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情人节
七夕,情人节
篇一:20XX年七夕是几月几号七夕情人节是哪一天
20XX年七夕是几月几号七夕情人节是哪一天
20XX年七夕节是阳历820日,星期四,农历七月初七;乙未年(羊年)甲申月戊辰日。
七夕节的来历
七夕,原名为乞巧节。七夕乞巧,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
七夕节最早来源于人们对自然的崇拜。从历史文献上看,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随着人们对天文的认识和纺织技术的产生,有关牵牛星织女星的记载就有了。人们对星星的崇拜远不止是牵牛星和织女星,他们认为东西南北各有七颗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称二十八宿,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可供夜间辨别方向。北斗七星的第一颗星叫魁星,又称魁首。后来,有了科举制度,中状
元叫大魁天下士,读书人把七夕叫魁星节,又称晒书节,保持了最早七夕来源于星宿崇拜的痕迹。
七夕也来源古代人们对时间的崇拜。同音,月和日均是,给人以时间感。古代中国人把日、月与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七数在民间表现在时间上阶段性,在计算时间时往往以七七为终局,旧北京在给亡人做道场时往往以做满七七为完满。以七曜计算现在的星期,在日语中尚有保留。又与谐音,七七又有双吉之意,是个吉利的日子。在台湾,七月被称为喜中带吉月。因为喜字在草书中的形状好似连写的七十七,所以把七十七岁又称喜寿
20XX几月几号情人节年七夕节习俗
这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于汉,流于后世。《西京杂记》说: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具习之。南朝梁宗谋《荆楚岁时记》说:七月七日,是夕人家妇女结彩楼穿七孔外,或以金银愉石为针。《舆地
志》说:齐武帝起层城观,七月七日,宫人多登之穿针。世谓之穿针楼。五代王仁裕《开
元天宝遗事》说:七夕,宫中以锦结成楼殿,高百尺,上可以胜数十人,陈以瓜果酒炙,设坐具,以祀牛女二星,妃嫔各以九孔针五线向月穿之,过者为得巧之侯。动清商之曲,宴乐达旦。土民之家皆效之。元陶宗仪《元氏掖庭录》说:九引台,七夕乞巧之所。至夕,宫女登台以五彩丝穿九尾针,先完者为得巧,迟完者谓之输巧,各出资以赠得巧者焉。
篇二:七夕与情人节
七夕与情人节
引言
中国七夕节与西方情人节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在西方情人节那天,年轻男女都会不失时机地互赠爱意,且花样翻新,近乎疯狂,而中国传统的七夕节与其它日子无异,显得异常冷清,有的甚至根本不知道有这么个节日。不是说外国节日不可以过,但过的同时我们不应该忘掉本民族自己的节日,不能让这些具有悠久历史意义的节日渐渐远去。保护七夕节等民俗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接续历史,增强民族凝聚力,增强中国在世界竞争中的软力量中有不可代替的作用。
本文拟就把中国的传统七夕节开发为中国情人节进行一些探讨。
一、传统七夕节的来源及活动内容
(一)传统七夕节的来源
七夕节源于我国四大民间爱情传说之一的牛郎织女的故事。这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彩的一个节日。面对夜空,古往今来有多少人带着对美好爱情的渴望,憧憬自己的未来,又有多少文人墨客借着传说抒发人间的真情。如今,西方情人节的传入,又有多少人还记得自己这个传统的浪漫节日呢?
相传在很早以前,南阳城西牛家庄里有个聪明、忠厚的小伙子,父母早亡,只好跟着哥哥嫂子度日,嫂子马氏为人狠毒,经常虐待他,逼他干很多的活。
1牛郎织女图
一年秋天,嫂子逼他去放牛,给他九头牛,却让他等有了十头牛时才能回家,牛郎无奈之下只好赶着牛出了村。
牛郎独自一人赶着牛进了山,在草深林密的山上,他坐在树下伤心,不知道何时才能赶着十头牛回家,这时,有位须发皆白的老人出现在他的面前,问他为何伤心,当得知他的遭遇后,笑着对他说:别难过,在伏牛山里有一头病倒的老牛,你去好好喂养它,等老牛病好以后,你就可以赶着它回家了
牛郎翻山越岭,走了很远的路,终于到了那头有病的老牛,他看到老牛病得厉害,就去给老牛打来一捆捆草,一连喂了三天,老牛吃饱了,才抬起头告诉他:自己本是天上的灰牛大仙,因触犯了天规被贬下天来,摔坏了腿,无法动弹。自己的伤需要用百花的露水洗一个月才能好,牛郎不畏辛苦,细心地照料了老牛一个月,白天为老牛采花接露水治伤,晚上依偎在老牛身边睡觉,到老牛病好后,牛郎高高兴兴赶着十头牛回了家。
回家后,嫂子对他仍旧不好,曾几次要加害他,都被老牛设法相救,嫂子最后恼羞成怒把牛郎赶出家门,牛郎只要了那头老牛相随。
一天,天上的织女和诸仙女一起下凡游戏,在河里洗澡,牛郎在老牛的帮助下认识了织女,二人互生情意,后来织女便偷偷下凡,来到人间,做了牛郎的妻子。织女还把从天上带来的天蚕分给大家,并教大家养蚕,抽丝,织出又光又亮的绸缎。
牛郎和织女结婚后,男耕女织,情深意重,他们生了一男一女两个孩子,一家人生活得很幸福。但是好景不长,这事很快便让天帝知道,王母娘娘亲自下凡来,强行把织女带回天上,恩爱夫妻被拆散。
牛郎上天无路,还是老牛告诉牛郎,在它死后,可以用它的皮做成鞋,穿着就可以上天。牛郎按照老牛的话做了,穿上牛皮做的鞋,拉着自己的儿女,一起腾云驾雾上天去追织女,眼见就要追到了,岂知王母娘娘拔下头上的金簪一挥,一道波涛汹涌的天河就出现了,牛郎和织女被隔在两岸,只能相对哭泣流泪。他们的忠贞爱情感动了喜鹊,千万只喜鹊飞来,搭成鹊桥,让牛郎织女走上鹊桥相会,王母娘娘对此也无奈,只好允许两人在每年农历七月初七于鹊桥相会。
后来,每到农历七月初七,相传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姑娘们就会来到花前月下,抬头仰望星空,寻银河两边的牛郎星和织女星,希望能看到他们一年一度的相会,乞求上天能让自己能像织女那样心灵手巧,祈祷自己能有如意称心的美满婚姻,由此形成了七夕节。
(二)传统七夕节的活动内容
农历七月初七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七夕节。乞巧是七夕节的主要活动,所以七夕节又叫乞巧节。因为人们传说织女心灵手巧,她在人间时曾把超的织锦技术传授给大家,所以,每年七夕许多地方的妇女要向织女乞巧。乞巧有两种,一种是卜巧,即向织女问自己是巧是笨;另一种是赛巧,即谁穿针引线快,谁就得巧。七夕时让妇女把彩线穿过七孔针的针孔,穿得快的表示得巧,慢的称输巧输巧者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小礼物送给得巧者。更多地区的乞巧是向织女讨巧。在七夕节那天晚上,少女少妇摆好孝敬牛郎织女的茶、酒、水果、五子(桂圆、红枣、棒子、花生和瓜子)、化装用的花粉等,向着牛郎织女焚香跪拜,趁着织女和牛郎相会团圆、心情愉快的时候,请求织女帮助她们提高女红技艺。比较风行的乞巧形式有对月穿针、盆水浮针、卜蛛丝等。胶东地区,有祭拜七神的习俗,年轻女子常喜欢在七夕节着新装,聚一堂,月下盟结七妹。有的还唱天皇皇地皇皇,俺请七下天堂。不图你的针,不图你的线,光学你的七十二样好手段。还竞赛穿针引线,争得巧手之名。有的地区还组织七会,各地区的七会聚集在宗乡会馆摆下各式各样鲜艳的香案,遥祭牛郎织女,香案都是纸糊的,案上摆满鲜花、水果、胭脂粉、纸制小型花衣裳、鞋子、日用品和刺绣等,琳琅满目。不同地区的七会便在香案上下工夫,比高低,看谁的制作精巧。今天,这类活动已为人们遗忘,只有极少数的宗乡会馆还在这个节日设香
案,拜祭牛郎织女。香案一般在七月初七就备妥,傍晚时分开始向织女乞巧。历代民间还有水上浮种谷板乞双七水听私语等习俗。
在这一天,人们不但祈求心灵手巧,还祈求得到甜蜜的爱情和美满的婚姻,因为牛郎织女一年一度鹊桥相会的七夕,被多情儿女视为爱情的象征。在许多七夕的传说中,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可谓脍炙人口,白居易的《长恨歌》中的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更是传诵古今的诗句,被许多情侣用作誓词。
二、讨论目前中国人怎样过七夕节
(一)中国人过七夕节的现状
舶来品的情人节代表首推玫瑰。在去年的七夕前夕,省城的大街小巷,除了几家颇有心计的花店老板在门外挂出中国情人节玫瑰预定等招牌外,大部分花店一副平安无事的模样。偶见一家花店外虽有中国情人节,玫瑰送爱人的字样,但前来购买玫瑰的顾客寥寥无几。该店工作人员说,比起214日的火爆,七夕节简直差太远了。而在一些花店的墙上,虽贴有各种节日的时间表,但七夕节大多榜上无名。在一家礼品店,询问一女老板,她回
忆说:“每年的情人节比起七夕来,玫瑰花好卖多了,价格也不错。当然,在其它花店询问的结果几乎都差不多,在七夕看不见这么热闹的氛围也就不足为奇了。如想在哪家花店里寻访七夕节,不知七夕为何节、何时过、怎么过的回答亦不在少数。而中国传统节日的食文化在七夕节里虽有乞巧果子一说,但在现实生活中几乎都不到这类食品的踪迹。再者,现代年轻人都忙着上班,在忙碌中对于七夕这个节日也没有引起重视,当然也就不会精心准备过这个节了。其实大多数人是不知道这个节是在什么时候过,该去怎样过,只有被朋友提醒或在广播里听见,才会记起这个节日。
(二)大众对过七夕节的看法
有些人认为,西方情人节有玫瑰、巧克力,感觉上就很浪漫甜蜜,而七夕节没有现代人可依托的具体物质,仅止于抽象的神话故事和回忆,自然会被人遗忘。而且,政府也没有把七夕作为法定节日,自然无法定的休息时间,忙碌的人们也就没有特别的心思来过这个节日拉。
也有些人认为,过节无非是为了图个快乐,让自己身心得到放松,不管是哪个国家的节日都可以过,只要自己感觉高兴就好了,没有考虑过其他什么。
而有些人对东西方情人节的冷热现象颇为感慨:节日的传承需要载体,传统七夕节有女子祈愿或展示自己女红等手工技艺的传统。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观念的转变,这些手工技艺渐渐流失,而七夕节也就更难免在现代人眼里和手中被忽略掉了。我们不希望自己的节日遭‘流放’,而看着‘拿来’的节日和文化‘乱花渐欲迷人眼’
三、西方情人节在中国流行的原因
(一)西方情人节入侵中国
建国后大部分中国人成了无神论者,统斥之为封建迷信活动加以摈弃。结束后大家一方面忙经济建设,没时间重拾众多传统节日的风致;另一方面,年纪大些的人对运动心有余悸,最好不乱说乱动,生长于六七十年代的人对其无从知晓,也无从过起。而现如今自信忙碌的二十一世纪新人类当然更难接受欣赏继承这些他们眼中可笑的糟粕。于是传统节日和节日传统在大众文化中渐行渐远,只剩些模糊的背影。
中国文化断层即成现实,八九十年代后渐渐涌入的西方文化乘机填补便不可避免,加之,现代社会快速发展,人们的思想也紧跟时代的步伐,对于一些传统的东西都不是特别关心。再
则,到目前为止,中国还没有这么一个浪漫的节日,对于追求浪漫的青少年来说,西方情人节正是适合他们口味的节日。西方情人节简单而浪漫,借此机会表达自己心中的爱意。有了节日作为依托,一切都显得顺理成章,既不唐突也显浪漫,过节的同时又获得爱情,一箭双雕。有了伴侣的人,借此节日更能在这浪漫气氛下增进彼此感情。这些事实都是中国传统文化所面对的挑战。
(二)西方情人节与七夕节的起源不同
从起源来讲,西方情人节源于被迫致死的基督教徒给典狱长女儿的一封充满爱意的信,他表达的是公民自己的美好爱情,体现的是自我愉悦,关照的是以人为本,这完全符合西方国家以私权为中心,注重公民个人发展和满足个人需要的人文理念。它是普通公民自己的节日,是追求个人爱情而()尽情表达爱意的最佳时刻,这种张显个人权利很容易地在青年人心目中生根发芽,受到他们的热爱当然也就不足为怪。而中国的七夕节,它源于一个流传广泛的神话传说,讲的是凡人与仙女的可歌可泣的爱情故事。一开始这个故事就离普通公众非常遥远,是一般人可望不可及的,因此大众始终把它当作神来崇拜,只能祈祷自己得到美满幸福的爱情,以此来寄托心中的愿望。过节方式就是抬头观看牛郎织女的鹊桥相会,或在瓜果架
下偷听两人在天上相会时的脉脉情话,普通人从来都把自己当作局外人,而不是爱情故事里的主体。而且,这只是一种神话传说,对于现实中的人们更不会奢想人神共恋。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的思想也在逐渐改变,对于那种鹊桥相会偷听脉脉情话等的过节方式也在逐渐被淘汰。看看西方情人节的过节方式,玫瑰、巧克力、烛光晚餐??浪漫而又温馨,符合当代青年的口味,比较起来,中国七夕节不被大众喜爱也就不足为怪了。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