疑问代词〔谁、哪里〕三种,指代不明的病句指的是代词使用错误。这类病句主要有二类。一类是一个代词同时代替几个人或物,造成指代混乱。二类指示代词和疑问代词误用。
基准1:刘明和陈庆就是好朋友,他经常约他回去踢球。——应当将“他经常约他回去踢球”改成“刘明经常约陈庆回去踢球”。
例2:哪里有困难,他就出现在那里。——应将“出现在那里”改为“出现在哪里”。
9、相左事理。相左事理就是指句子意思相左常理,违反常规。
例1:他异口同声地说:“这里的风景真美。——应去掉“异口同声地”。
基准2:这明月高悬、繁星满天的夜空真美。——应当换成“明月高悬”或“繁星满天”三、修正病句的方法:
首先要认真地一字不漏地把原句读几遍,看清上下文的关系,弄清句子的内容,看看是否顺口;接着根据病句类型的特点,出病因,然后改正;修改后看看是否保留原句的基本意思,标点符号运用是否正确。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