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心得体会范文5篇
《典籍里的中国》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于牛年新春重点打造的大型原创文化节目,那2021《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心得体会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1《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心得体会范文5篇,以供大家参考借鉴!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心得体会篇一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
《典籍里的中国?尚书》在牛年大年初一的晚上八点在中央电视台一台播出,这一弘扬中华文化的重磅节目,可以说是近年来少见的好节目,一开始就被节目新颖的形式,丰富的内涵深深的吸引住了!节目采用戏剧、影视、访谈相结合的方式,既有演员生动形象的表演,又有专家严谨专业、深入浅出的解读,真正做到了“让典籍里的文字活起来”,使得深奥难懂的中国第一部史书《尚书》的中华文化的精髓得以精准地阐释,使观众受到深深地感染,心潮澎湃。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尚书》是我国的第一部综合性史书,古称《书》,也是儒家经典的五经之一。历来被称为“政书之祖,史书之源”,也可以说是有文字记载以来的中华文化体系的源头。它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西汉学者伏生口述的二十八篇《尚书》为今文《尚书》,鲁恭王在拆除孔子故宅一段墙壁时,
发现的另一部《尚书》,为古文《尚书》。西晋永嘉年间战乱,今、古文《尚书》全都散失了。东晋初,豫章内史梅赜给朝廷献上了一部《尚书》,包括《今文尚书》33篇,以及伪《古文尚书》25篇。该集以伏生向晁错传授《尚书》的历史故事为主线,现代读书人撒贝宁穿越两千多年,与西汉的伏生交谈,形象传神地阐释了《尚书》的文化内涵。
例如,《禹贡》篇记载了大禹治水,吸取父亲堵塞治水失败的教训,采用疏导治水的方法取得成功的故事,“禹别九州,随山浚川,任土作贡。禹敷土,随山刊木,奠高山大川”,画面演绎惟妙惟肖,生动形象地再现了大禹治水的场景,解释了华夏九州从何而来,反映出了中华民族无所畏惧,坚强不屈,战胜任何艰难险阻的华夏精神,而这种精神正是中华民族历经六千年而不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而这种精神却是只有不到三百年的“美丽贱”“日已洛”帝国所不能理解的,在当今强大的中国面前,仍然用炮舰来中国家门口炫耀,企图来震
慑吓唬中国人民,岂不让人笑掉大牙吗?
“称尔戈,比尔干,立尔矛,予其誓。”,周武王牧野誓师,以五万精兵一条心面对殷纣王七十万七十万条心的离散大军,一举胜之,深刻地证明了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真理。今日中国能够经过改革开放繁荣昌盛,人民生活日益美好,国力强盛,让那些西方列强忌惮,让“美丽贱”帝国极力遏制,不就是“得民心”,“得到多助”的结果吗?所以,“民惟邦本,本固邦宁”这是颠扑不破的真理。
电视画面以伏生自述的方式,叙说了徐生一家为保护《尚书》舍生忘死,失去亲人的艰难经历,他这种高尚的品格令人震撼垂泪,肃然起敬。后人曾这样评价他的功绩:”汉无伏生,则《尚书》不传;有《尚书》而无伏生,人亦不能晓其意。”历代学者称其为“尚书再造”。
一部好的电视片,就应当有这种正能量,让中华文化的精髓植入现代年轻人的心灵,这才是现代传媒的应有之意。在这一点上,中央电视台的这部电视巨作无疑是一个很好的尝试和示范。希望后面的内容越来越精彩。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心得体会篇二
今天上午我回看了央视的一档文化栏目《典籍里的中国》,本期选取的典籍是《尚书》。《尚书》被誉为政书之祖史书之祖,的确堪称典籍。这个节目采用了让现代读书人穿越的方式,实现了现代人与西汉时《尚书》护书人讲书人伏生对话,以此来诠释《尚书》里边的经典要义。其中有两个主要场景,一个是通过王维的画作《伏生授经图》,引出项羽放火烧咸阳,使得许多珍贵的书籍被焚毁,伏生把《尚书》藏在墙内,若干年后已经有部分竹简被毁导致内容散佚,又恰幸汉文帝重视文化,派晁错向伏生学习《尚书》要义,也为《尚书》的流传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话说回来,《尚书》何以会成为经典?最主要是思想上意义深远。比如“民为邦本,本固邦宁”,这就是最早提出的民本思想,它与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相同的,都在强调人民在一个国家发展
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这个主旨的表现是通过对《尚书》里边的《牧誓》演绎诠释的。商周之间的“牧野之战”是一次以少胜多的典型战役,其中突出了以民为本民心所向的重要性。另一个内容的展示是《禹贡》,这个故事是通过大禹治水来告诉后人划分九州的
史实及意义。那是我们中国最初的疆域划分,在此基础上,我们中国经历了千年的疆域演变,分分合合之后形成了统一的大中国。
这个节目最大的意义是通过对典籍的诠释,来告诉今人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以及沉淀出的民族精神。这也充分体现了中国的文化自信。但同时,我也觉得,观赏这样纯文化节目的观众还很有限,毕竟文化程度不高的人对中国古代典籍的理解是极不到位的。在现实生活中,能够对《尚书》进行独立阅读的人,恐怕在学历上至少要高中学历,能够理解精髓就需要专业能力较强的知识分子甚至专家教授了,所以《典籍里的中国》能够像《百家讲坛》那样,使历史文学在一个节目里获得普及和推广,这是比较有意义的。尤其在娱乐泛滥的今天,我还是比较希望主流媒体能够多一些这样的节目,努力扭转一下青少年过于关注娱乐八卦的不良形势。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心得体会篇三
【国学丰厚知识、滋养心灵】
——我看“典籍里的中国”
聚焦中华优秀文化典籍,央视继由戏剧总导演田沁鑫导演的《故事里的中国》几期展播之后,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和观众喜爱。昨晚也就是中国传统的大年初一之夜,央视一套又推出了由戏剧总导演田沁鑫担任艺术总监的《典籍里的中国》,让人耳目一新,成为一档“用国学丰厚知识、滋养心灵”的好节目,走进千家万户,以提高对于博大精深的国学的普及。
第一课讲的是《尚书》,说句不怕丢人的话,我对《尚书》尽管也学过、听过,但是随着流失的岁月,水漫大堤过后,把知识还给了学校和老师。我有一位要好的文友,网名和叫“尚书”,一直叫着很顺口,还有在我国不断更替的朝代中,有的朝代的官职就叫“尚书”记得比较清楚。
惟殷先人,有册有典。浩瀚中华留下典籍万千,或许在图书馆偶遇过它们,或许在课堂上与它们的碎片有过交集,但可曾了解过它们的身世流转,看到它们的熠熠光华?真的很难梳理精细?
《典籍里的中国》中国,是由中国话剧院的资深演员倪大红饰演了90多岁的爱书、护书、讲书伏生,并且讲述自己为了护书,孩子被敌兵杀戮,妻子被冻死的悲惨经历。自己将尚书藏在墙壁,得以保存。
后来汉帝为了弘扬中国文化和典籍邀请家住在青州的伏生去西安讲学,但是路途遥遥,伏生年迈,皇帝只好派晁错前去听伏生讲学,最后整理出《尚书》28卷,留给了后人。
《尚书》又称《书》《书经》,是我国第一部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尚书》
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战国时期总称《书》,汉代改称《尚书》,即上古之书。因是儒家五经之一,又称《书经》。热衷于翻译《尚书》的英国汉学家彭马田就曾说过:“除非你读《尚书》,否则我不认为你能理解今天的中国”。
伏生还讲述了大禹治理九州水灾的泛滥,“九州”最早出现于“尚书”的《禹贡》,相传大禹治水时将天下分为九州,分别为豫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梁州、雍州、翼州和兖州。从此以后,九州便成为中国的代名词。沿用了至今,成为大一统中华民族。“华夏为何是一体?自古就是一体。
《尚书》德治主张深刻影响了后世。汉代儒家总结历史的经验和教训,主张德、力并重。既要重视道德,也要重视国家的实力。如王充总结说:治国之道,一曰养德,二曰养力,要文武张设,德力具足,外以德自立,内以力自备,慕德者不战而服,犯德者畏兵而却。(《论衡·非韩》)历史上儒家和法家任德与任力之争提供给我们这样一条历史启示:有五千年文明的中国,应继承和弘扬协和万邦的优良传统,在国际关系上树立道德大国的形象,同时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捍卫国家的主权,也要注意发展相应的经济和军事实力。
中国的典籍博大精神,熟读、熟知中国先人的典籍,让我们知道从哪里来,到那里去,不忘初心,走好未来的路,把我国建设的更加强大与美丽和谐!
中国的典籍,有不少知识和学问,学习会后,让我们开阔视野,了解更多的知识,如九州:
豫州:今河南省大部,山东西部和安徽北部等。
青州:山东半岛,黄河以南,泰山及其向东到大海。
徐州:泰山以南,淮河以北的江淮平原。
扬州:淮河以南,长江下游及其岭南。
荆州:湖北省及其长江中游。
梁州:秦岭以南和四川盆地。
雍州:甘肃和陕西省一带。
翼州:河北北部、山西北部和辽河平原。
兖州:黄河与济水之间。
‘中国’这个词,在文献中最早出现在《尚书》里。禹划九州是中国,尧舜禹、汤文武、孔夫子、伏生也是中国;“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是中国,“敦睦九族,协和万邦”也是中国……
《尚书》是中国的典籍,无人讲解很难读懂。《典籍里的中国》摄制组让古人和现代隔空对话是一大亮点,也是别具匠心。“古代护书人”伏生是讲述书中故事、解读书中思想要义的串联人物。镜头一转,主持人撒贝宁以“当代读书人”的身份与伏生对谈,陪伴他“穿越”到两千多年后的今天,看今人如何读《尚书》、学《尚书》、传《尚书》。撒贝宁和伏生一问一答,回答了不少观众的难题,豁然开朗,喜欢这样鲜活的教育方法。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学好了中国典籍,不但丰厚知识、还可以滋养心灵,成为更加完美的人!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心得体会篇四
三十晚上还在感叹:以前的春晚,是主角,全家人围坐在电视前,目不转睛,气氛热烈;现在的春晚,是背景,全家人围在一起,玩着手机,聊天吃零食。
中国网名快节奏的社会,焦虑的生活,让我们爱上了手机的随时随地、方便快捷,爱上了小视频的喜感、朋友圈的热闹。什么时候,能让我们主动放下手机,屏蔽一切消息,静下心来看会儿电视呢?
不料初一晚上,就偶遇了这样的机会。那是刚吃过晚饭不久,我突然扫到电视屏幕上中央一台正在播出的节目,独特的舞台,厚重的画面……一股浓浓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
“惟殷先人,有册有典。几千年来,祖先一直在记录我们的历史,讲述我们的故事。每一部典籍,都凝聚着前人的心血和智慧,人们世代守护,薪火相传,让精神的血脉延绵至今……”
帅气的撒贝宁那铿锵有力、意蕴深长的讲述里,我闻到了一股不同寻常的气息,立刻坐下来想看个究竟。这一看,就是近两个小时。
原来,这是一档新的文化节目——《典籍里的中国》,它聚焦优秀中华文化典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