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体育之研究》有感
读《体育之研究》有感
要:《体育之研究》发表近百年,重新读之,依然锦绣满口,字字珠玑。《体育之研究》全方位地阐释了体育的功能、功效与作用,深刻剖析了国人不好体育之原因,提出了行之有效的运动方法。其中把体育的作用归纳为:强筋骨、增知识、调感情、强意志,身心并完。此总结言简意赅且切中体育之本质。特别是他用体育的具体行为来支撑其理论的成立,反映出不仅是理论的巨人,更是行动的巨人。的体育思想经久不衰,张力十足,它不仅是旧中国红体育的方针和方向,更是新中国体育运动的灵魂。
关键词: 《体育之研究》 体育 运动
191741日,以“二十八画生”为名,在《新青年》杂志第3卷第2号上发表了著名的体育论文《体育之研究》。如今跨过近百年的时空,再读其文,依然是字字珠玑,熠熠生辉。近日读之再三,细玩文意,深觉对体育的认识高度不仅当时无人能及,即便是在体育事业速猛发展的今日也是难得的体育箴言。文章分八个部分详细阐释了体育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下面就的体育观,谈谈其读书心得与认识。
第一,什么是体育。
认为“体育者,人类自养其生之道,使身体平均发达,而有规则次序之可言者也。”也就是说,体育是人类用来保养自己身体,使身体协调健康发展的有规则有节律的活动。在这一部分里,谈古论西,以物喻人,来说明体育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性,以及参加体育之必要性。他说:“人体之组成与动无不同,而动不能及人之寿,所以制其生者无节度也。人则以节度制其生,愈降于后而愈明,于是乎有体育。体育者,养生之道也。”说,人的身体与各种动物的身体构造没有什么不同,但所有动物的寿命都比不上人的寿命长,什么原因呢?道理之一就是动物的生活不懂得节度,限制了它的寿命。而人之所以享长寿之尊,恰恰是因为他掌握了身体的原理,做到了避其虚,就其实;抑其强,强其弱,有目的地、有针对性地通过运动平衡身体,使身体均衡发展。并以中国的儒道圣人为例来说明体育养生的可行性。所谓“庄子效法于庖丁,仲尼取资于射御”。“庄子效法于庖丁”此话取自庄子《养生主·庖丁解牛》,写一位技艺精湛的厨师,从熟知牛的身体结构、解剖的路数中悟出了凡事物应顺乎天理、因其固然,并用此道理反观人自身,得出如何养生的深刻的人生道理。“仲尼取资于射御”是说孔子的教育思想中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六门功课。“射”就是射箭,“御”就是驾车。“射”与“御”在古代教育内容中都属体育。而在“六艺”中孔子非常重视“射”“
御”的功能,它既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技能,也属养生之道。还有他国之斗剑、武士道,我国之柔术“皆先精究生理,详于官体之构造,脉络之运行,何方发达为早,何部较有偏缺”。说到底就是以人体的内部结构为准则,抑其过而救其所不及,纠偏补缺,使身体平衡协调发展。
第二,体育在吾人之位置。
体育的功能包括
此章论德智体之关系。说:“体育于吾人实占第一之位置。”强调体育在当时中国社会的位置之第一性。原因是德、智、体的关系是承载与被承载的关系。物(德智)固然重要,但物(德智)的价值要通过承物之器具(体)方可体现。“体育一道、配德育与智育,而德智皆寄于体,无体是无德智也。”“体者,为知识之载而为道德之寓者也,其载知识也如车,其寓道德也如舍。体者,载知识之车而寓道德之舍也。”这句话里有两层意思:一是没有体就没有德智,强调德智与体的依附关系;二是体是基础是根本,是承载知识的车,是寄寓道德的房子。这里体现了早期朴素的唯物主义认识观。身体是基础,基础是根本,是事物赖以存在的依据,身体不存在了,道德与知识随之消亡。“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就是这个道理。的体育第一论,并不是贵体育而贱德智之言,而是在特定的社会,针对国民片面的认识,针对特殊的国民素质(羸弱)提出来的。中国旧有的教育体制中,一向重视德育的
培养与知识的传播,而对体育教育始终淡漠。提倡体育,正说明了体育意识在当时的极大缺乏。因为,事物生存与发展的道理就是这样,社会大力提倡大声呼吁的正是社会所缺乏的。正确的体育思想、体育观念与体育实践在当时社会属于教育的薄弱环节,属于认识的盲区,它所导致的弊端显而易见,这就引起了年轻深深的忧虑与思索。
第三,前此体育之弊及吾人自处之道。
经过思索强调德智体“三育并重”,而“昔之为学者详德智而略于体。” “详德智而略于体”所导致的弊端就是身体的不堪重负:“偻身俯首,纤纤素手,登山则气迫,涉水则足痉。” “故有颜子而短命,有贾生而早夭,王勃、卢照邻,或幼伤,或坐废。”古之道德高尚知识渊博的君子如颜回,是孔子最得意最完美的学生,孔子对其寄予了莫大的期望,却身体羸弱,三十二而卒。贾谊是西汉初年著名的辞赋家、政论文家,时运不济,命运多舛,郁郁寡欢,不懂得保养自己,卒年三十二。初唐四杰王勃,携旷世奇才,二十七省父渡海,溺水身亡,英年早逝,令人扼腕叹息。卢照邻一生病魔缠身,诗文多为苦痛之声。他在其《病梨树赋》序中言“余年垂强仕,则有幽忧之疾”,自号“幽忧子”。终不堪疾病折磨,自杀身亡,令人痛心疾首。这就是所痛惜的“此皆有甚高之德与智也,一旦身不存,德智则从之而隳矣”。
既然不好体育的弊端如此深重,那么时人应如何看待体育,认识自我。从两方面阐释:一是体育的落实不能停留在形式上,而应落实到实处。二是对体育的理解应出自主观的认识,来自自我动力。因为“教者发令,学者强应,身顺而心违”,必将使“精神受无量之痛苦”。体育教师、体育设备固然重要,但此皆属于客观因素,事物发展的重心却是内在的主观因素。因为凡“内断于心,百体从令”,只有从内心真正认识到事物的价值,然后行之,精神方能享无限之益。
第四,体育之效。
这是《体育之研究》篇章中最重要的部分,它以一千五百余字的篇幅来反复全面地阐述体育的作用、效果。体育的作用与效果是什么呢?简言之,就是强筋骨、增知识、调感情、强意志,并能最终促进人身心并完。细读此章,大致从三方面阐释体育的功效。第一,人属动物的一种,高级动物。是动物就得动,是高级动物就应该有规律地运动。是所谓“人者,动物也,则动尚矣。人者,有理性的动物也,则动必有道。”总结一套有规则的运动可以帮助人体各器官各肢体的健康运转。第二,人体的官骸肌络可以通过运动而改变和加强。体育的直接效果是强筋骨。而身体的强弱是可以互相转化的。不加强锻炼,强壮者终究
会变弱,如果加强锻炼,柔弱者也可强壮。因此,弱者应该运动,强者更应该运动,运动可以使弱者与强者同时受益。让弱者变强,强者更强,因此,它应该是全社会的行为。第三,倡导精神与身体的并完。倡导的基础是对谬误的批驳。当时的社会有一种说法是“精神身体不能并完,用思想之人每歉于体,而体魄蛮健者多缺于思”。用中外古代圣人孔子、释迦穆尼、耶稣、穆罕默德和今人伍廷芳、王■运等,既是思想家又享高寿的事例来说明精神与身体是可以同时兼顾的。最后得出精辟的论断:“勤体育则强筋骨,强筋骨则体质可变,弱可转强,身心可以并完。此盖非天命而全乎人力也。”第四,文明精神与野蛮体魄之关系。说:“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此言是也。”精神的文明与体魄的强健应双管齐下,兼而有之,唯此才是完整意义上的人。健康的身体是基础,文明的精神是生命的升华与飞跃。“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蛮其体魄;苟野蛮其体魄矣,则文明之精神随之。”精神文明(德智)只能建立在物质文明(身体)的基础之上,如果物质文明(身体)不发达,精神文明(徳智)只能是一句空话,而最终不能落到实处。在这里又一次论述了身体对于其他类别事物的基础性与根本性之关系。接着具体论述身体与知识、感情、意志之关系。首先,野蛮其体魄是强化知识的有效途径。因为“直观则赖乎耳目,思索则赖乎脑筋,耳目脑筋之谓体,体全而知识之事以全,故可谓间接从体育以得知识”。其次,身体健全在增加知识的同时
又能和谐感情,因为“身体健全,感情斯正”,如果疲弱之人陷于疲弱之情,理性失控,为感情所奴役,无力自拔,且后果往往消极而被动。所谓“理性出于心,心存乎体。常观罢弱之人往往为感情所役,而无力以自拔;五官不全及肢体有缺者多困于一偏之情,而理性不足以救之”。再次,体育的作用除了增知识、调感情外,最大的功效就是强意志。一个人的意志如何,直接决定了他事业的成功,“意志也者,固人生事业之先驱也。”意志可以使生命强大,可以使事业腾飞。一个意志坚定的人,必定是有所作为的人。反言之,一个事业成功的人,一定是意志坚定的人。身体的意义在于生命充盈,而要使生命充盈,一个决定性的因素就是有所作为。最后,在强调“体育之效,至于强筋骨,因而增知识,因而调感情,因而强意志”的同时,又进一步地说明,“筋骨者,吾人之身;知识,感情,意志者,吾人之心。身心皆适,是谓俱泰。故夫体育非他,养乎吾生、乐乎吾心而已。”说到底,体育的功效就是养身与养心。的体育功效之论,经过近百年的考验,越发彰显智慧,越发深入人心。新时期体育运动的普及开展与人们对体育精神的理解与认识,印证和诠释了早期体育思想的先见与成熟。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