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古斯丁神学矛盾观点分析
作者:孙笑颜
来源:《神州》2012年第02期
作者:孙笑颜
来源:《神州》2012年第02期
摘要:奥古斯丁关于社会、国家和历史发展的学说集中体现在他的《上帝之城》中。该书写与412—426年,是他对当时许多现实问题,反映了他的神学思想观念。在这部不朽的名著中,奥古斯丁以基督教的神学世界观为基础,驳斥了异教徒对基督教的责难,阐述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神学问题。然而在他的成书的过程中,经历了年限过长导致了文书前后观点的不一致和矛盾。
关键词:奥古斯丁 《上帝之城》 矛盾
路西弗一、神论与多神论矛盾
诸神和一神信仰的一个根本性区别就是:诸神因其是多而不是一,因而诸神的权能必是有限的,他们之间的权能不可避免的是相互制约的;而一神教的独一之神则是全能的,没有任何
其他的神能限制他的权能,因为一切其他存在者都是由他创造的。奥古斯丁作为基督教的信仰者在理论上说已经完全接受了一神论的上帝创世说观念,但在《上帝之城》这部著作中,有部分涉及到论证观点时又有三种不同的倾向,即:一、神论观念、诸神论观念、元素论观念。
而奥古斯丁在诸章节也认定神的唯一性,但在论争过程中“罗马帝国的疆界辽阔和年代久远不能归功于朱庇特或异教的神灵,而应当归功于唯一的上帝。他是幸福的创造者,尘世的王国依靠他的权能和判断才能建立和维持,而异教的神灵只能起一些低级作用(悖论) ,只能把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托付给他们。”也就是肯定了诸神论的观点,这和教义相悖。
“ 属地事物的恶,亦即从这个世界本身的元素中产生出的恶。阿普留斯(Apuleius)《论净化》提及这种恶,说一切属土的事物都有变化,衰败和毁灭。” 奥古斯丁在选定非战争而仅仅是自然灾害的这种恶的同时,将这种恶归结为元素属性为土的世界本身的变化。在变化中不断循环,产生了各种各样的自然灾害,也就是以此来辩解为何上帝不拯救受自然灾害并祭祀的人民。
二、扩张论矛盾
在扩张悖论这一部分中,可以看出奥古斯丁的整体观念是趋向于扩张不义的思维。但对于古罗马开辟疆土的扩张过程中,却予以大量的篇幅进行渲染加工,对旧时古罗马人的美德价值对作用加以突出,倾向于古罗马扩张正义的看法,换句话说,是一种对古罗马开辟者的庇护。而对于现代道德的沦丧以及世风日下趋于灭亡,奥古斯丁则认为这是一种不义的行为。“......攫取最高权力公民们判定为善的或是恶的,但不涉及他们对国家是否忠诚,因为所有的公民都同样的腐败,而那些富裕而又极端危险的强人被当做善良的公民受到尊敬,因为他们在维持国家的存在。”
上帝赐予罗马人慷慨等美德,而古罗马人正是依靠着这种美德进行上帝肯定的、正义的扩张。但由于人的自由意识所导致的灭亡也是上帝预知的。对当时人的批判可以看出,这是一种是古非今的思维观念。“罗马人想要得到幅员广大的帝国和长久的统治,以其公民的杰出美德而著称于世。他们得到了他们想要的东西。他们得到了他们的赏赐。"
三、天使背德问题
奥古斯丁在第十一章对天使的善恶、魔鬼的堕落做出了解释。他认为天使的堕落是源于对上帝信仰的怀疑,对不朽的幸福的动摇所致。“……所以天使一定会对自己永恒的幸福确信
无疑。由于堕落的天使对此不确定,因为他们的幸福注定要走向终结,因此可以推论天使是不一样的。……”而从天神谱系之中得出,第一位堕天使是俗称的 路西法,他的堕落即使由于对上帝信仰的怀疑。但他的思维包括形体均是上帝所创,天使作为高阶的神属,是具有一切美德摒弃缺点的纯洁神灵,那么他堕落的因子来源于什么呢?但依然从上帝与自由意识出发,上帝可以预见天使的堕落,而且许多宗教神学家将此种意为上帝的考验,既然可以预见未来并早已创造出来,又何必释为考验?而至于魔鬼,“一开始就是人类的谋杀者……他从他自己被造起就不守真理……他拒绝服从他的创造主,他感到骄傲,好像拥有特殊的权力,在这一点上他既是欺骗者,又是受骗者。”奥古斯丁同时认为,魔鬼并非是天然有罪,而是“从他堕落起才犯罪,他因为骄傲,罪才出现。” 这是否可以妄加推断出,奥古斯丁的意识中,魔鬼和天使从创造指出并未有区别。那么圣经中所说的魔鬼“于上帝与创世之初造它做他的天使的玩物”是错误的逻辑?魔鬼堕落之初并未犯罪,同样拥有永恒的生命和幸福,便是作为天使,或是与天使极为类似的阶层;但上帝决定了他是骄傲的,意识之中埋藏了此种原罪,是上帝所指引使他犯下骄傲之罪从而堕落,受天使们的玩弄?这就不能证明奥古斯丁所阐述的“魔鬼在被造之初无罪”的观点。
奥古斯丁忽视了很严重的一点便在此。同理可以推证,人类在伊甸园犯下的罪,虽然是
受莉莉丝的诱惑,但这一切都是上帝冥冥之中的控制?是上帝的意识?那么上帝便成为了操纵着邪恶的幕后主使。这成为了十分关键的问题所在。
从奥古斯丁本人来看,影响他思想乃至出现悖论点的主要是有以下几点:一,奥古斯丁的生卒背景。他生长于3、4世纪,古典宗教、基督教、摩尼教和新柏拉图主义同时并存,人们面对不同的宗教与信仰选择。奥古斯丁就是生活在这样的世界里,其家庭的信仰取向即已折射出了那个时代的某些特征。他的父亲临死前接受了基督教的洗礼,而他的母亲则是个虔诚的基督徒。奥古斯丁本人在北非的首府迦太基完成了自己的古典教育,深谙拉丁文学,尤其深受西塞罗和维吉尔文风的影响,他早年学习修辞和演说学,在374年转到迦太基任教,期间接受了摩尼教的思想,成为其中一员。后期皈依基督教,同时对柏拉图主义的学院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些纷繁复杂的学说理论影响了奥古斯丁的众多思想,潜意识中形成了混杂的局面。 二,基于上帝之城的成书目的看,虽然是基于罗马被灭——这是作者与世人公认的;但其中的绝大篇幅是在针对个别观点予以驳斥和辩驳,而绝非陈述形式,这或许就涉足了新兴的心理史学,这点我并没有做过过的研究和深入思考,故不在此做过多讲解。但值得思考的是,人在为自己的主观思想做辩护的时候,是否会下意识的将客观的事实加以修正,从而偏向于自己的观点等等。三,上帝之城全书共22卷,约1200页,篇幅宏大且历时14年,
期间奥古斯丁又与裴拉鸠派就自由意识和恩典问题进行了旷日持久的论战,这其间必然会出现许多思想相悖、论题重复的问题,很难用今天的学术标准去断言这个文本有一个严密的思想体系。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