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确定诗歌的韵脚?每一句都必须押韵吗?
怎样确定诗歌的韵脚?每一句都必须押韵吗?
问题:怎样确定诗歌的韵脚?每一句都必须押韵吗?有哪些具体形式和说法?
........
前言
诗歌是一种韵文,押韵是诗的基本特征之一。简单来说,一句话最后一个字使用韵母相同的字就是押韵。押韵的不仅是诗,文章也有押韵,例如科举中的律赋也是要根据官方韵书来押韵的,半点马虎不得。西方的诗也有句中押韵的情况,这个老街不熟悉,就不多言了。
确实有的古诗每一句都押韵,但是齐梁时期以后的诗人,会主动避免每一句都押韵。最常见的就是双数句押韵,单数句不押韵,而且不押韵的那句诗的最后一个字,往往和韵脚的平仄相反。
一、每一句都押韵的诗
传说汉武帝和大臣们的柏梁体就是每句都押韵的诗,节选如下:
刀笔之吏臣执之。(御史大夫)
撞钟伐鼓声中诗,(太常)
宗室广大日益滋。(宗正)
周卫交戟禁不时,(卫尉)......
到了三国时期,曹丕有一首著名的七言诗《燕歌行》也是句句押韵的诗: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燕辞旧鹄南翔。
念君客游多思肠,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何淹留寄他方?
贱妾茕茕守空犊,忧来思君不能忘,不觉泪下沾衣裳.........
在唐朝也有极少的这种句句押韵的诗,岑参的《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是三句一换韵(前两句除外)、每句都押韵的诗。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
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复照青苔上的上一句
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
二、押韵的规则
诗歌的押韵以双数句为主。从南北朝永明体有了四声八病之说以后,诗人们比较注意押韵方式 :一般第二句和第四句押韵,第三句不押韵且和韵脚相反;第一句可以押韵,但是不押韵的话,第一句最后一字和诗韵的平仄大多是相反的。
1、古体诗的平声韵与上尾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
扉和归都是平声,不能一个平声一个仄声。第二句第四句一定要押韵,第一句可以押韵可以不押韵。另外平声韵的诗,如果第一句不押韵的话,一般为仄声收尾,例如这首诗的“罢”;第三句一定是仄收,例如:绿。
否则就是 “八病”中的“上尾”,齐梁时期的永明体诗人认为,不懂这个道理的文人是外行,“以為未涉文途者也” :
上尾诗者,五言诗中第五字不得与第十字同声。 名為上尾。詩曰:“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或云:如陸機詩曰:“衰草蔓長河,寒木入雲煙。”(“河”與“煙”平聲。)此上尾,齊、梁已前,時有犯者。齊、梁已來,無有犯者。此為巨病。若犯者,文人以為未涉文途者也。《文镜秘府》
2、近体诗的平声韵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近体诗一韵到底(其中第一句押韵可以用邻韵),第一、二句、四句押韵:间、山、关,这三个字都是【十五删】;近体诗第三句一定是仄声。第一句是平声结尾的话,必须押韵,不押韵的话,必须是仄声收尾,例如下面这首诗第一句结尾是仄收:客。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3、古体诗的仄声韵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二四句押韵:响、上。仄韵诗不押韵的句子是一般是平收,例如第一句:人,第三句:林。当然,古体诗没有那么严谨,例如贾岛的《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这首诗押仄韵,但第一句是仄收:子。不过按照永明体八病的说法,子是上声,与去声“去、处”不同,不算是上尾。
古体诗没有近体诗那么严格,退一步说,即使是上尾,对于古体诗来说也没有大不了。杜甫
的《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的望岳是仄韵诗,但是第三句和第七句也是仄收而不是平收,作古体诗的人喜欢仿古,所以不太顾忌永明体以后的八病之说。
三、重韵
1、古体诗的重韵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