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在美术教学中如何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
【摘要】职业中专学校美术专业的教学目的要求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专业修养,重点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同时逐步提高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我们注意到美术的基础文化教育作用,涉及造型艺术的各个领域,又突出了审美教育的主线,打破了长期以来在绘画教学上以写生为基础的技能训练传统,强调了以艺术观和职业技能教育为中心线,这是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的指导思想。在教学中我们要以美术常识、技能指导为主导,把美术语言系统的知识和技能训练纳入美育轨道,并在这种审美教育的基础上尽力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设计能力。
【关键词】职业教育 专业修养 想象 实践 创造力
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黄金时期,在这个时期所受到的教育影响到了一生中的发展。职业教育的根本点就是“传道”“授业”“解惑”。事实上在我们对学生就业的跟踪调查中发现,学生的专业修养也是十分重要的一种能力体现。正在进行中的新课程改革也同样提倡要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素质。那么,审美素质的提高是非常重要的,怎样才能使学生拥有较好的专业修养?下面,我从四个方面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1.审美感受力的培养
法国雕塑家罗丹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现实生活中的美是丰富多彩的,无穷无尽的,问题在于我们是否能够发现它。
教学中,培养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去发现美,认识美。如早晨,那迎着你上学的澄碧如洗的天空,灿烂的云霞,辉煌的朝日,欢飞的鸟雀,晶莹的露珠;还有那雨过天晴曾出现的彩虹,这样的美,你们是否有感觉到呢?正如美学家王朝闻所指出的:“只有诉诸感觉的东西,才能引起强烈的感动。”不仅风景是美的,那动物也是美的,如长颈鹿身体构成特殊,它伸长脖子抬起头有6米多高等;还有那“缩龙成寸”的“一寸三弯”的盆景艺术在造型上也是很美的。当我们欣赏音乐、听到的不是各不相干、没有意义的音响,而是由节奏、旋律、音等有机构成的,富有表现力的乐章。欣赏绘画、雕塑,看到的不是杂乱无章的线条、彩、形体的拼凑,而是可以直接感知美的形象,进入美的领域。
审美感受要从整体上感知事物的美,但不是把客观事物巨细无遗地复印在头脑里。人们的审美感受力的高低强弱,归根结底是由后天的社会实践决定的。马克思指出,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在“从对象上展开人的本质的丰富性”的同时,“人的主观感受的丰富性”也随之发展起来。
美是社会的产物,存在于客观世界之中。这就决定了引导人们在改造社会和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中,直接接触美的事物,进入美的境界,以激发学生对美的爱好和兴趣。
2.审美想象力的培养
想象(包括联想)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是审美活动中的一种重要的心理功能。法国诗人波德莱尔甚至称它是“人类一切功能中的女皇陛下”。可以说,没有想象就没有审美鉴赏和艺术创造。首先,引导学生不断积累生活经验。接触自然,热爱生活,怀着纯真的感性亲近自然和人生,留神观察,才能发现、挖掘出生活中更多更美好的东西来展开想象的翅膀翱翔于美的世界之中。其次,要帮助学生不断积累生活经验。想象是客观的,但不是随意的;是自由的,但不是想入非非的。人们虽然由于生活经历、思想情感、个性气质的不同,给想象染上浓厚的个人彩,但总还是要受到客观事物制约的。如我们可以把一棵苍劲挺拔的古松想象成一位高风亮节的老者,却不可能把它看成是一位苗条俊秀的少女;不能把春风摇曳的垂柳想象成一个粗壮有力的彪形大汉。帮助学生正确把握事物审美对象的特征,想象才能沿着正确的轨道方向展开。第三,要增强学生的记忆能力。伏尔泰曾经说过:“人,如果没有记忆,就无法发明创造”。想象依托于记忆,记忆幻化为想象。如白居易把琵琶声描写为“大珠
小珠落玉盘”,“听声类形”,把无形的声音想象成有形的物。审美活动是直观形象,包含情感的,因而审美想象与形象记忆和情感记忆的关系甚为密切。学生平时要注意记忆大量生动的形象。形象记忆愈生动,情感记忆愈真切,想象也就愈活跃。所以,要教养学生尽可能地积累生活经验,丰富自己的情感,增强记忆力,提高想象力。
3.审美理解力的培养
认识和理解的作用突出表现在人们对审美对象的评价上,教师在引导学生欣赏艺术作品时,一方面要“入乎其内”进入“角”,通过感受、体验,被对象所感染和吸引,产生感情上的共鸣;另一方面又是要“出乎其外”,即直接感受、体验的基础上同对象拉开一定的距离,进行理智、冷静的分析和思考,正确、深刻地理解对象的内容和性质,使欣赏活动沿着健康的道路发展,把共鸣与鉴赏统一起来。如欣赏素描作品《血衣》,是画家王式廊多年精心创作的,他以完整的构图和众多富有典型的人物形象,再现了运动中惊心动魄的斗争场面,深刻反映出中国贫苦农民与地主阶级的矛盾冲突,是一幅思想内容和艺术完美的结合的历史画。
4.审美创造力的培养
如何提高想象力美育教育不只是培养人静观美,欣赏美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提高人们的审美创造力。高尔基说过:“人都是艺术家,他无论在什么地方,总是希望把‘美’带到他的生活中去。”审美过程中,人们观念中形成的美妙的构思,还是属于认识性的东西,还必须自觉地运用技能技巧,进行实际创造,以物质形式来表现出来,才算完成了预定的任务。 例如,在上手工制作课时,把纸张折成各式各样的(如鱼、鸟、狗、羊、面具等)小工艺品,并且在折叠过程中向学生渗透审美创造意识,学生通过看到普通的纸张并不美,但折成小工艺品后就很美,引导学生自己动手设计、制作,提高他们创造力。审美创造不可能凭空进行,需要一定的物质材料作依据。美是社会实践的产物,劳动创造了美。人在改造自然和社会的活动中,总是要按照“美的规律”去创造美的产品,美的生活,美的世界。比如音乐用声调旋律,绘画用线条彩,舞蹈用形体动作,文学语言来表现等等。所以,艺术的物质媒介规范着艺术的内容,决定审美创造的手段和技巧。
综合上述,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创造能力是学校在新课改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确立健全的审美思想,提高审美素质起到其他方面素质教育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无论是在课堂上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还是在课外的校园文化活动中,都要着重培养学生对周围现实事物、文艺作品等的审美能力,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