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理论与方法
史学概论
名词解释
1 历史相对主义:历史事实因历史学家的存在而存在,离开历史学家对它的发现,    创造,它就是不存在的。这实际上否认客观历史的存在,而且把历史归结为一种知识、一种回忆和一种解释的学问。
2 历史客观主义:历史客观主义承认在历史研究者的意识之外独立存在着客观的历史,即承认历史个体的客观实在性,而且这个客观历史可以被认识,但由于其唯心史观的局限不承认人类社会历史发展有规律可循,不承认事物﹑现象之间存在着因果联系。相反,只认为历史只不过是精英人物的思想或动机表现出来的结果,所以不能正确的认识历史客观性,从而不能揭示人类社会历史进程的真相。这种观点以19世纪德国的兰克学派为代表。
3 历史著述:指历史认识主体通过对客观历史的记录、描述、研究而形成的历史书籍。
4 世界史:是从整体上研究各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发展及其相互联系和总体趋势的学科。
5 国别史:是指以某一特定国家的历史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如中国史,日本史等。
6 训诂学:训诂即是对古书文句的解释。训诂学即是关于解释古文字的方法,原则的一门学问。其目的在于注解,训释古籍的文句。
7 考据学:考据又称考证,是在广泛搜集史料的基础上对史料真伪的鉴别。
8 史学史:是研究史学自身发生、发展历程及其规律的学科。
9 史学理论:是史学对自身的理论和方法进行反省、反思和认识的理论产物。它包括史学本体论、历史认识论、史学方法论三个组成部分。
10 历史理论:又称史学本体论或历史本体论,是关于人类历史本身的性质和特点的理论。
11 史学方法论:是关于史学研究方法的理论探讨。
12 天命史观:是中国古代的正统史观。夏商周三代的史籍中便有记载和论述,到西汉董仲舒将天命史观加以整理发展,使其系统化、理论化,宣扬“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为封建统治寻理论依据和历史根据。及至宋朝朱熹宣扬“天理”史观,把历史的发展变化归结到“天理”上,为封建统治秩序披上了神圣、合法的外衣。古代中国的天命史观往往与历史循环互为
表里,相互补充。战国时代,阴阳五行家邹衍提出“五德始终”的理论,把中国历史上王朝的更替看作土、木、金、火、水五德的循环。认为天象昭示王朝的更替,汉代董仲舒将五德始终说加以发展和系统化,提出“三统”“三正”的历史循环论。天命史观往往也是帝王英雄史观。中国封建社会中正统的历史观便是这种以天命为本、以历史循环为形式、以帝王英雄为中心的史观。
中国历史学家
13 希罗多德:人称“史学之父”他的传世著作《历史》被公认为西方史学史上第一步真正地历史著作。他努力从人事的角度探讨希波战争爆发的原因,去分析战争的结局,注意观察分析历史事变之间的因果联系,充满了人本主义精神。对于史实进行了一定的历史批判,首创了历史叙述体和社会文化史。
14 人文主义史学:14至16世纪在文艺复兴运动中产生了人文主义史学。意大利是人文主义史学的发祥地,布鲁尼、马基雅维利、奎西亚蒂尼是杰出的人文主义史学家代表人物,为了批判中世纪基督教神学史学,人文主义史学家打起复兴古典文化的旗帜,继承了古代希腊罗马史学中蕴含的人本主义思想,并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加以发展。他们批判了基督教神学史学的神本主义历史观,剔除了夹杂在史书中的各种宗教谎言和迷信传说,从人事方面解释历史,
总结吸取历史上人们活动的经验教训,为现实服务。意大利人文主义史家提出了“古代”“中世纪”“现代”的三阶段分期法。
15 实证主义史学:19世纪实证主义史学家响应实证主义哲学大师孔德的号召,努力把历史学建设成像自然科学那样精确地、实证的科学。代表人物有英国的博克尔、法国的泰恩和德国的朗普雷西等人。实证主义史学家首次明确提出历史学是一门科学,实证主义史学的突出特点是按照自然科学的模式建设历史学,力图使史学成为像自然科学那样追寻“一般法则”的科学。他们努力探索历史发展的规律性。
16 年鉴学派:1929年《年鉴》杂志成了年鉴学派 的发源地,法国的费弗尔和布洛克成了这个学派的创始人。年鉴学派反对传统史学把历史研究局限在狭隘的政治史范围内、孤立的研究和描述历史事件的做法,提倡”总体史学“,主张研究历史的全貌,研究政治、经济、社会、思想文化以及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对具体的历史现象同样要作总体的把握和研究。他们反对历史研究以精英人物为中心,反对传统史学局限于叙述历史事件,坚持史学研究采取跨学科的方法,借鉴和吸收诸如地理学、人类学、社会学等学科的方法来研究历史,在同社会科学各学科的对话和联盟中,不断推进史学的科学化。
17 历史认知的主体:广义的历史认知的主体就是现实的人类。除了婴幼儿之外当人抱着某种目的或为某种需要所趋使去回顾以往、思索过去时,他就进入了一种历史认识活动,就成为了一个历史认识的主体;狭义的历史认知的主体是指在人类体中在广义的历史认识主体的基础上,产生了一批专门关心和记忆体历史的人,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历史研究者或史学工作者。
18 历史认识的客体:历史认识的客体,就是客观存在的历史,就是指那些在主体的认识活动中,同主体一起构成历史认识活动结构的两极、并发生实际的认识关系的客观历史。从与主体的认识关系来看,历史认识客体又可分为现实的认识客体和潜在的认识客体。
19 历史认识真理的绝对性:用绝对性表示某一历史认识真理所包含的客观性内容;表示一种局部的完满的历史认识;表示历史认识的至上性。
20 历史认识真理的相对性:表示客观性内容的近似性、不完全性;表示局部完满认识的有限性和有条件性;表示历史认识的非至上性。
21 目录:是目和录的合称,目指篇名或书名,录是指对目的说明和编次,也称序录或书录。
把篇名(或书名)与说明编次在一起就是目录。我国从汉代就留下了丰富的书目遗产,它是研究古代学术指示门径的重要工具书。
22 类书:是通过摘录各种书上有关的材料并依照内容分明别类的编排起来以备检索的书籍。
23 追踪搜寻法:是指研究者为搜寻某事史料而览读某书时,发现某书提到与该史事密切相关的另一些史事,或在注引中提到了与该项史事有关的另一些书名或篇名,便追踪寻读有关的史著,循环一直追寻到未见新的踪迹方休。
24善本:一是指宋元刻本,或称旧本、古本;二是指清代学者的精校精注本。
25 对校法:即以同书之祖本与别本对读,遇不同之处,则注于其旁,其主旨在校异同,不校是非。
26 本校法:即以本书前后互证,选摘异同处,进行比较判定,以求知其中谬误处。此法在未得到祖本或别本之前,最适宜采用。
27 理校法:这是根据书文的体例和遣词造句的特,对书的内容加以校勘的一种方法。理校法是最高妙的方法,也是最危险的方法,是最高级也是最难运用的一种方法。
28 计量史学方法:即历史或历史学的计量方法,也就是把数学方法特别是数理统计方法运用于历史研究的一套方法。现代意义上的计量史学的诞生是在1955年前后,在法国诞生的历史人口学和在美国诞生的新经济史学,都是靠数学工具和计量方法而生存的,计量史学实际上是同当代西方的整个“新史学”潮流一起诞生的,它本身就是新的史学潮流的一个组成部分。
29 心理史学方法:当代西方心理史学的兴起是以心理学中的一个分支——精神分析学说应用于历史研究为开端的。它是在历史学家的理论和方法发生重大变化的背景下,通过弗洛伊德等人将精神分析理论运用于历史研究的初步努力而兴起的。埃里克森是心理史学的奠基人和主要代表,他的心理史学理论源于自我心理学,其中主要是人格发展渐成说和伟人理论,他认为人的成长是通过对外在环境的适应性反应而实现的。
30 口述史学方法:既是指史学家搜集和利用口头史料的方法,又是指史学家全部或部分的依据口头史料撰写历史的方法。
31 编年体:就是按时间的先后顺序,将历史的内容逐年逐月逐日的编排、叙述的一种史书体裁。此类史书以年月为经,以史事为纬,能顾及同时发生的各个史事,反映出同一时期各个历史事件的相互关系。但是编年体也有缺点,首先编年体将一件历史事件或某一历史人物的
活动分散于几年、几十年的记载中,首尾难以兼顾,同时这种体裁主要适用于记载军国大事和统治者的活动,不适于记述社会经济、文化、科技方面的史事,限制和影响了历史内容的表述。
32 纪传体:是以历史人物的活动为线索来编排、叙述史事的一种史书体裁。纪传体的中心是人物传记,具体以本纪、世家、列传等,分别记载帝王、诸侯、贵族、将相大臣以及各类不同人物的事迹。同时辅以“志”、“表”用以阐述对历史事件、人物的评件等。它实际上是一种综合性的史书体裁。纪传体的创始者是西汉司马迁,在中国封建社会纪传体被视为最正规、最重要的史书体裁。但它的缺点是纵向的综合概括力较差,难以反映历史发展过程的全貌和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历史的进程和史事被分割于各个人物的传记之中,结果是“同为一事,分在数篇,断续相离,前后屡出”。
33 纪事本末体:是以历史事件为线索来编排、叙述历史内容的一种史书体裁。将某一时段的历史内容分为若干大事,每事一篇,篇与篇之间按时间顺序编排,每叙一事必求首尾完整,详其始末,故称为纪事本末体。其创立者为南宋史学家袁枢。它是在编年体和纪传体的基础上产生的,综合两者之长,克服两者之短,所谓出于二体而异于二体。
34 章节体:是一种以章节为顺序来编排内容、叙述史事的史书体裁。全书以卷、章、节等层次编排,全书之首冠以序言或导论,书末附以跋、表、附录、参考文献目录、注释等内容,具有叙事首尾一贯、层次分明、脉络清楚的特点。章节体的创立是西方近代历史编纂学上的一项重大的成就,19世纪末、20世纪初传入中国,并成为近代史书的主流,与传统的编年、纪传、纪事本末体裁相比,章节体的确具有明显的优越性。
35 体例: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广义的体例包括体裁,除了体裁外,还涉及史书编纂中的一些组织形式和编纂惯例。狭义的体例不同于体裁,主要是指史书的组织形式和编纂惯例,它包括史书序言的标题、标题的设计、引文、注释、附录的编纂方式,记时、记地的惯例等内容。
36札记:也称读史札记和读书札记,就是用笔记形式记录下阅读史书或思索历史问题时的心得体会。札记的文字长短不拘,札记的内容很广,有诠释文献史料含义的,有考证历史人物的活动、生卒年月,历史地名沿革,文物制度的渊源变迁等,可以是自己的新看法等,札记的写作在于勤与快。
37 史家“三长“说:刘知几将史家必须具备的素质概括为史才、史学、史识三个方面。史才是
指搜集、鉴别、组织史料的能力,叙事、载言以及运用体例、编次内容的能力;史学是指掌握丰富的史料和历史知识;史识是指见解、观点和秉笔直书、忠于史实的品格。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