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国自然保护区的发展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自然保护区建设已初具规模。到2002年底,我国已初步形成了类型较齐全、布局较合理、功能较健全的自然保护区网络。该文总结了我国自然保护区的发展历程,分析了我国自然保护区的现状,以及建设方案。
关键词:自然保护区发展现状建设方案
一.自然保护区的定义
自然保护区又称“自然禁伐禁猎区”,自然保护地等。是指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生物种的天然生境地集中分布区、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的陆地、陆地水体或者海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自然保护区往往是一些珍贵、稀有的动、植物种的集中分布区,候鸟繁殖、越冬或迁徙的停歇地,以及某些饲养动物和栽培植物野生近缘种的集中产地,具有典型性或特殊性的生态系统;也常是风光绮丽的天然风景区,具有特殊保护价值的地质剖面、化石产地或冰川遗迹、岩溶、瀑布、温泉、火山口以及陨石的所在地等。其意义在于:保留自然本底,它是今后在利用、改造自然中应循的途径,为人们提供评价标准以及预计人类活动将会引起的后果;贮备物种,它是拯救濒危生物物种的庇护所;科研、教育基地,它是研究各类生态系统的自然过程、各种生物的生态和生物学特性的重要基地,也是教育实验的场所;保留自然界的美学价值,它是人类健康、灵感和创作的源泉。自然保
护区对促进国家的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和科技文化事业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一.我国自然保护区的发展历程
1创建阶段
在我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与会代表提出我国的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继续保护,并建议建立自然保护区。1956年10月,在全国第七次林业会议上,根据人大提案提出了“狩猎管理办法(草案)”和“天然森林禁伐区(自然保护区)划定草案”并通过批准了在广东省肇庆市建立以保护南亚热带季雨林为主的我国第一个自然保护区,由此开创了我国自然保护区建设的新纪元。
2停滞和缓慢发展阶段
始于1966年的十年动乱,使我国刚起步的自然保护区建设事业受到严重挫折。新建自然保护区被停止,一些已建的保护区也被破坏或撤销。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随着国际上对环境保护的问题日益重视,我国的自然保护区建设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
3快速发展阶段
1978年以后,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大规模展开,我国的自然保护区事业获得了新
的生命力,开始了蓬勃发展的新阶段。自然保护区建设在经历了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的快速发展阶段后,目前仍保持着较高的增长速度和良好的发展趋势。已遍布全国各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不仅生物多样性及自然资源比较丰富的西藏、新疆、甘肃、青海等省区已赶上或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而且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和京、津、沪等大城市的郊区也相继建立了一批自然保护区,我国的自然保护区建设已经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新时期。
二.我国自然保护区的现状
自然保护区的建设、数量、管理水平等,反映一个国家的国力、科技水平、经济状况和文明程度。
至1993年,全世界已建立生物多样性自然保护区8619个,总面积为79226.6万公顷,占全球土地面积的6%。当时我国已建立与保护生物多样性有关的生态系统和野生生物保护区717个,面积为6607万公顷,占国土面积的6.6%。其中自然生态系统自然保护区433个,
面积4703万公顷,野生生物自然保护区284个,面积1904.1万公顷。此外,还有少数遗传资源保护区,如保护栽培果树野生亲缘种的新疆巩留野核桃保护区,保护淡水鱼类种质资源的江西都阳湖鲤卿鱼产卵地保护区等。
国家生物圈保护网络是一个开放式系统,它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于1976年开始在世界各
国建立的,它把自然资源的保护、研究(包括长期监测、环境教育、培训、示范等)与发展(包括合理利用资源的方式)有机地结合起来,显然有利于自然保护事业的发展。因此,它的数字在不断增加。据1994年统计,全世界已有324个生物圈保护区分布在82个国家。1980年我国首批被纳入川补生物圈保护区网的有吉林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广东鼎湖山自然保护区和四川的卧龙自然保护区。到1996年我国已有12个自然保护区被批准加入国际生物圈网络。
由上可见, 不管是从数量还是所占国土面积,我国的自然保护区及加入国际生物圈网的自然保护区,都超过世界平均水平。
近3年来,我国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又有新的发展,新的突破。据1997年11月9日中央电视台报道:到目前为止,我国自然保护区的数目已达到797个,总面积达7200万公顷,占国土面积的7.2%。1997年12月23日,中央电视台又报道我国已建立自然保护区799个,野生动物繁殖中心230个,野生动物保护中心14个。
中国十大自然保护区我国自然保护区建设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而且科研实力和管理水平都有很大的提高,不仅能够合理地处理好“保护”与“利用”的矛盾,而且在“保护”的基础上,还取得进一步的发展。
但是,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我国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发展不平衡、分布不
均匀、管理人员素质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遗传资源的保护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目前国际性关注的热点。所谓遗传资源是指驯化家畜动物、栽培作物的品种资源及其野生亲缘种。我国遗传资源极其丰富,据统计,在我国栽培的600多种作物中,有237种起源于中国。但随着自然生存环境的不断缩小,一批农作物野生亲缘种正遭受生存威胁,有的已经消失,而我国在遗传资源的就地保护方面比较落后,甚至尚未起步因此,加强遗传资源的就地保护,是涉及到国家利益的战略性间题应予以高度重视,努力多建一些保护区。
此外,我国自然保护区管理人员科学基础还比较薄弱。据1993年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对全国自然保护区职工进行问卷调查,发现只有小学和初中文化程度的人数占58.3%,受过大专以上教育的仅占9.2%。因此,自然保护区管理人员文化科学技术素质急待提高。
三.我国自然保护区的建设方案
1区域布局
我国现有的自然保护区,大多数分布于西南、华南和东北三个区域,华东、华中和华北三个区域相对较少。
西南、华南两区现有自然保护区约占全国总数的1/2左右,但区域内部分布不均衡,主要集中在海南、云
南、广西三省、区,广东、西藏较少。由于西南、华南地区是我国生物多样性分布的主要中心地区,“八五”期间,除了增加自然历史遗迹(地质剖面、化石产地、火山、岩熔地貌等)和海洋类型(华南沿海岛屿和红树林等)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外,仍应继续加强以保护生物多样性为中心的森林生态系统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八五”期末,两区各省的自然保护区面积要占本省面积的5%以上。
东北地区现有自然保护区约占全国总数的15%,分布比较均衡,且该区主要生态系统—寒温带针叶林、温带针阔叶落叶混交林、暖温带落叶常绿混交林及温带和暖温带草原都建立了一定数量的代表性较好的自然保护区。“八五”期间,应重点建设地质和草地类型自然
保护区,“八五”期末,自然保护区面积占各省面积的比例达5%以上。
华中地区现有自然保护区占全国总数的比例尚不到10%,该地区是我国生物多样性分布中心之一,“八五”期间,重点应加强森林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建设,“八五”期末,自然保护区面积占各省面积的比例应达到全国同期4%的平均水平。
西北地区现有自然保护区约占全国总数的10%,但面积却占全国总数的1/3以上。该区主要为温带荒漠、荒漠草原和干草原,生态系统比较脆弱。“八五”期间,建设的重点为生态系统脆弱地区水源涵养林、荒漠草原和地质类型自然保护区。
华东、华北两区现有自然保护区约占全国总数的15%,两区是我国人口最密集、工业最发达的地区,由于人类活动的长期影响,原生自然生态系统仅在少数偏僻山区有所保存,绝大多数地区已成为人工生态系统。从抢救保存一批自然生态系统的角度看,两区是我国“八五”期间自然保护区建设的重点,规划建立的自然保护区主要是一些半自然状态的区域,包括已遭倒人为破坏,但经过保护后能逐步恢复原有自然面貌的区域,也包括一些以人工生态系统为主的自然区域,建立以保护和旅游相结合的森林公园类型的自然保护区。“八五”期末,两区各省自然保护区面积占本省面积比例应达3%以上,部分省、市力争达到全国同期的平均水平4%
2类型与结构
“八五”期间应使非森林生态系统自然保护区所占比例上升到30%-35%。我国现有海洋类型自然保护区仅有大连蛇岛、山东长岛、浙江南鹿列岛、海南大洲岛、河北昌黎黄金海岸,广东福田红树林和海南东寨港红树林等十余个,约占全国保护区总数的4%,这与我国辽阔的海疆,众多的岛屿,丰富的海岸带和近海大陆架资源是不相称的。“八五”期间,应建立厦门文昌鱼分布区、浙江舟山岛和江苏前三岛等以保护海洋生态系统为目的的自然保护区,使海洋类型自然保护区占自然保护区总数的7%左右。
湿地和湖泊在整个自然生态系统中具非常重要地位,在保护生物多样性,防止气候变暖,净化环境等方面具有特殊的作用。“八五”期间,应加快建设江苏洪泽湖和湖北洪湖等一批湿地和水域生态系统的自然保护区,使其所占比例达10%左右。
3国家级保护区建设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指其保护对象在国内具有典型意义,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有特殊的科研价值,并经国务院批准,由国务院主管部委直接管理的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生物多样性中心,原生生态系统保存较完好的地区,以及具有特殊保护价值的自然历史遗迹。目前,我国已建成的62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数量远不能满足保护多种典型生态系统和特殊自然资源的需要,区域分布上偏重于西南、华南、东北地区, 类型上偏重于森林生态系统。“八五”期间,设想新建和升级新疆博格达峰、内蒙锡林郭勒草地、云南腾冲火山一地热区等41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其中新建13个、升级28个,使总数达103个,总面积达14.4Mha。
目前,我国大多数地区的主要自然地带内,凡条件已具备且建区比较容易的,大多已建立了自然保护区。拟建的自然保护区,绝大部分分布于边远地区,或人口稠密、经济发达、但生态环境破坏较严重的地区,建设上存在很大难度,必须付出艰巨努力才能实现目标。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