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家
美学家
亚历山大·哥特利市·鲍姆嘉通Alexander Gottliel Baumgarten ,1714 — 1762),德国启蒙运动时期的哲学家、美学家。历来在美学史上形成共识的看法是他第一个采用“Aesthetica”的术语,提出并建立了美学这一特殊的哲学学科,被誉为美学之父。他的主要美学著作是博士学位论文《关于诗的哲学沉思录》(1735)和未完成的巨著《美学》(1750-1758),此外,在《形而上学》(1739)、《真理之友的哲学书信》(1741)和《哲学百科全书纲要》(1769)中,也谈到了美学问题。他的思想对康德、谢林、黑格尔等德国古典唯心主义美学家发生过重大影响。
苏格拉底 Sokrates, 469—399)古希腊美学家。其美学观点主要通过门徒诺芬(Xenophon,约公元前430—355)记录下的《回忆录》和柏拉图的一系列“对话”留传下来。哲学观点上,认为哲学研究的对象应该是人的道德,是人自己的心灵,研究的目的在于“认识自己”。这一思想直接影响其美学观点。认为人的效用是美的评价标准,有用则美,无用则丑。因事物具有不同的效用,同一事物同时既是美的又是丑的。主张美与善相统一,指出凡是从某个观点看来是美的东西,从这同一观点看来也就是善的,将美学与伦理学、政治学联
系在一起。他完善并发展了古希腊流行的模仿说,指出艺术不但要模仿美的形象,而且要模仿美的性格,表现人的精神特特,强调生命力的艺术表现。指出艺术家应该把人在各种活动中的情感描绘出来,从而引起观众的快感。指出“选择”与“集中”是塑造“美的形象”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当画家要想画出美的形象而又难以到全体各部分集中起来,使全体中每一部分都美,初步接触到艺术典型化的问题。苏格拉底的美学思想在早期希腊独树一帜,把研究的中心由自然界转到社会,成为早期希腊美学思想转变的关键人物,在西方美学发展中起了促进作用。
 克罗齐Benedetto Croce 1866—1952)又译柯罗齐。意大利哲学家、历史学家,新黑格尔主义的主要代表之一。1883年在罗马上大学。20世纪20年代形成自己的新黑格尔哲学体系。1903年起主编《评论》杂志。1920—1921年任教育大臣。政治思想上一直是意大
利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的领袖人物。哲学上深受黑格尔影响,但认为黑格尔的唯心主义不够彻底。他把精神作为现实的全部内容,认为除精神之外单纯的自然是不存在的,哲学就是关于精神(全部存在着的现实)的科学,即纯粹的精神哲学。他的美学思想主要体现在《美学原理》中。
黑格尔 著名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家、美学家、辩证法者,乔治·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出生于德国斯图加特市。黑格尔大学毕业后在瑞士和法兰克福担任多年家庭教师,1801年任耶拿大学讲师,此期间曾与别人合办过《哲学评论》杂志。曾任报馆编辑、纽伦堡中学校长、海德堡大学教授,中国历史学家1818年被聘请到柏林大学任哲学教授和校长。黑格尔的著作很多,主要有《精神现象学》、《逻辑学》、《哲学全书》、《法哲学原理》。死后出版的有《历史哲学》、《哲学史讲演录》、《宗教哲学》、《美学》。他的美学理论主要见于《美学》,这是他在海德堡大学和伯林大学期间所作的美学讲演录,是由他的学生整理出版的。
蒋孔阳 四川重庆万县人。中国农工民主党党员。1946年毕业于中央政治大学经济系。1951年后历任复旦大学中文系校艺术教研室主任、《复旦学报》编委会主任、讲师、副教授,教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议组成员,全国文艺学博士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建国后,历任复旦大学副教授、教授、美学研究室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届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作协上海分会第四届副主席,上海市社科联副主席,中华全国美学会第一、二届副会长,上海美学学会第一、二届会长,上海市第六、七届政协委员。有突出贡献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41年开始发表作品。
  著有专著《文学的基本知识》、《论文学艺术的特征》、《形象与典型》、《美学和文艺
评论集》、《先秦音乐美学思想论稿》、《蒋孔阳美学艺术论集》、《文艺与人生》、《美在创造中》、《美的规律》、《蒋孔阳文集》(4),译著《近代美学史述评》、《从文艺看苏联》,主编《二十世纪西方美学名著选》、《哲学大辞典·美学卷》、《辞海·美学分册》、《中国学术名著提要?艺术卷》等。
  专著《德国古典美学》获上海哲学社会科学优秀著作一等奖,《美和美的创造》获上海社联特等奖、1991年上海文学艺术杰出贡献奖,《美学新论》获上海市社科一等奖、全国教委社科优秀著作一等奖。
  伊曼努尔·康德(Immanuel Kant)17241804),德国著名思想家、哲学家、美学家。康德的主要著作有:《关于自然神学和道德的原则的明确性研究》(1764)、《把负数概念引进于哲学中的尝试》(1763)、《上帝存在的论证的唯一可能的根源》(1763)、《视灵者的幻梦》(1766)、《论感觉界和理智界的形式和原则》、《纯粹理性批判》(1781)、《实践理性批判》(1788)、《判断力批判》(1790)、《从自然科学最高原理到物理学的过渡》等。康德建立了近代资产阶级的第一个完备的美学体系,康德毕生只写过两部美学论著,其一《论崇高感和优美感》;其二是他晚年的《判断力批判》上卷。康德的美学思想对后世美学理论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尼古拉·车尔尼雪夫斯基(18281889)俄国革命家、哲学家、作家和批评家。18287月生于萨拉托夫城一个神父家庭。18岁进彼得堡大学文史系。从此经常接近先进知识分子团体彼得拉舍夫斯基小组,潜心研究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哲学,对法国空想社会主义也产生浓厚的兴趣。1850年大学毕业,次年重返萨拉托夫,在中学教授语文,宣传进步思想。
  1853年结婚之后,车尔尼雪夫斯基回到彼得堡,成为《祖国纪事》和《现代人》两家进步杂志的撰稿人。1855年发表著名学位论文《艺术对现实的审美关系》。这篇论文向黑格尔的唯心主义美学进行了大胆的挑战,提出了美是生活的定义。1856年涅克拉索夫出国就医,他接编《现代人》杂志,使它成为宣传革命思想的强大阵地同年冬开始发表论文《俄国文学果戈理时期概观》,系统探讨了俄国文学批评思想的发展。1862年车尔尼雪夫斯基被沙皇政府逮捕,关入彼得保罗要塞。1864年他被判处服7年苦役并终身流放西伯利亚。在囚禁与流放中他毫不沮丧,写下了许多充满革命激情的优秀作品,如《怎么办?》(18621863)《序幕》(18671869)。1883年获准在阿斯特拉罕居住。1889年才获准返回故乡。由于备受折磨,他于同年10月病逝。
李泽厚 著名哲学家,湖南长沙人,生于19306月,1954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现为中国
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巴黎国际哲学院院士、美国科罗拉多学院荣誉人文学博士。
  李泽厚成名于五十年代,以重实践、尚人化客观性与社会性相统一的美学观卓然成家。八十年代,李泽厚不断拓展其学术论域,促引思想界在启蒙的 路径上艰辛前行。九十年代,李泽厚客居美国,出版了《论语今读》、《世纪新梦》等著作,对中国未来的社会建构给予沉甸甸的人文关怀。
 卢卡契 匈牙利文学理论家、美学家、哲学家。生于布达佩斯 资产阶级家庭。先后在布达佩斯大学、德国 柏林大学哲学系毕业。在美学和哲学方面深受康德,尤其是黑格尔的影响,后来接受马克思主义。1918年加入匈牙利共产党,1919 3月曾任匈牙利苏维埃共和国政府教育人民委员。革命失败后流亡维也纳,1929年底去莫斯科,在马克思恩格斯研究院工作。1931年夏去柏林,任德国共产党作家工作委员会负责人兼德国作家协会柏林分会副主席。1933年再次侨居莫斯科,在苏联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工作,并先后担任《文学批评》、《国际文学》(德文版)、《新声》杂志编委。1945年返回布达佩斯,从事文艺活动,并在布达佩斯大学哲学系任教。
培根Francis Bacon1561—1626)英国哲学家、美学家。哲学上,反对经院哲学和唯心
主义,认为经院哲学使人束缚教条权威下,不能获得真正的知识。主张打破偶像,铲除各种幻想和偏见。注意观察实验和科学知识的作用,提出知识就是力量的口号,奠定了英国经验主义哲学和美学的基础,为当时欧洲的美学研究由玄学思辩的领域转向科学的领域提供了可能。提出文艺有自己的思维特点。区分了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把人类学术分为历史、诗和哲学三部分,把人类理解力分为记忆、想像、理智三种活动,认为历史涉及记忆,诗涉及想像,哲学涉及理智,明确把诗纳入想像的范围,开了重视研究想像的先例。认为诗是创造想像的产物。提出艺术真实不同于历史真实。由于诗是由不为物质法则所局限的想像而产生的,所以它是虚构的历史。认为文艺有娱乐和教育的双重作用。虚构的诗能够提高人心,振奋人心使人的精神感到愉快;它对人的本性和快感有浸润和契合的作用,它与音乐协调后,比历史更能引起美感。强调美的精华在于内在的德行,否认美仅仅在泽、相貌或形式的比例,认为秀雅合度的动作美才是美的精华。想像虚构、理想化、动态美以及艺术家的灵心妙运等美学思想,包含有浪漫主义的萌芽。主要著作有《学术的进展》、《新工具》等。
 18561129日生于坦波夫省的古达洛夫卡,1918530日在芬兰的特里奥基逝世。他开始自己的革命生涯时,是一个革命民粹主义的信徒。他反对当时居支配地位的政治恐怖主
义路线,是最早倾全力于城市工人工作的民粹派鼓动家之一。到1878年,他已公开地运用马克思主义来捍卫自己的下述观点:俄国公社的公社土地占有制是,并将继续是俄国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方式。1882年,他所翻译并由马克思作序的《共产党宣言》出版,次年,他发表了他的第一篇反对民粹主义的长篇论文,并在日内瓦组建了劳动解放社。这个受普列汉诺夫才智支配的劳动解放社是19世纪晚期俄国马克思主义的领导中心。它的权威出版物有助于确立俄国马克思主义的正统观念,并对列宁1914年前的思想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普列汉诺夫 被恰当地誉为俄国马克思主义之父的普列汉诺夫,在他所撰写和编辑的书籍、小册子和杂志上,不仅对民粹主义作了广泛的批判,而且使马克思主义在俄国的知识界取得支配地位,并概略地提出了支配1914年以前的运动的长期战略。由于认识到俄国多类型混杂的社会经济结构具有独特的和病态发展的特点,所以普列汉诺夫坚持革命必须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个阶段应当是进行反对沙皇制度和封建残余的民主革命。这一民主革命将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从而加速阶级分化,并为第二阶段,或社会主义革命的发展提供结社和出版自由的条件。这两种革命虽然目的截然不同,但在时间上却并不一定相隔很远。普列汉诺夫还断言,由于俄国资产阶级的特殊软弱性,无产阶级及其政党不得不领导这场民主革命,加之俄国无产阶级政党在人数上相对较少,在思想意识上又很落后,因此,它的任务就特别
艰巨复杂。因而,普列汉诺夫要求社会民主党的知识界发挥重要作用,使工人阶级具有组织性、觉悟性和凝聚力。他一贯坚持,没有知识界这一革命疫苗的坚定的能动作用,运动就不可能取得胜利。
  作为一位具有创见和权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普列汉诺夫在广泛的和国际的范围内所赢得的声誉仅次于考茨基。他的《论一元论历史观的发展》,探讨了近代哲学和社会思想的整个发展,并特别强调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对马克思成熟思想的贡献,普列汉诺夫是把马克思成熟思想表述为辩证唯物主义的第一个人。他认为这种辩证的和唯物的方法阐明并统一了一切知识,他是把这种方法运用于政治学、经济学和哲学,而且也运用于语言学、美学和文艺评论的一位先驱者。由于他相信以辩证方式加以运用的经济决定论是一种完美的世界观,是无产阶级的整个使命所必需的,因而强烈反对任何用输入其它哲学要素来改良马克思主义的企图。因此,他是使马克思主义一元论不受伯恩斯担及其支持者的折衷主义影响的主要捍卫者。
  从1905年开始,普列汉诺夫作为俄国社会民主的政治领导者的地位迅速下降了,这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他对1905年革命持犹豫态度。于是他愈益献身于历史和哲学的研究。他在1914年成了毫无保留的护国主义者(即战争的支持者)。他在流亡35年后于19173月返
回俄国。在其余生中,他坚决反对他认为是无原则的布尔什维克的活动,并痛心地认为布尔什维克夺取政权为时过早并有可能导致灾难性的后果。尽管如此,列宁仍极高地评价他的著作,认为它们是战斗唯物主义的,而且这些著作已成为共产国际和苏联几代积极分子的主要读物。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